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導論
第一篇 政治的性質
第一章 政治與政治學
第一節(jié) 政治的含義
?
一、什么是政治
(一)不同政治觀
1、第一種觀點認為政治是一種上帝安排人世的力量。
這種說法是一種主觀臆測,經不起推理和實證,并且往往是暴君借神權迫害人民的“護身符”。
2、第二種政治觀認為政治是一種治國之道。
(1)孔子說,為政必先正名?!罢笔强鬃犹岢龅恼沃笇г瓌t,是一種政治手段。除了“正名”,還要“為政以德”,即以統(tǒng)治者的道德規(guī)范和禮制對人民進行教化。
(2)孔子的政治教化說影響極為深遠,在這里,政治不僅表現(xiàn)為治國之道,還體現(xiàn)了古代思想家的一種道德價值追求。
(3)這種價值追求在柏拉圖那里就是實現(xiàn)“正義的理想國”,在亞里士多德那里就是要“全城邦可以得到自足而至善的生活”,即“人類真正的美滿幸?!?以達成人類共同體的最高的善。
3、第三種是一般民眾和一些政治理論家的看法,他們認為政治就是爭奪權力。
(1)馬基雅維利認為,統(tǒng)治者應以奪取權力和保持權力為目的。因此,權力便是國家一切機構與法律的基礎。
(2)當代西方行為主義政治學奠基人哈羅德·D.拉斯韋爾也認為,政治就是研究權力的形成和分享,研究誰得到什么、如何得到和何時得到。
4、第四種觀點認為政治就是政府的活動。
我國偉大的革命家孫中山說:“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就是政治。
5、第五種政治觀來自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觀包羅萬象,其基本線條是:
(1)第一,“政治是經濟的最集中的表現(xiàn)”,政治活動和政治現(xiàn)象是派生的事物,受到更深層的經濟結構的制約。這一論斷分析了政治與經濟的關系,即經濟基礎決定著政治上層建筑,政治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
(2)第二,“政治就是各階級之間的斗爭”。
毛澤東說:“政治,不論革命的和反革命的,都是階級對階級的斗爭,不是少數(shù)個人的行為?!?/span>
列寧也告誡我們,政治的范圍很廣泛,不僅涉及敵對階級間的關系,也涉及其他類型的階級關系;不僅階級之間,而且階級內部也存在政治。
另外,隨著階級對抗社會的消亡,政治不能簡單地等同于階級斗爭,否則就會導致國家的巨大損失。
(3)第三,“政治就是參與國家事務,給國家定方向,確定國家活動的形式、任務和內容”。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政治內容的規(guī)定。
一切政治關系和政治活動都是圍繞國家政權這一社會公共權力而展開的。馬克思主義關于政治內容的規(guī)定既說明了政治的核心,又為后人認識政治的概念拓展了思路。
(4)第四,“政治是一門科學,是一種藝術”。
政治現(xiàn)象、政治關系和政治規(guī)律似乎又是最復雜、最難以把握的,在實踐中要不斷地學習和掌握這門科學,因而它又是一門藝術。
(五)由上述可以發(fā)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觀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理論,為人類認識政治現(xiàn)象做出了革命性貢獻。馬克思主義第一次把對政治的研究與人類的徹底解放結合起來,具有科學性、階級性、革命性和實踐性,同時,在實踐中也需要不斷發(fā)展。
6、第六種政治觀,來自美國政治學家戴維·伊斯頓的界定,認為政治就是對權威性資源分配的過程。
這個說法在西方影響深遠,其實和拉斯韋爾的說法沒有什么區(qū)別,都是講誰得到什么的問題。這種說法的最大問題,就是把政治當作一種理所當然的制度性存在,是在既定制度下分配資源的過程。
(二)政治觀的“時代性”
1、政治是一個時代性和語境性的概念。亞里士多德關于“共同體的最高的善”的說法永遠正確,但是不同時代、不同國家,即不同語境的“善”是不一樣的。即使在全球化時代,我們時代的重大問題依舊是如何維護“國家性”這個最根本的問題,這也是中國的根本政治。
2、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所面臨的政治問題有著重大區(qū)別,因此不能簡單地以拉斯韋爾和伊斯頓等人的說法去界定政治,因為他們都假設國家性是理所當然的存在,政治是在憲政秩序內分配資源問題,因此對其他國家進行政治設計時都是運用如何開展競爭性選舉,如何分權、自治之類的“美國智慧”,結果很多發(fā)展中國家更加國之不國。
3、對于發(fā)展中國家來說,前提是國家建設問題,即尋求一種穩(wěn)定的根本秩序問題。因此,對于發(fā)展中國家的政治學來說,首先面臨的是國家性問題。其次,分配正義是每個國家都要面臨的難題,因此講政治不能不講如何分配權力、財富乃至權利等稀缺性資源。
(三)含義?★★★
政治就是關于維護國家性和分配正義的體系與能力。這個極為簡單的界定至少包括以下幾點:
1、第一,國家性
就是說國家所以為國家,國家領土是統(tǒng)一的,國家是享有主權的,國家是享有普遍性權力的。國家性不是理所當然的存在,也不是一勞永逸的公共物品。和平不是理所當然的,穩(wěn)定也不是天賜的公共物品,和平與穩(wěn)定是國家性建設的結果。
2、第二,與國家性密切相關的是“國民性”
即一個國家應該保有獨特的文明基因,應該有立國價值,并有民族融合和政治團結。國民性維系著國家性,國民性危機威脅著國家性,也就是國家的危機。
3、第三,國家性前提下的分配正義。
(1)分配正義主要是在制度設置、立法目的和公共政策等方面,一個階層或集團之所得不以其他人之所失為代價。
(2)國家性是分配正義的保障,分配正義鞏固著國家性。也就是說,不公正的分配制度必然會危害國家性、國民性。
(3)政治學與經濟學的區(qū)別
如果說經濟學重在如何生產財富,政治學則重在如何分配財富;生產財富需要效率,而分配財富則講公正;相應地,效率需要保障個人權利,而公正則趨向保護整體性權利。因此,政治學和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
(四)第四,國家性和分配正義不但是制度體系,更是制度能力或者治理能力。
現(xiàn)代性意味著同一性,很多國家的制度形式越來越類似,但治理能力決定了國家的差別。
(五)第五,政治的公正原則。
政治價值很多,但是古今中外一個最大公約數(shù)的價值就是公正,公正是衡量國家性和資源分配的最基本標準,也是政治發(fā)展、政治改革乃至革命的一種價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