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疑作家陳忱:論那些“完美主義者”
那些“完美主義者”
作為一種文化,我們都傾向于獎勵完美主義者,為其始終堅持設定高標準并不懈的迫使自己去達到這些標準的精神。完美主義者往往都是成功人士 ——但是他們?yōu)槌晒λ冻龅拇鷥r是長期的痛苦和失望。
“想要伸手摘星,完美主義者或許最終只能兩手空空”心理學家大衛(wèi)·伯恩斯1980年發(fā)表在《現代心理學》上的一篇文章中告誡讀者“‘完美主義者’尤其會陷入人際關系困境和情感障礙”。
完美主義并不是非要達到“黑天鵝”一般的程度才會肆虐你的生活和健康。即使是輕微的完美主義者(那些可能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完美主義者的人群)也會經歷他們因精益求精的個人追求所帶來的消極副作用。
完美主義常常始于童年時期。在年幼的時候,我們被教導要有摘星之志——家長和老師鼓勵他們的孩子去努力成為成功人士,并對他們的成就給予表彰和獎勵(以及在某些情況下,懲罰他們未能達標)。完美主義者很早就學會以“我成就,故我在”的信念去生活,而且沒有任何事情能像因自己出色的成就而讓別人(或他們自己)印象深刻而讓他們感到興奮的了。
不幸的是,在學校、工作和生活中不斷的去追求“優(yōu)秀”,會帶來一生的挫敗感和自我懷疑。
“想要達到完美會是充滿痛苦的,因為它通常是受到兩方面需要的驅動:一方面是做得非常好的渴望,一方面是害怕做不好的恐懼。
對他人進行批判是一種常見的心理防御機制:我們排斥其他我們所不能接受的人。對于完美主義者來說有太多排斥的東西。完美主義者具有高度的鑒別能力,幾乎沒人能入得了他們的法眼。
當不再那么強硬的對待他人時,一些完美主義者可能才會發(fā)現他們自己開始變得輕松起來。
許多完美主義者內心都掙扎在非黑即白的想法里--在某個時刻你是個成功者,在下一瞬間你又變成了失敗者,這取決你的最新成就或是失敗經歷-- 而且他們總做一些極端的事情。如果你有完美主義傾向,當你知道有一個能讓你成功的好機會擺在眼前,可能你就會將自己投身于這樣一個新的項目或是工作--而當察覺到有失敗的風險時,你可能又會去完全避開它。研究表明完美主義者總在規(guī)避風險,這樣會抑制創(chuàng)新性和創(chuàng)造力。
對于完美主義者來說,人生就是一場要么功成名就,要么一事無成的游戲。當一個完美主義者專注于某件事情時,她的強大動力和野心會讓她不惜一切代價去實現目標。這并不奇怪,因此完美主義者是罹患飲食失調癥的高危人群。
完美主義者們常常覺得他們必須永遠強大,要時刻控制他們的情緒。一個完美主義者可能會避免同他人談論他個人的恐懼、無力、不安全感以及沮喪等情緒,即使是那些跟他們最親近的人。
在這一切表面之下,完美主義者們常常飽受內疚和羞愧的折磨。非適應性完美主義——一種完美情結,通常帶有社會原因,且來自于外部的對成功的壓力感,并非源于自己內心。至于原因——則與抑郁、焦慮、羞愧和內疚高度相關。
“完美主義不僅僅是追求卓越或者奮力拼搏”布朗在同奧普拉談話時說到“這是...一種就像是說‘如果我看起來完美,做的完美,工作完美,生活完美,那么我就能避免或是減少羞恥感、責備和批評’的思考方式和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