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和小聰明,心性決定人生走向

?
磨練心性,是生活當中很重要的一門功課。如果心性磨不好,又能學成什么東西?心性比學的內(nèi)容更重要。當一個人的心性磨得很平和,不急不躁,不爭不搶。這個時候我們再學東西,才是快的,能學其神,而不是學其形。
很多人學習越是求快,只能學其形,徒有其表。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內(nèi)在的東西,如果不是用時間去積累的、不是點點滴滴打磨出來的,我們是沒有辦法心神領(lǐng)會的。做任何事情都一樣。
我們學習《論語》,如果用一個月就聽完了,真的領(lǐng)會了嗎?也就是聽完了而已。其中的道理我們真的有在生活當中去踐行嗎?真的有去體悟嗎?真的有改變當下的生活狀態(tài)嗎?如果沒有的話,我們聽完了的意義到底何在?聽完一個月,然后半個月后就丟沒了。
我也可以一兩個月內(nèi)就把《論語》錄完,但是我不愿這樣做,因為接受不了這樣的價值觀。一邊講,一邊學,一邊在生活當中踐行、體悟,反復地理解?;ㄒ荒曛v的東西和花一個月講的東西會一樣嗎?
我們把這一年的所思、所想、所行,經(jīng)歷、體會全部融合在這一部《論語》當中,它注定是要拿時間和精力來積累的。跟著學習過來的朋友,大家用一個月學完《論語》和一年學完《論語》能一樣嗎?顯然是不同的。
所以我們一邊在學,一邊在生活當中應(yīng)用和踐行,發(fā)現(xiàn)反復、有毛病、有問題,聽的時候明白了,遇事情的時候又不明白了,怎么辦?接著學、接著用,又遇到問題了,再接著學,只有這樣反反復復,我們才可能真的把圣賢文化學明白,否則學不明白的。
這個事情不能著急,我們上九年義務(wù),用九年的時間學習算術(shù)、認字等等,那怎么不用一年學完全部呢?所以我們“學”并不難,重點在“習”上。我們有沒有去踐行?有沒有真的照著去做?我們有沒有改變自己的習慣呢?
對長住學生我經(jīng)常講一句話:“來到這里,你要是不能把心踏實下來,在這里打磨一年,你想要改變是非常難的事情。無論你原來有多好的天賦,無論你有多大的理想,那都叫好高騖遠,都是空中建樓閣,沒有用的。你至少要拿出一年,能把你自己的心穩(wěn)下來,這樣的人算是優(yōu)秀的人了,算是不容易的人了。”
直播間也常講,我們跟著學習的朋友,要拿出過日子的心,日子不是一天就能過明白的,不能著急,欲速則不達。如果想著說——我聽兩天改變。對不起,您找其他人,咱們這里沒有。所以我們真的是踏踏實實、點點滴滴積累而來的。包括我自己,每天就是這樣學,每天和大家分享,每天帶著學生們就是做這樣的事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山中歲月不知何年,抬頭一看,一個月又過去了,又到周末了。孔老夫子五十四歲還周游列國,要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當我們拿出這種心態(tài)去學習,去修身,去提升自己,還著急嗎?有什么可著急的?每天保持進步就好了。
我們看看身邊那些總是急于求成的人,快速想得到結(jié)果的人,別著急,一年以后我們再看他,再看自己;兩年以后再看自己的變化,再看看他。
聰明人有很多,哪怕我們笨拙,別著急,一年以后,會發(fā)現(xiàn)我們跟他們溝通,他們很難理解;兩三年以后,他們難以望其項背。一交流,心中所想的、格局、想法,決然不一樣。
我們自己對照一下,我們剛開始學習的時候,身邊總有一些聰明的人,他說他都懂,接觸了八年、學了九年——這樣的大有人在。覺得自己很聰明,其實不務(wù)實,不會踏踏實實地修,聰明反被聰明誤。我們真的踏踏實實地去修一年,再和他做一下對比,會發(fā)現(xiàn)他的聰明不值一提。大家去體會有沒有這樣的經(jīng)歷和感受?我們穩(wěn)下來,一點一點地修,沒有比這個更快的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