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四)消費者社會

今天流行的口號是靈活,這個越來越時髦的概念代表是一場沒有任何規(guī)則的雇傭與解雇游戲,卻在游戲運行時單方面就可以隨時修改規(guī)則。無論人們渴望身份是什么,都必須像當下勞動力市場一樣具有靈活性,必須能夠適應緊急通知,甚至沒有通知的變化。遵循盡可能擁有更多選擇,最好擁有所有選擇的原則。這種能夠頻繁行使選擇權的期望具有驚人的誘惑力,從消除選擇,只保留其中一種,到擁有所有選擇,除了必須選擇,這實際上是一種別無選擇。
消費主義社會中,對社會身份渴望和恐懼,社會身份喚起的吸引和排斥混合在一起,產(chǎn)生了一種持久矛盾困惑的復雜心態(tài)。生產(chǎn)與消費是兩個極端人作為一個整體,在這二者之中不斷拉扯極化。在消費美學主導的社會中,消費品象征著身份,而身份又像消費品一樣被占有,而占有是為了消費,所以他們終將消失,消費者依然是孤獨的。

中國的迅速發(fā)展,導致由生產(chǎn)者向消費者社會轉變,在一代人內(nèi)完成,這也造成了中國社會的復雜性:既有工作定義的身份認同,也有選擇多寡定義的身份認同。上一代人認為醫(yī)師公是階層高的象征,而年輕一代則認為一個人選擇的自由度越大,自由行使選擇權越多,它在社會階層中的地位就越高,獲得社會的尊重和自尊也就越多,距離美好生活的理想也越近。現(xiàn)如今很多開始意識到消費主義社會帶來的別無選擇也是一種束縛,社會自然會回到生產(chǎn)者社會的觀念。如果說生產(chǎn)者社會是柏拉圖式的追求牢不可破的規(guī)則和事物的終極模式,那么消費者社會就是亞里士多德式的,務實靈活,遵循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原則。
人們從事的職業(yè),現(xiàn)在不可避免的受到美學的深刻影響,工作失去了特權地位,不再是自我構建和身份構建的軸心,也不是道德的關注點,工作的價值取決于產(chǎn)生愉悅體驗的能力,不能使人獲得內(nèi)在滿足的工作,沒有價值。只有在被迫的情況下,才會接受那些無法提供美學價值的工作,曾經(jīng)隱藏在工作倫理外衣下的粗暴脅迫,在今天赤裸裸毫不掩飾地顯現(xiàn)了出來。但很遺憾,具有使命感的工作終究是少數(shù)人特權,也是成為精英階層的特有標志,其他人只能敬畏的遠觀羨慕,或通過低俗的小說肥皂劇來體驗。之前讀過的《毫無意義工作》是該問題的一體兩面,真的很難定義道德是提高了還是下降了。

消費者社會的窮人是不合格的消費者,一切都處在消費和交換當中,消費者社會中失業(yè)的人面對永無止境的空閑時間,是焦慮的。那些無法被出售,被變賣的時光變得毫無意義。
窮人在消費主義社會缺少選擇,因而挑戰(zhàn)法律和秩序成為窮人最愿意用來對抗無聊的冒險。畢竟富裕的消費者有相對安全的方法:富裕的消費者修改法律以確保自己的對抗方法處于安全范圍。窮人與富人并非生于相互獨立的文化之中,他們只能生活在同一個世界,而這個世界是為有錢人的利益而設計的。
歸根結底是階級矛盾。消費者夢想的天空越升越高,曾經(jīng)幫助力有不逮的人們飛往天堂的飛行器耗盡了燃料,被丟棄在過氣的廢品廠或被重造成了警車。 我認為舊有觀念的加固本身就含有新生觀念的萌芽生產(chǎn)消費型社會終將被另一種更新的形式所取代。相比于無產(chǎn)階級和資產(chǎn)階級占據(jù)世界的情況,以后大概是無用階級和終產(chǎn)者的未來。盡管理論不是很成熟,但我一直持有的都是悲觀主義的觀點,文明必將終結于自身的發(fā)展中,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作品中AI最終得出的結論最可能是:想要保存人類的文明,必須將其全部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