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車必試駕,而試駕真正應該試什么你知道嗎?(下篇)

上次我們發(fā)布了我們在選車過程中關于試乘試駕的建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主頁先翻閱上篇,我們在本篇再簡單說明一下:
日常試駕是非常重要的對車輛性能的體驗,
建議將試駕分成基礎試駕與模擬試駕兩部分。
上篇主要說明了一下基礎試駕的項目,今天咱們來說一說模擬試駕。

模擬試駕
說到模擬試駕這個詞,可能很多朋友會有疑問了,試乘試駕不就是一種對于駕車的模擬嗎?那么模擬試駕又是什么鬼?
其實在觀察并參與過很多試乘試駕后我發(fā)現(xiàn),如果是用戶在選車階段的試乘試駕,很多人其實都是迷糊的,尤其是很多朋友第一次買車,對于車輛試哪里更加沒有方向。
結果就是雖然做了試乘試駕,但是沒有起到相應的作用,對于車子的基本情況還是搞不明白。(當然過程中還有試駕專員有意識的掩蓋車子的短板)
模擬試駕的本意其實就是脫離開試駕專員對于試駕流程的把控與引導,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的貼近生活中的用車方式去體驗車輛。
模擬試駕應該分為兩部分分別是:日常乘坐模擬與日常代步模擬。
建議的順序是:
在剛開始去往試駕路線的時候,先進行日常乘坐模擬。再到了試駕路線之后進行基礎試駕體驗(見上篇),在基礎試駕體驗完畢后,進行日常代步駕車的模擬體驗,最后再返程的時候體驗其他想體驗的點。
(一般試乘試駕去試駕路線的時候,都是邀請體驗者坐在副駕駛的,這樣方便試駕專員介紹車輛特點,但是這一步咱們不需要)
通過這個順序,不過對大多數(shù)的試駕流程有太多的改變,而且也不會因為一臺車的試駕耽誤太多時間,進而耽誤朋友們去整個選車的過程。

模擬乘坐體驗:
一句話概括,模擬乘坐體驗其實就是體驗與評估車輛后排座椅乘坐空間與舒適度。我見到太多的用戶在試乘試駕體驗中,重點全部放在前排,而忽略了后排的重要性。需要知道,試乘試駕這個詞不也是試乘在前嗎?
需要知道,國內目前的車子大部分還是以家用需求為主,有別于歐美家庭夫妻一人一車的狀況。很多用戶都是男性駕車,女性與小孩一起在后排。所以后排的重要性非常高。
后排體驗什么呢?一般是乘坐感受與空間利用率。
首先,座椅的乘坐感受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分為兩點:坐墊柔軟度與承托性、靠背柔軟度與角度。
那么第一點,坐墊的柔軟度與承托性是非常重要的點,現(xiàn)在的車子由于大多偏向于年輕化設計,所以車頂溜背設計比較普遍。對于成員頂部空間影響很大。一般解決的方法就是通過挖高頂部位置的車頂以及降低坐姿來提升頭部表現(xiàn)。所以大家可能會發(fā)現(xiàn),前幾年后排的厚坐墊設計越來越少了,現(xiàn)在的坐墊都設計的很薄。
另外,設計薄了之后,必然要填充密實一些,這樣乘坐感受就不好了。長時間乘坐下去,尾骨位置壓迫時間長,而且車內空間一般都小,無法很好的改變坐姿,乘坐感受會比較難受。

第二,轎車的后排座椅角度設計怎樣,剛才提到的坐墊硬度問題,有時候會由于角度變得更加難受。都知道,轎車后排座椅更類似于“V”字母,SUV座椅設計類似于“L”字母,所以如果靠在靠背上,有可能對于尾骨會增加壓迫。
另外,還要注意的就是靠背的角度對于腰部有沒有較好的承托,靠背靠上去,在腰部要有一些支撐為好,這樣雖然柔軟度會下降一些,但是在長時間乘坐的時候,或者父母老人乘坐的時候,腰部會更舒服一些。
通過試駕的時候試坐座椅。不但可以體會到上述這些細節(jié),而且還能體會到在行駛中,后排的噪音表現(xiàn)與懸架濾振表現(xiàn)怎樣。15萬左右的家轎目前后輪還是非獨立式懸架居多,所以需要體驗。另外車子的前后隔音設計并不完全相同,有些品牌對于后排會縮水簡配隔音材料。

另外需要體驗的就是后排的空間利用率了,首當其沖的就是后排的中央地臺部分了?,F(xiàn)在很多品牌,具體品牌不點名了,以合資品牌居多。在后排中央位置有較高的地臺,另外后排座椅的中央位置也非常硬,不適合乘坐。甚至有些車子連后排的中央頭枕都沒有??上攵谠O計之初,就沒考慮中央位置坐人的可能。
這個就需要用戶自己去體驗了,如果自己的用車需求中需要用到后排中央位置,這個是必須體驗的。
通過體驗試坐,你可能也會理解,有時候坐車的比開車的累是非常有可能的。
后排剩下的細節(jié)也就沒有什么了,主要就是看看空間設計這塊,對于隨手物品的手機、茶杯等物品的放置空間設計是否合理。(有些車子可能都沒有這個設計)
后排的充電USB接口是否有安排等等,這種就屬于細節(jié)了,大家根據(jù)自己需要體驗就好。
日常駕車模擬
日常駕車模擬主要是通過模擬日常城市駕車的狀態(tài),來體驗車輛最終買回手中是否好開。
駕車模擬建議主要體驗以下三方面:
1、發(fā)動機(油門)動力響應
2、變速器平順度體驗
3、剎車制動體驗
體驗方法:
反復將車輛從靜止加速至40km/h,模擬日常在市區(qū)擁堵環(huán)境駕駛以及紅綠燈起步,感受發(fā)動機的起步狀態(tài)。
在車速在30或40km/h時,再深踩一些油門,感受發(fā)動機在行駛中提速的響應性。
最后在車輛行駛時,想象前方是紅綠燈或者出現(xiàn)障礙等情況(自己駕駛環(huán)境容易出現(xiàn)的情況),進行剎車,體會正常駕駛的剎車感受。
為什么要這樣進行體驗呢?

簡單說明一下,首先是發(fā)動機動力響應?,F(xiàn)在的家用車大部分都渦輪化了,自吸動力較少。那么現(xiàn)在的小排量渦輪發(fā)動機就會有兩點不足,一是渦輪介入帶來的動力變化,二是渦輪發(fā)動機的電子油門響應性好不好(現(xiàn)在發(fā)動機大部分都是電子油門)。??
如果渦輪反應慢,介入點轉速高。再加上電子油門信號反應慢。那么日常市區(qū)行駛的時候,動力總是會有一聳一聳的感覺。就得駕駛員費力控制踩油門的深度,駕駛時間長一些的話,腳脖子發(fā)酸的情況比較明顯。駕駛員容易疲勞。

其次是變速器的平順度,目前除了CVT無極變速器外,像雙離合與AT自動變速器低速換擋都會出現(xiàn)頓挫現(xiàn)象。雙離合更明顯一些,而雙離合變速器現(xiàn)在是大部分家用車的首選,所以通過低速起步來體驗日常駕駛的平順度,換擋越平順的車子,日常駕駛感受肯定更舒適。

最后就是剎車,不同品牌對于剎車的調教不同。比方說很多日系的車子,剎車的前段制動力比較低,往往需要深踩才會有較好的制動感受;而德系的車子剎車前段很靈敏,往往輕點剎車就能得到不錯的制動效果。找到適合自己的剎車腳感的車子。
每個人適應的剎車表現(xiàn)是不一樣的,雖然說駕駛員可以改變自己的駕駛習慣。但是咱們買車本來的目的就是為了駕駛舒適,為什么是人去適應產(chǎn)品而不是產(chǎn)品適合人呢?

通過上述三點的體驗,基本就能體驗到車子在城市擁堵環(huán)境駕駛的感受。是否適合自己,是否駕乘比較舒適。
最后就是在返程的時候,就可以體驗一些自己比較在意的舒適配置,比方說多媒體車機的功能、空調的操作、多功能方向盤的使用、車載音響的效果等。
(建議選擇空調采用普通按鍵的車子,這樣長時間使用的時候可以盲操作,減少低頭。)

總結:
通過本篇與上篇的圖文,給大家說明了一下新人在試乘試駕中建議體驗的項目,大家可以根據(jù)自身情況進行刪減,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通過試乘試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產(chǎn)品,并在日常用車中感受到車子帶來的舒適便利。
試乘試駕是我們選購汽車的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不過在試乘試駕之前,車子的靜態(tài)體驗也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后續(xù)再給大家說明一下如何進行車子的靜態(tài)體驗。
如果本文對您有幫助,希望您能點擊關注,我將持續(xù)給您帶來有用的選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