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漢末最強的軍閥勢力,袁紹集團的內斗為什么特別嚴重?
黃巾起義之后,東漢朝廷名存實亡,群雄并起,天下大亂。漢末群雄中最強大的軍閥勢力本不是我們熟悉的曹操,而是雄踞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紹。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袁紹都是曹操最強大的戰(zhàn)略對手。

可在建安四年(199年)至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zhàn)”中,優(yōu)勢極大的袁紹卻被曹操打得大敗。而袁紹大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嚴重的內斗,比如許攸叛逃。那么袁紹集團的內斗為什么特別嚴重呢?

東漢末年是士族發(fā)展并主導社會的時代,控制了教育、輿論和絕大部分政治人才。任何勢力要強大都必須爭取士族集團的支持,比如曹操的潁川士族集團,劉備的荊州士族集團,孫權的江北江南士族集團。

袁紹出身“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是士族階層的領袖,士族支持度決定戰(zhàn)略優(yōu)勢大小的漢末環(huán)境對袁紹本是非常有利的。袁紹成為漢末最強軍閥勢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士族支持,比如迫使韓馥讓出冀州。

但各個士族集團的地域和利益訴求并不相同,多個士族集團聯(lián)合后必然爆發(fā)內訌。曹操、劉備、孫權對付士族內訌的方法是明確將某個士族集團定為核心集團,然后再拉攏壓制其他士族,防范和減少內訌。

可是袁紹卻過度重視自己“士族領袖”的身份,對于麾下的各個士族集團“一視同仁”,不分等級,不加管制。于是沒人管的各個士族集團在歸順袁紹后為了各自的利益開始內斗,而志大才疏的袁紹也無力解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