如何區(qū)分貴的耳機是「智商稅」「情懷稅」還是「一分錢一分貨」「高端的東西就是好」?
2001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信息不對稱理論指出,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的人員,則處于比較不利的地位。
這是知乎的一個熱門問題。一位高贊答主總結的很到位。不過我在這里還是想針對HiFi市場重新梳理和補充一下。
1. 熟讀相關書籍,例如聲學理論類的《聲學基礎》、主觀評價類的《審聽訓練與音質主觀評價》、心理聲學類的《聲音的重現(xiàn)》等。不要完全讀懂,但要達到常識層級的認知水平,形成最基礎的判斷能力。例如最基礎的,聲學歐姆定律(什么決定音色)、人耳聽覺極限、耳機曲線與人頭的對應關系等。進一步,可以閱讀國際音頻工程協(xié)會AES、美國聲學協(xié)會ASA等專業(yè)論文。


沒有人會對任何領域都有詳細的了解。如何獲取相對準確的相關信息源是至關重要的。相比于商業(yè)宣傳、市場營銷、論壇群組或個人崇拜,專業(yè)權威的相關書籍和論文更值得信任。
這里只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審聽訓練與音質主觀評價》。任何耳機的聲音都是不同的,問題不在于是否有區(qū)別,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評價好壞?是否有能力評價好壞?傳媒大學的這本書是這方面的集大成之作。對于理解如何評價音質,如何評價聲場(空間印象)以及什么是聲場都有雖然基礎但非常重要的描述。



再有就是關于心理聲學的。并不是所有參數(shù)都與人的主觀有關,到底哪些參數(shù)能夠反映人的主觀聽感并呈現(xiàn)何種關系需要科學合理的實驗驗證。

總之,誰說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言論背后有沒有理性的邏輯思維與客觀全面的實驗作為支撐。
2. 以經濟學入門知識為底,理解“效用”,理解“機會成本”,理解“沉沒成本”,并在行為經濟學和消費者行為學等方面進行常識性拓展。也需要了解產品的“營銷屬性”與實際表現(xiàn)可能存在的區(qū)別。嚴防消費主義陷阱。

3. 有條件盲測的去盲測;沒條件盲測的,用1來解構產品,用2來解構內心,然后再做判斷。
這一點非常重要。
無數(shù)實驗證明,人對于HiFi產品的評價容易受到品牌、外觀、價格、他人言論等非聲音因素的影響。

再例如,多次雙盲聽和基于心理聲學模型的結果顯示,目前耳機的音質/聽感與價格弱相關甚至無關,雖然這與發(fā)燒圈所宣稱的“素質一耳朵提升”截然不同。



4.?如果耳機不是這個牌子、不是這個價格、沒看這些毒文,你還會不會購買?
這其實是第三條的衍生。雖然一般人的聽感很容易受到非聽覺因素的干擾,但盲聽有時候是很難進行的。例如耳機的盲聽,即便你完全沒有看到正在試聽的耳機,但是耳罩、頭梁的觸感和耳機的重量也會讓你識別正在試聽的耳機,從而產生先驗。
而此時不妨做一下逆向思維。假設這款耳機不是xx品牌、不賣幾千上萬、你從來沒看過描述它的毒文或者測評,你還是否會購買這款耳機?
5. 了解一些心理學常識
熟悉一些基本的心理學理論,有助于在甄別各種言論時輔助判斷。這里只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1)逆火效應
“當人們遇上與自身信念相抵觸的觀點或證據時,除非它們足以完全摧毀原信念,否則會忽略或反駁它們,原信念反而更加強化”。
“當一個錯誤的信息被更正后,如果更正的信息與人原本的看法相違背,它反而會加深人們對這條(原本)錯誤的信息的信任。”

2)稟賦效應
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所指出的。完全理性的經濟人不可能存在,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經濟行為必然會受到各種“非理性”的影響。塞勒提出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也稱原賦效應):指的是當一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那么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增加。
如果這個耳機不是你的,你還會不會有這樣的評價?



3)幻覺
幻覺指的是沒有相應的客觀刺激所出現(xiàn)的知覺體驗。例如,某些器材實際上并沒有改變低頻的聲學性能,但聽音者認為低頻改變了。
幻覺不一定是病理性的,幻覺也能通過暗示的方式產生。如過去文獻中有些沉溺于宗教狂熱的人。
企圖說服出現(xiàn)幻覺體驗的人不相信幻覺有時是徒勞的。
最后,有機會看原文盡量看原文。有些時候這些理論和事實很容易被加工、篡改甚至是歪曲。耳機再怎么說只是一個商品,放平心態(tài),理性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