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里,諸葛亮死后計斬魏延,也許我們忽視了他的才能
魏延是蜀漢的一員大將,驍勇善戰(zhàn)、足智多謀。但是被諸葛亮認(rèn)為“腦后有反骨”,所以處處受到歧視和壓抑,諸葛亮臨終前,設(shè)下圈套,致使楊儀與魏延火并,魏延被夷滅三族。這不僅破壞了蜀漢軍隊的團結(jié),而且減弱了自身力量,使蜀漢政權(quán)陷入空前的危機之中。諸葛亮的偏狹,造成了魏延的悲劇?!度龂萘x》 中把魏延作為反面角色描寫,是不公平的。

編輯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被譽為聰明智慧的典型。但是人無完人,在被作者神化”的背后,其實也隱藏著他在用人方面的一些重大失誤。魏延無辜受歧視,迫害致死,就是諸葛亮在處理人事方面的重大失誤。
魏延,字文長,能征善戰(zhàn),是蜀漢建立政權(quán)的功臣之一,他為蜀漢政權(quán)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在諸葛亮的精心安排下,他卻背上了反叛的罪名,死于非命。諸葛亮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他看到所謂魏延“腦后有反骨”。在諸葛亮神化”的智慧下,魏延不得不成為諸葛亮神機妙算”的佐證。

編輯
《三國演義》 中,魏延在諸葛亮死后尸骨未寒時,就燒了棧道,企圖殺掉諸葛亮托以后事的楊儀,作者通過對魏延的這種藝術(shù)處理旨在表現(xiàn)諸葛亮的先見之明。這種古代蒙昧式的智慧,是星相家的智慧,是近乎于神和妖的智慧,是非常人”的智慧。然而由于廣大讀者對諸葛亮的喜愛,忽視了他用人的不足,對他如何處理魏延并無反感,而對魏延不幸遭遇,也未引起同情,甚至在諸葛亮思想的影響下帶有嚴(yán)重偏見。
當(dāng)然, 魏延自身也存在著不足,他的居功自傲對造成他悲劇的一生有一定影響,然而造成他悲劇主要責(zé)任的,我認(rèn)為無疑是諸葛亮。而且,我們從處理魏延的問題上,可以看出諸葛亮的偏狹和他對待人才的失誤,而這一失誤, 從某種方面來講,直接影響了蜀漢政權(quán)的鞏固和發(fā)展。

編輯
一、悲劇命運的開始
魏延是在關(guān)羽收復(fù)長沙時, 歸降劉備的, 當(dāng)他第一次見到諸葛亮?xí)r, 作者用了特寫鏡頭做出了描寫,原文如下:
云長引魏延, 亦言其功, 玄德敬之??酌鞑辉?“韓玄與汝無仇, 殺之乃大不義也!人人效此, 心懷異心。”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乱姅匚貉? 急命止之, 問孔明曰:“誅降殺順, 大不義也。魏延乃有功無罪之人, 何故殺之?”孔明曰:“食其祿而殺其主, 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xiàn)其地, 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后有反骨, 久后必反, 故先斬之, 以絕后根?!薄略?“若斬此人, 非安漢土之計也。”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 做臣子的一定要忠貞不貳, 如果不忠不義, 就可以定為死罪。魏延殺了韓玄這似乎是諸葛亮殺魏延的一條冠冕堂皇的理由, 但未必是諸葛亮誅殺魏延的本意, 至少不是主要原因, 正如毛宗崗所說:“鞏志殺金璇而孔明不罪之, 獨罪魏延者, 知延之必反, 故欲借此以殺延耳?!?/p>
編輯
這是很有說服力的證據(jù)。鞏志殺金璇與魏延殺韓玄極為相似,而且時隔不久,但諸葛亮卻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態(tài)度,那么由此可以證明,不忠并不是諸葛亮殺魏延的主要原因?!澳X后有反骨”才是諸葛亮斬殺魏延的根本原因。作者通過對魏延投降時情景的描寫旨在表現(xiàn)諸葛亮知人善任,但是如果我們加以分析卻可以發(fā)現(xiàn)殺魏延毫無道理,甚至在用人方面他是缺乏戰(zhàn)略家的遠(yuǎn)見卓識的。
1.對蜀漢來說, 魏延的投降,擴大了蜀漢的領(lǐng)土,而且壯大了蜀漢的軍事力量,所以,對蜀漢來說是百利而無一弊, 我們姑且不論魏延的功勞,單說這種行為對蜀漢政權(quán)帶來的利益,就不該斬殺魏延。
2.就當(dāng)時的形式來講,三國時代多種勢力并存,哪一種勢力不想壯大自身,但是如果諸葛亮殺了魏延,將有多少準(zhǔn)備投靠劉備的將領(lǐng)寒心。諸葛亮為淵驅(qū)魚的愚蠢做法只是壯大敵人而使自己空前獨立,這無疑諷刺了諸葛亮的“英明之舉”。

編輯
3. 魏延投靠劉備是經(jīng)過他仔細(xì)思考,慎重決定的,并非心血來潮時的沖動之舉。早在曹操大軍南下,劉備亡命之時,他既未北投曹操,也末南降孫權(quán),而希望追隨劉備。劉備敗樊城,走新野,來襄陽時,早已投靠曹操的張允,蔡瑁叱軍士”左右與我亂箭射之!”
在這危急關(guān)頭魏延首次登場了,他不過是守襄陽的無名小將,卻引軍殺張,蔡。他說“劉使君乃仁德之人也,汝等何投曹賊?以圖爵祿,非義土之所為!吾今愿請使君,入城殺賊!”輪刀砍死守門將領(lǐng),遂開城門,放下吊橋,大叫“劉皇叔領(lǐng)兵入城,以討圍賊!"此舉堂堂正正,令人拍手叫好。
然而劉備在慌亂中未進(jìn)襄陽城而走江陵,魏延欲追劉備未果,只好到長沙暫棲??梢?,魏延追隨劉備,乃是他的宿愿。況且,魏延“身長九尺,面如重棗。目似朗星,如關(guān)云長模樣,武藝獨魁?!?/p>
編輯
對此堂堂儀表,諸葛亮偏偏視而不見,只看到“腦后有反骨”,豈不可笑。這只能說作為政治家和軍事家,諸葛亮分析問題不從具體情況出發(fā),卻以星相家自居,單憑-個人的長相斷定他是否忠誠,這樣的做法顯得幼稚可笑。劉備親自干預(yù),諸葛亮最后才未殺魏延。但是,從被諸葛亮看見“腦后有反骨”開始,魏延悲劇的一生就已經(jīng)注定。
二、矛盾的激化
正因為諸葛亮對魏延的偏狹,使其忽視了魏延在軍事上的才華。在孔明初出祁山時,魏延曾獻(xiàn)奇策。
“夏 侯懋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dāng)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 ”孔明笑日:“此非萬全之計也。汝欺中原無好人物倘有人進(jìn)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殺,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傷銳氣。決不可用?!?/p>
魏延又日:“丞相兵從大路進(jìn)發(fā),彼必盡起關(guān)中之兵,于路迎敵則曠日持久,何時而得中原?"孔明日:“吾從隴右取平坦大路,依法進(jìn)兵,何憂不勝’遂不用魏延之計。
諸葛沒有去接納魏延的奇策,和他的性格與對魏延的看法是有直接聯(lián)系的。諸葛亮作戰(zhàn)一生, 唯謹(jǐn)慎是也。他從不輕易去打沒準(zhǔn)備的戰(zhàn)爭,唯獨勝算不大的空城計。司馬懿曾說"亮平生謹(jǐn)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這一次諸葛亮-反常態(tài),大出險招。

編輯
我們結(jié)合客觀形勢,就會發(fā)現(xiàn):諸葛亮上演空城計并不是主動而為之,在這危急時刻,他似乎只有這條路可以走。粽崗曾評價其日:武侯只是小心,不肯放膽。但更主要的是諸葛亮眼中魏延是“腦后有反骨”之人,這種“不忠不義”之人提出的建議豈能接受。
所以他沒給魏延任何申訴的機會,甚至覺得魏延的建議過于簡單,在斷然否定的同時,還不忘記潑冷水??酌餍θ?此非萬全之計也。.... 一個“笑曰”,一個“絕不"完完整整的刻畫出了諸葛亮的輕視和不放心。我們再回頭來研究一下魏延的奇策是否可取。
第一,諸 葛亮大張旗鼓地兵出祁山,魏國必然要把注意力放在隴右,子午谷必不防備,疏于防守,因此容易突破防線,順利進(jìn)軍,迅速地直達(dá)長安城下。
第二,夏侯懋是紈绔子弟,缺乏實戰(zhàn)經(jīng)驗,魏延兵臨城下,必然倉皇失措,失于應(yīng)變,蜀軍易于立功。

編輯
第三,即使子午谷有重兵把守,作為作戰(zhàn)宿將,智勇雙全的魏延,未必不能全軍而返,蜀軍不致受到重挫,何況任何-次戰(zhàn)斗,都有-定程度的冒險性。有必勝把握的,只是極少數(shù)。且當(dāng)時三國鼎立,不可能出現(xiàn)這種絕對性一邊倒的形勢, 后來鄧艾偷渡陰平,不是反帶兩千人而逼劉禪投降的嗎?何況魏延帶五千人,又何況諸葛亮大軍在祁山,敵人很可能疏忽而不為備。
戰(zhàn)爭決策時,自然要考慮周詳,特別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更要審慎從事。然不用奇策,沒有點冒險精神,很難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取得重大的勝利,這是為歷史證明了的真理。諸葛亮六出祁山雖略有小勝,然于魏無損,于蜀無補,徒然消耗糧草幼,這一切,更顯出不用魏延奇謀之失策。
粽崗不無惋惜地說:"此亦韓信暗度陳倉之計,惜孔明不用也?!彼?,魏延的計策,雖然有些弄險,但足能用快速的戰(zhàn)斗,形成蜀漢在平魏戰(zhàn)爭中的絕對優(yōu)勢。諸葛亮獨斷專行,甚至有些壓制的作法不但丟棄了蜀國統(tǒng)一中原的大好機會, 且激化了他與魏延之間的矛盾,這是很大的失策。
在諸葛心目中,魏延雖然立下汗馬功勞,出祁山時,已經(jīng)官拜鎮(zhèn)北將軍,領(lǐng)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都亭侯, 地位僅次于諸葛亮, 但諸葛亮對他總是不放心, 必欲殺之而后快。上方谷戰(zhàn)役時, 魏延受諸葛亮的指派, 負(fù)責(zé)吸引司馬懿父子進(jìn)入葫蘆谷, 馬岱卻受命將葫蘆谷后口疊斷。葫蘆谷因狀如葫蘆而得名, 整個峽谷只有一個入口, 諸葛亮明知魏延在谷內(nèi), 卻絲毫不念同僚之情, 指派馬岱堵了谷口。

編輯
這種做法明顯是要把魏延逼上絕路。幸而當(dāng)時天降大雨, 老天爺在救了司馬懿的同時也救了魏延。事后魏延責(zé)怪此事, 諸葛亮委過于人, 重責(zé)了馬岱, 卻暗地里又做了手腳, 派馬岱接近魏延, 為魏延埋下了定時炸彈, 并讓馬岱向魏延透露了假消息:上方谷之事系楊儀所為。
魏延自然就會認(rèn)為:丞相尚在, 楊儀羽翼已豐, 等到丞相不在之時, 己還能有活路嗎?這就在魏延的心中埋下了禍根, 促使了他與楊儀日后的火并??傊? 諸葛亮作為主帥, 僅僅因為對魏延有偏見, 就要殺之而后快, 在計劃失敗后, 又將責(zé)任卸于馬岱, 簡直叫人不齒, 諸葛亮在上方谷的一系列作法, 直接鑄成了魏延的悲劇。

編輯
三、用計除掉魏延
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對魏作戰(zhàn)不但沒有大的進(jìn)展,反而陷入了對峙僵局,他積勞成疾,自覺時日無多。這個時候,在諸葛亮心中的首要問題不再是對魏如何作戰(zhàn),而是如何處理魏延。在他個人后事的安排下,就可以看出他欲殺魏延的巧妙計劃。
首先, 他將軍權(quán)交給了楊儀,楊儀素與魏延不和,而且上方谷的事情,使魏延對楊儀耿耿于懷,魏延素來有些傲氣,以他的性格怎么會輕易服從一個毫無戰(zhàn)略思想的“白面書生”。諸葛亮這樣做,并不是疏忽了楊魏之間的關(guān)系,而是他精心設(shè)計殺害魏延的一個組成部分。
他本可以將軍權(quán)交給他既信任,又與魏延沒有重大矛盾的姜維。但是為了除掉魏延,卻只能假借楊儀之手,其次,諸葛亮為了除掉魏延這個眼中釘,肉中刺,還設(shè)計了一套錦囊妙計。在這個妙計中,馬岱上場了,在上方谷之戰(zhàn),馬岱受諸葛亮之命假意與魏延親近,使魏延相信馬岱是可以相信的戰(zhàn)友。

編輯
在諸葛亮去世不久,魏延不滿楊儀燒了棧道,就在準(zhǔn)備與楊儀交戰(zhàn)之時,假意示好的馬岱一刀斬下了魏延項上的人頭,從此結(jié)束了魏延悲劇的一生。平心而論,魏延是反對楊儀而非反對蜀漢的,蔣琬的看法比較客觀:魏延自詡功高,常有不平之心,日出怨言久矣.....”
魏延并無反 蜀漢之心,只是反對楊儀總兵而已!在與楊儀爭斗中,朝野大多站在楊儀的一邊,這一方面既由于魏延平昔居功自傲,得罪了人,同時也深受諸葛亮不公平看法的影響。楊魏爭斗,魏延是一個失敗者,人們可以隨意將臟水潑在他頭上,他既不可能有所反抗,也無人為之辯護(hù)。
而勝利者楊儀,自然他頭上會有桂冠和花環(huán)??傊?孔明之所以要殺掉魏延,并非與魏延有什么個人恩怨,而是出于對蜀漢的無比忠誠,斬殺魏延只是諸葛亮迷信星相的愚昧。

編輯
四、反骨的悲劇
人們對魏延的印象不好, 是受了作者傾向性描寫的影響。羅貫中沒有對他的不幸遭遇和不公平待遇, 表示同情和不平, 而是把他作為嘲笑與批評的對象。作者對魏延, 除了寫他跑龍?zhí)讘?yīng)付場面之外, 重點描寫刻畫他形象的, 只有關(guān)羽取長沙時魏延的投降;
劉備取西川時黃魏爭功;諸葛亮兵出岐山時火燒葫蘆谷以及諸葛亮死后蜀軍撤退, 與楊儀爭斗被斬。在這幾個屈指可數(shù)的描寫中, 魏延一直作為反面角色被批判, 就是他在上方谷忠實執(zhí)行諸葛軍事計劃而完全無辜受害時, 作者仍以贊揚的筆調(diào), 寫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貞與為國除奸的精神, 贊賞他的智慧和英明,。
而對魏延則像對司馬懿一樣, 一火燒死而后快。似乎司馬懿是公開的敵人, 魏延是更陰險的隱藏敵人。但是小編想要給魏延鳴冤不公,實際上魏延是蜀中不可多得的軍事帥才,其軍事才能不亞于諸葛亮,這也就是為什么劉備重視魏延而輕視馬謖,“臨終前警告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
諸葛亮在用人上是不公的,他喜歡馬謖所以忽視了劉備的話而重用馬謖,也造成了第一次北伐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