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 82 歲了,還是這樣酷
2023年05月24日 10:00:00?來自北京市
鮑勃·迪倫生日?/ 1941年5月24日

一個男人要唱過多少歌,才能拿到諾貝爾文學獎?
鮑勃·迪倫:超過600首。答案也并非這么簡單。迪倫是美國最受贊譽的創(chuàng)作型歌手之一,也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詞人之一。在2016年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前,奧斯卡、格萊美、普列策等都不吝贊美地給他最高的褒獎。
瑞典文學院將諾貝爾文學獎授予鮑勃·迪倫, 因為他「在了不起的美國歌曲傳統(tǒng)中創(chuàng)造了新的詩意表達」。瑞典學院常任秘書長薩拉·達紐斯(Sara Danius)在頒獎時這樣講到:「他的歌曲是一首送給耳朵的詩」。
其實鮑勃·迪倫從來都自詡是「一個60年代的游吟詩人」;他曾說:我覺得自己先是一個詩人,然后才是音樂家。我活著像個詩人,死后也還是個詩人。
除了文字與音樂,他也將藝術才能投向繪畫和生活。如同在那首著名歌曲《答案在風中飄》里唱的:「一個人要走多久的路,才能被稱為一個人。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才能被容許自由……」時至今日,82歲的鮑勃·迪倫依然我行我素地在探索靈魂所歸。
下面是關于鮑勃·迪倫,你知道或不知道的 10 件事。

Bar Room Cowboy,Bob Dylan 2021
1. 素描與繪畫
是從1960年代就開始的愛好
鮑勃·迪倫開始畫畫,要從一場摩托車事故說起。1966年,25歲的迪倫在音樂界已經(jīng)名聲大噪,一年的表演高達100場次。也是那年夏天,結(jié)束長達9個月的巡演,他已筋疲力盡,只想躲回伍德斯托克鄉(xiāng)間好好過日子。然而,7月29日午后,迪倫騎的那輛“凱旋牌”摩托車后輪突然卡死,他整個人被拋向空中,腦袋著地,頸骨開裂……
這場嚴重的車禍險些讓他喪命,但也成為他生命的重要轉(zhuǎn)折點,“幫助”他從毒癮和盛名之下不堪負累的一切中逃脫出來。大約在那段時期,迪倫拿起了畫筆。
在他創(chuàng)作的近200件畫作中,“路”是重要母題。

Bob Dylan,TRAIN TRACKS,2007
在無數(shù)個奔波巡演的日子里,美國的公路組成迪倫生活的重要部分,他就拿起畫筆,反復描繪這個國家的公路、城中街道和偏僻小徑。畫的意境無不在回應他1963年創(chuàng)作的那首歌曲《明天太遙遠》:
“如果今天不是一條無盡公路,如果今晚不是一道蜿蜒小徑,如果明天不那么遙遠,那孤獨對你來說算不了什么?!?/p>
公路以外,從小鎮(zhèn)到大都市,從曼哈頓大橋到布魯克林大橋、金門大橋再到舊金山街頭,外面城市的經(jīng)濟文化蓬勃發(fā)展,他也在“永不停滯的巡演”途中,以繪畫記錄著所見所聞。

WOMAN IN RED LION PUB,2007

BRUNDAGE LANE, BURGER HOUSE,2017
他的繪畫題材更多是從日常生活中尋找靈感,許多都源自于旅館房間以及路上匆匆瞥見的人和風景。此外,他還喜歡將電影的場景入畫。

Rainy Night In Grand Forks,Bob Dylan 2021

Old Guys At The Beach,Bob Dylan 2020
在回憶錄《像一塊滾石》中,鮑勃·迪倫曾這樣描述他與繪畫的關系:
“倒不是因為我自認是大畫家,而是我感覺在繪畫時,我能賦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p>
他的繪畫與音樂、詩歌一樣,以“迪倫式”的方式傳達著某種情感共鳴。
2. 對于諾獎:我很榮幸
但“無法”到場
2016年,鮑勃·迪倫憑詞作爆冷獲諾貝爾文學獎。面對如此褒獎,迪倫雖表示榮幸,最終卻未親臨現(xiàn)場。隱身的當事人,留下滿世界各自爭論的群眾。
智利總統(tǒng)巴切萊特說:“很高興迪倫獲獎,我的青春回憶都與迪倫的音樂有關?!?歌手李健說:“鮑勃迪倫獲獎,我覺得其實意味著是精英文學走向真正的大眾文學的一個拓展。詩歌真正走向了源泉,源泉就是大眾?!?/p>
但也有不少人對此結(jié)果感到詫異。蘇格蘭小說家韋爾什表示:“我是迪倫的粉絲,但音樂與文學截然不同,我感到憤怒?!比鸬湮幕骷宜刮乃蓜t稱,瑞典文學院“為取悅?cè)罕姸C獎給迪倫” 。
與此同時熟悉或不熟悉迪倫的吃瓜群眾,也紛紛在網(wǎng)絡上留下了頗為后現(xiàn)代性的解構評論:
“不用心疼村上春樹,最終他會以一個長跑運動員的身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VeivetSue)
“發(fā)順豐,不要到付靴靴”(@咩小葵)
“今天指望諾貝爾文學獎賣書的網(wǎng)站哭了?!保ˊ小東簡單就好)
“伍迪·艾倫:接下來就看我了?!保ˊ一串甜不辣夢境)
面對外界嘈雜的聲音,迪倫沒有回應。或許,他還是和曾經(jīng)一樣,高舉存在主義,從骨子里拒絕一切外界的追捧和定義,他內(nèi)心的理想和沖動似乎勝過這個世界的所有。
“我不想要那些獎”
“郵寄給你嗎?”
3. 總是沉默,時而“毒舌”
熟悉迪倫的人會知道,他向來不愛主動說話,若實在要說,也常常是一些對現(xiàn)實隨性的談資。歌迷也習慣他在演唱會時除了唱歌和介紹成員之外一言不發(fā)。
他的沉默似乎總是帶著一分自由灑脫和客觀沉思,他確實有很多想要和世人分享的東西,但好像他也總是習慣只在音樂和詩歌中表達,言語不是他最喜歡的方式。
但很多時候在面對新聞媒體時,迪倫又會像一個被迫打開的話匣子,以自己迅速、聰明到有點自負的方式反擊面前的記者們,讓對方啞口無言好像一直是他的興趣。甚至有人認為,迪倫開記者會,目的并不是宣傳自己的作品,而是要公開羞辱各方媒體。
“你覺得你事業(yè)的巔峰時期已經(jīng)過去了嗎?”
“什么事業(yè)?我沒有過事業(yè)?!?/p>
“我對我寫的歌并沒有什么好說的”
“我寫歌不為什么,沒什么深刻的道理”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那個動蕩的年代,迪倫看到了當時美國媒體固有的生態(tài)缺陷。他說:“真相呈現(xiàn)在紙張上被出版,就遺失了很多東西?!彼宄F(xiàn)實和新聞很多時候是兩碼事,于是他像自己的歌聲一樣,抗議著報刊和記者們的虛構和隱藏,拒絕采訪、拒絕解讀。
關于“燈泡”的無厘頭對話
4. 是音樂家、詩人,還是電影人
迪倫喜歡電影。他喜歡看電影、畫電影,最后將自己在歌曲中講故事的能力嫁接到了電影當中,自己做電影。
他曾為“新好萊塢電影”的代表作《逍遙騎士》編寫了自由奔放的插曲。

電影《逍遙騎士》
作為演員的迪倫,1973年他參演了西部片《比利小子》,還出演了2003年的音樂喜劇片《蒙面與匿名》,在兩部影片中貢獻了別具一格的表演。

電影《比利小子》

電影《蒙面與匿名》
1978年,他自導自演了《雷納爾多與克拉拉》。影片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貝茨:
不行啊,我真的想回家了。我不能再這樣瘋下去了。再說,你喝醉了,還是趕緊去休息吧。
迪倫:
那我們結(jié)成兄妹吧。
迪倫一邊說著,一邊從口袋里拿出一把裁紙刀,在胳膊上劃了幾道,血流了出來。
貝茨:
等一等。
貝茨跑出去,拿回一把刀和一瓶白蘭地,她用酒簡單給手臂消毒,然后用刀在其上劃出血痕。兩人將手臂的傷口合在一起,血液交融。
迪倫:
一輩子。
迪倫一邊傻笑,一邊含混不清地嘟囔著。
貝茨:
什么一輩子?
迪倫:
你和我。
這個片段夢回60年代的法國電影有關“愛欲”與“死亡”的那種極致張力,迪倫帶著他的莽撞與浪漫,短暫地成為了一個像特呂弗、戈達爾那樣的“作者”。
有觀眾評價說,“可能是保存不善的關系,很多鏡頭富有顆粒感和類似于抖動膠片的感覺,有種如夢似幻的味道,一如當年滾石巡演。以及各種為愛而諂媚、試探、為得不到足夠的愛而無奈的鏡頭,貴在真實?!保ˊ空能花)

電影《雷納爾多與克拉拉》
這和我們平常所看到的迪倫很不一樣,電影藝術也難得地讓我們看到了鮑勃·迪倫的另一個側(cè)面。
5. 鮑勃·迪倫 & 約翰·列儂:
奇怪的單邊友誼
60年代初,甲殼蟲樂隊在流行樂壇已經(jīng)有了相當?shù)拿麣猓?963年,鮑勃·迪倫也一躍成為美國民謠的代表性人物。這一年,迪倫發(fā)行了自己的第二張專輯“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當甲殼蟲樂隊在法國巡演期間聽到這張專輯之后,鮑勃·迪倫也許就開始對他們產(chǎn)生些許間接的影響?!霸诎屠璧娜軙r間里,我們就沒有停止過播放這張專輯,”列儂后來曾這么提到過,“我們當時都愛死迪倫了?!?/p>
列儂曾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到過迪倫,但細究起來,兩人其實僅在1964年到1969年間有過幾面之緣。

迪倫和列儂同框
1970年列儂對《滾石》雜志提到他與迪倫的幾次碰面:
揚·溫納(《滾石》雜志創(chuàng)辦人,后文簡稱“揚”):你跟迪倫的交情是怎樣的性質(zhì)?
約翰:嗯,我們還算熟吧......我們偶爾也會碰個面消磨消磨時間,但我總是太神經(jīng)質(zhì),要不然就是太急躁之類的,而他也是這樣。我們彼此都沒說什么話,但是我們在一起的時間還蠻長的,他會到我在Kenwood的家里拜訪,你能想像嗎?……我很愛他,因為他寫了一些非常美麗的東西。我一度喜歡過他那些所謂的抗議歌曲,而且我喜歡的是他的聲音。我不用管他的歌詞在唱什么,他有時候會帶著試聽片來找我說(學迪倫的腔調(diào)):“聽聽這個,約翰。”
還有:“你聽得出歌詞嗎?”我說:“沒關系,聲音才是最重要的。我在乎整體的東西。”
洋子:不過你很尊敬他。
約翰:……我尊敬他,我非常尊敬他。我知道保羅并非如此,我想保羅是在嫉妒,保羅從來不喜歡其他的藝術家,但那是可以接受的。保羅不會被我的瞎起哄給騙倒,我心目中景仰的領袖實在太多了。
洋子:而且你喜歡咬文嚼字……
約翰:我也喜歡咬文嚼字,所以我喜歡他做的很多東西,我喜歡咬文嚼字。
揚:在你眼中,他是無可匹敵的偉大藝術家嗎?
約翰:不,在我眼中他是一位詩人,或是一個競爭對象。你翻翻我寫的書就知道了,那些東西是在我根本沒聽過也沒讀過迪倫或者任何人之前就寫了的,它們根本是同一回事。

鮑勃·迪倫和約翰·列儂
但是,鮑勃·迪倫和約翰·列儂之間的關系看上去完全是單方面的。列儂寫過不少迪倫式的歌曲;但是迪倫卻從沒寫過任何列儂式的歌曲。迪倫對列儂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但這份友誼似乎是“單邊”的,迪倫身上鮮有列儂的痕跡。
直到2012年,迪倫的專輯“Tempest”中突然出現(xiàn)了一首紀念列儂的歌曲,Roll On John。
歌詞中反復唱道:“閃耀你的光芒/前行吧/盡情的燃燒/前行吧/約翰。”不管人們是諷刺這首歌曲“婆婆媽媽”,還是贊美迪倫對已故朋友的思念,這兩個搖滾界標桿之間的友誼似乎是毋庸置疑的,這首歌便是最好的證明。
6. 可能是 ISFP 探險家的鮑勃·迪倫
雖然迪倫不喜歡各種定義他的標簽,但還是至少有4.5w的網(wǎng)友認為他是MBTI 16型人格中的ISFP-探險家,官方的測試網(wǎng)站也將他納入了該人格的名人行列。
有分析說,ISFP是真正的藝術家,他們會運用自己的審美能力、設計天賦、先鋒實驗來打破社會常規(guī)、顛覆傳統(tǒng)期待。他們往往對自己的身份感到滿意,認為意義存在于生命的每個角落。他們迷人而敏感,富有想象力和激情,對于藝術有著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對于人文視野有著強烈的好奇心。
其實除了迪倫之外,許多國際巨星也被認為是ISFP,比如流行音樂之王邁克爾·杰克遜、流行音樂公主布蘭妮·斯皮爾斯和國際搖滾天后艾薇兒·拉維尼。他們在表現(xiàn)力上大膽前衛(wèi)、極致而富有魅力,但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卻又細膩而感性,杰克遜的Man in The Mirror唱的是改變自己,讓這個世界更美好,布蘭妮的Everytime是一次溫柔誠懇的情感抒發(fā),艾薇兒的Complicated吶喊出探險家人格渴望的直率和灑脫。這些品質(zhì),我們似乎也常在迪倫的歌聲中聽到。
Ah, but I was so much older then
我那時何等蒼老
I’m younger than that now
而今才風華正茂
A self-ordained professor’s tongue
操著一副教授的腔調(diào)
Too serious to fool
故作嚴肅卻誰也欺騙不了
——My Back Pages《我的昨日》
Once upon a time you dressed so fine
很久以前,你衣著光鮮
You threw the bums a dime in your prime, didn't you ?
在得意之時給流浪漢們施舍硬幣,不是嗎?
——Like a rolling stone 《像一塊滾石》
I think you will find
我想你們終會發(fā)現(xiàn)
When your death takes its toll
在死神宣告降臨之時
All the money you made
你們掙得的所有金錢
Will never buy back your soul
都無法買回你們所謂的靈魂
——Masters of War《戰(zhàn)爭販子》
紀錄片《別回頭》
7. 搖滾界的時尚先鋒!
1963年2月,紐約一個寒冷的下午,鮑勃·迪倫與當時的女友蘇西·羅托洛在格林威治村瓊斯街擺著Pose,為他的第二張專輯《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拍攝封面。羅托洛在回憶錄中寫道,他從那堆皺巴巴的衣服里小心翼翼地挑選著,最后選擇了那套衣服包含他最喜愛的單品之一:棕褐色絨面革夾克。這是一個“形象”的選擇,因為那件夾克并不適合當時的天氣。

鮑勃·迪倫和蘇茲·羅托洛在 1963 年寒冷的日子里為他的第二張專輯的封面擺姿勢。
在當天的拍攝中,這位歌手盡力在構建一個吸引人的公眾形象,同時給人的印象他是不經(jīng)意間呈現(xiàn)這種效果的。這張由唐·亨斯坦拍攝的迪倫肖像為他塑造了經(jīng)久不衰的形象,就像標題 Freewheeling 這個詞所意指的那樣,鮑勃·迪倫用它來形容初到紐約格林威治村的狀態(tài)——沒有限制地實踐自我。歷史學家肖恩·威倫茨在專輯發(fā)行時才十幾歲,他后來在《鮑勃·迪倫與美國時代》一書中寫道,他認為這是“一幅時髦性感的照片,比我偷偷摸摸地在《花花公子》中瞥見的任何東西都更令人興奮?!?/p>
他本人也明白這張照片的力量:1963年春天,唱片封套的宣發(fā)本送給朋友時曾表示,“封面是專輯中最重要的部分”。
同年,在攝影師理查德·阿維頓的鏡頭下,迪倫穿著格子襯衫和破舊的牛仔褲,站在離紐約東河不遠的地方擺姿勢。他用一個破舊的吉他盒作為道具,凝視著相機鏡頭,臉上掛著有些莫測的笑容。這幅明膠銀鹽肖像,在2014年拍賣會上以62500美元的價格售出。

攝影 / Richard Avedon
1965年,鮑勃·迪倫站在中央公園第五大道一條下雨的人行道上,阿維頓為《時尚芭莎》再次給他拍攝肖像。這位歌手穿著黑色腰帶大衣和尖頭靴,頭發(fā)狂野,雌雄同體的風格,現(xiàn)在看來也很時髦。

攝影 / Richard Avedon
1966年專輯“金發(fā)女郎”的封面,是攝影師兼電影導演杰瑞·沙茨伯格最出名的作品之一,這張模糊的迪倫形象成為經(jīng)典。這位攝影師后來在《沙茨伯格的迪倫》一書中回憶說,“你只要把鏡頭對準他,事情就會發(fā)生?!?/p>
攝影 / Jerry Schatzberg
六十年過去了,他的肖像再次作為攝影師鏡頭下呈現(xiàn)時尚的攝影主題。2022年,Celine的創(chuàng)意總監(jiān)艾迪·斯理曼找到迪倫,就像上世紀60年代的照片風格一樣,斯里曼的肖像讓迪倫保持了他一貫的神秘特質(zhì)。他穿著一件經(jīng)典的Celine皮夾克,眼睛隱藏在深色墨鏡后面,表情平淡??此剖裁炊紱]有透露,但無法掩飾的是他在鏡頭前的輕松。

攝影 / Hedi Slimane
8. 偶像們的偶像:
都有誰翻唱過鮑勃·迪倫
2011年,美國著名音樂雜志“滾石”評選出了有史以來最為成功的十首翻唱歌曲,吉他之神吉米·亨德里克斯翻唱民謠音樂人鮑勃迪倫的名曲《All Along The Watchtower》位居榜首。
這首歌的收錄專輯“John Wesley Harding”發(fā)行于1967年12月,僅僅在六個月之后,吉米·亨德里克斯就翻唱了這首歌,相比迪倫的原版,吉米的版本不僅完全改變了編曲,還在歌曲間奏配上了一大段精彩的吉他Solo。直到1974年,迪倫才首次在現(xiàn)場演唱這首歌,迪倫說,吉米對這首歌的改造讓他本人重新考慮了如何演繹這首歌曲。
身為“偶像們的偶像”,翻唱爆紅、原創(chuàng)者卻被忽略的情況,鮑勃·迪倫還真遇到過不少。
?? Make You Feel My Love

阿黛爾《Make You Feel My Love》封面
這首歌是鮑勃·迪倫1997年寫成,收錄在專輯《Time Out of Mind(被遺忘的時光) 》中,也作為電影《許愿池艷遇》中的插曲由比利·喬爾演唱。后來還被很多巨星翻唱過,包括著名女歌手的阿黛爾。這首歌于2008年收錄在阿黛爾第一張專輯《19》中,單曲發(fā)行后上升到英國UK單曲榜26名。2010年阿黛爾在X Factor再次演繹了這首歌后,這首歌重新返回UK榜,上升至24名。2013年1月阿黛爾版本的《Make You Feel My Love》成為Heart Radio名人堂500強中的英國第一名曲。
?? Knockin' on Heaven's Door

Guns N' Roses《Knockin’ on Heaven’s Door》封面
這首歌是鮑勃·迪倫在1973年為電影《比利小子》所寫的插曲。艾薇兒、周華健等歌手都曾翻唱過英文版。1987年,“槍花”樂隊改編并表演了迪倫的這首經(jīng)典曲目,并于1991年將它收錄于搖滾史上的經(jīng)典唱片《Use Your Illusion II》中。槍花的爆紅一度讓大家忽略了該曲的原創(chuàng)者是鮑勃·迪倫,認為這首膾炙人口的歌來自槍花,而事實上《Knockin’ on Heaven’s Door》早在1973年就發(fā)布了。迪倫自己也很喜歡這首歌,迄今為止已在演唱會上唱過460次。
?? Blowin’ In the Wind

鮑勃·迪倫演奏現(xiàn)場
這首歌是讓鮑勃·迪倫聲名鵲起的第一首經(jīng)典作品,被譽為20世紀19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的圣歌。也是該首歌的歌詞于2016年10月13日作為鮑勃·迪倫的代表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電影《阿甘正傳》
它首次被翻唱是美國最杰出的民謠團體——Peter, Paul & Mary叁重唱,并幫助他們在1963年奪得全美排行的亞軍。而大多數(shù)人更為熟悉的應該是電影《阿甘正傳》中聽到的版本,珍妮坐在舞臺上清唱的那一幕成為電影的名場面。
9. 迪倫的語言,貧瘠還是豐富?
迪倫的眾多名言如同快箭,總是斬釘截鐵、鏗鏘有力,給人一種這就是真理的感覺?;剡^頭看,這些語句或許帶有些年輕人的倉皇和魯莽,但也像多棱透鏡一樣,折射出他的思想一直在路上。
關于生活,關于自己,關于自由與現(xiàn)實,鮑勃·迪倫有諸多思考。
他觀察人類社會:
“人不是忙著出生,就是忙著死亡?!?/p>
“人們很少做他們相信是對的事,他們做比較方便的事,然后后悔?!?/p>
“不管你有多少錢,世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還幸存的,一種是已迷失的?!?/p>
他有一套自我消解的生活哲學:
“許多人都知道生活本身就是一個笑話,但是你我早就過了那個階段了。這不是我們的命。所以我們別假裝痛苦了,時間已經(jīng)不早了?!?/p>
他有自己的標準和節(jié)奏:
“天哪,誰有空與時代同步?”
“我不定義任何東西,不管是美,還是愛國。每件事該是什么就是什么,沒有什么優(yōu)先規(guī)則使之應該成為什么。”
“就因為你喜歡我的東西,不代表我就欠你什么東西?!?/p>
紀錄片《別回頭》
10. 討厭任何標簽
“先生女士們,讓我們一起歡迎搖滾樂的桂冠詩人,60年代亞文化夢想的代言人。他在70年代化過一臉濃妝,而后在藥物濫用的迷霧中銷聲匿跡。接著他重現(xiàn)人間,信了耶穌。80年代末期,他被當成過氣角色一筆勾銷,卻又忽然改弦易轍,在90年代末開始推出他畢生最強的若干作品——先生女士們,哥倫比亞唱片公司藝人,鮑勃·迪倫!“
這是2002年鮑勃·迪倫在演唱會上的一段開場臺詞。這段大致可以當成他個性的縮影的“宣言”,實際上是摘自當年一篇談論他的文章。有人對他陳詞濫調(diào),他索性拿這戲耍了一下。你可以理解為他是在以標簽嘲諷標簽,又或者以評論消解評論,但這正是迪倫后現(xiàn)代主義精神的彰顯。


其實,迪倫從來沒被外界給他的定義束縛。他討厭標簽,尤其是加注在自己身上的標簽。他曾說:“如果我不是鮑勃·迪倫,我可能會認為這個名字有許多種答案。”同時他說:“我能做的一切就是做我自己,你管我是誰?!?/p>
對于自己的作品,他也認為“歸類”會影響它們的價值。
“在我看來,我寫的任何一首歌都不會過時,”他說,“無論它們是關于什么話題的,它們承載的是那些我永遠找不到答案的東西……《雙城記》是一百年前寫的,現(xiàn)在我們還在讀這本書,那這算‘懷舊’嗎?‘懷舊’這個詞充其量是人們一廂情愿的想法,他們自以為是地用這樣的詞匯把你放在他們認為合適的位置上。只不過是另一個標簽而已。”
祝這位82歲的酷老頭,生日快樂!


《列儂回憶》[美]揚·溫納,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馬世芳 譯 2011-03
《像一塊滾石:鮑勃·迪倫回憶錄》[美]鮑勃·迪倫,江蘇人民出版社,徐振鋒 譯 2006-01
《昨日書》馬世芳,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5-06
Bob Dylan, at 81, Still Gives the Camera What It Wants | nytimes
Bob Dylan and John Lennon's Weird, One-Sided Relationship | theatlantic
鮑勃迪倫:他是偶像的偶像,都有誰翻唱過他的歌 | 格瓦拉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