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學習筆記~【第五章】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tuó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shù)(shuò)窮,不如守中。
【注釋】
1) 天地不仁: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2) 芻狗:用草扎成狗的形狀,作為祭祀時使用。
3) 圣人不仁:圣人愛養(yǎng)萬民,不以仁恩,法天地任自然。
4) 橐籥:風箱。
【講解】
天地讓萬物自生自滅,圣人做了很多事,但好像不存在一樣,不居功,讓百姓過自己的生活。
道沖的作用好像風箱一樣。反觀做人的道理,把話講絕了,則斷了自己的退路。
“守中”的“中”非儒家的合乎“中庸”之道;而是“中空”,保持住天地中虛靜的狀態(tài),少私寡欲。
【引述】
人類常以自己的影像去認識自然、附會自然,以一己的愿望投射出去,給自然界予以人格化,因而以為自然界對人類有一種特別的關(guān)心、特別的愛意。老子反對這種擬人論(Anthropomorohism)的說法。
“虛”是個積極的觀念。天地間虛空(Vacuous)的狀態(tài),作用卻不窮竭,這個“虛”含有無盡的創(chuàng)造因子。在虛空中的“動”便成為產(chǎn)生萬有的根源,“動而愈出”——天地運行,萬物便生生不息了。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