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暫的體驗了一下i7 xDrive60L

短暫的體驗了一下i7 xDrive60L,寫點零碎的體驗和車輛信息,沒拍照片,隨便看看就好。
駕駛:
動能回收有個自適應模式,城市里的體驗特別好。正常開是完全沒有動能回收的,能滑的很遠。剎車踩得輕的時候會通過動能回收來減速。如果前面有車,他會給一點動能回收,這個動能回收來的很及時,通常是我想要剎車的時候他的動能回收舊慢慢介入了,甚至感覺這東西和自適應巡航很像,能夠幫我保持車距,很好用。
動力的音效做的特別好,最近一直在打賽車游戲巔峰極速。寶馬i7的這個音效做的比游戲里的發(fā)動機音效要自然的多,而且很有質感。
車有7種模式(my modes),如其說是駕駛模式,不如說是主題模式。乘客在后排都可以控制這個模式,當司機選到運動和舒適的時候就不可用。
這些主題會聯動遮陽簾,座椅按摩,有氛圍燈,座椅的夾緊,動力的音效等功能。座椅按摩頂的挺高的,不知道和最近很火的ES6比怎么樣。
只有在運動模式才可以分開調節(jié)車輛動力,轉向,剎車,DSC等模式。
動力做的不是很圓滑,舒適模式起步什么感覺這個車真的是絕了,電門踩下去的時候心態(tài)就能放的很平,與世無爭,起步快不重要,讓乘客坐的舒服最重要。
開起來后,感覺電門的反應就不是很圓滑。反應不快可以理解,有時候電門慢慢給下去會覺得動力突然來的有點突兀,20萬的車做成這樣我覺得肯定是合格的,100萬的車做成這樣我覺得差點意思。
運動模式也是,有時候會感覺動力比較突兀,感覺不是100萬的車應該有的樣子。你要不就像特斯拉一樣,動力直接給我。但i7的電門又有點延遲,延遲和突兀共存,體驗就打折扣了。
運動模式松電門的感覺很爽,有點像傳統性能油車的感覺,包括以電門反應快著稱的特斯拉model3p,在松電門的時候也給不了i7那種快速響應的感覺。
剎車踏板震動明顯,停著的時候沒有,跑起來后一直在震,離譜的震。10萬的車都沒這個震感。
車內功能:
剛上車的時候,后排有人在看愛奇藝。這個車只有后面喇叭有聲音,后排乘客說他看視頻聲音很清楚,我坐在前排聽不清對話。一開始以為是特別做的聲音分區(qū),覺得這個分區(qū)做得好棒,一百多萬的車,總要有點普通人想不到的功能的,后排乘客和前排司機互不打擾,絕了。后來發(fā)現只是音響前后平衡被調過了,把EQ復位之后聲音就從前面音響傳過來了。
前排座椅的調節(jié)有實體按鈕,放在了車門上。這個調節(jié)按鈕不是全功能的。明明有腿托腰托,但不能通過實體按鍵操作,必須去到車機里面才能調,反人類。而且這個按鈕是類似觸控的那種,操作還有延遲,需要摸一會座椅才動。
好在方向盤調節(jié)按鈕是實體的,給豪華D級車找回了一點面子。
后面的32寸8k oled大屏會擋住車內的后視鏡,而且會限制前排的位置。前排只能坐的比較正經,位置不能太靠后,也不能太躺,不然后排大屏是展不開的。
標配的四個車門上的車窗都不是雙層玻璃。
電動車門雖然不實用,出現在100多萬的車上也合理。按正常習慣去開關車門,電動門都不會工作。他不論是開門還是關門,都有特殊的按鈕用來控制電動車門。電動關門的力度挺重的,不是很高級。手動開關門的力度還算可以,不會特別重。
空調是觸屏的,不能滑動升降溫,不好用。
座椅通風加熱的菜單是做在空調里的,邏輯上還是挺合理的,但是我找座椅通風加熱的第一反應是在座椅菜單里找,座椅菜單里面是不能調加熱通風的。
車機各種功能非常不好用,后排車門上的小屏可以控制carplay上的音樂,但是那個屏感覺挺差的,卡卡的,我都是直接看著前排的中控屏去操作我手上的屏幕的。
放著好好的按鍵不做,做大屏,還賊難用,優(yōu)點是好看,缺點是難用。
后排要調個座椅角度的操作是:滑動解鎖門上的小屏,點擊座椅菜單,點擊座椅靠背,他有三個座椅靠背可以點,要注意別點錯,然后再點擊前后的箭頭去調座椅靠背。調這個座椅和我調音響的EQ復雜程度幾乎沒區(qū)別。
后排調座椅,調音量,切歌,展開大屏,調空調,座椅按摩,愛奇藝,遮陽簾等比較高頻的功能全都需要靠側面門板上的小屏去實現。就算不考慮滑動解鎖,大部分的功能也都至少需要點按兩次屏幕才能實現。操作很復雜,不好用。
其他:
前面機蓋的內部雜亂無章。車頭很長,你可以說他的造型很獨特,很貴氣。但我會很喜歡隔壁奔馳EQ系列,車頭很短,看著就是為電車時代設計的造型,這個造型是有功能性的。
HUD和儀表做了好多種不同形式的導航,但試了試感覺還是傳統的地圖樣式最好用。
整備質量2.74噸。
后輪轉向低速工作明顯
四驅版電耗更低。
前面鼻孔的光圈能從別的車屁股上照出來,時刻提醒你開的是一臺尊貴的i7。
在你前面的司機開車都很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