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lián)航母:1143.5型"庫茲涅佐夫"號載機巡洋艦/航空母艦(3)技術特點。
技術特點
艦型結構
艦型
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主要的特征就是全通型飛行甲板以及艦艏巨大的滑躍起飛甲板,除此之外還包括舷側升降

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艦島機、降落攔阻裝置等許多首次使用的設備。該艦艏部水上部分有較大的外飄,甲板舷角圓弧連接。艏端水下部分設球鼻首,用于安裝聲吶換能器。艉部采用方尾,艉板較寬,舭部為圓形。主艦體從飛行甲板往下有7層甲板、2層平臺和雙層底,共10層甲板。島式上層建筑位于飛行甲板右側,首尾端仍保持著圓形,上層建筑底部尺寸為64×8.5米,高32米,布置有指揮部位、高級住艙、電子設備和工作艙室等。
結構
庫茲涅佐夫號艦體由11個防水艙壁分開,整個艦體均采用雙重底結構。全艦共劃分為3857個區(qū)域,2500個床位,其中有400個為空降兵預留床位,士官居住室387個,洗浴室50個,食堂6個,通道總長達6000米。舷側防雷區(qū)域寬4.5米-5米,內部為空腔、燃料艙或淡水艙,能夠吸收爆炸的能量。因此,即使5個區(qū)域進水艦體仍能維持浮力。水上部分艦體的防御方面,基本采用了鋼-玻璃纖維-鋼的夾層結構。
甲板
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飛行甲板總面積約為14800平方米,分為起飛區(qū)、降落區(qū)、停機區(qū),與眾不同的是它的飛行甲板

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飛行甲板?是一個奇妙的"混合體"。從外形來看,它既有大型航母特有的斜直兩段甲板(傾斜角7度 ),又有輕型航母通用的12度 上翹角滑躍式起飛甲板;沒有裝備彈射器,卻可以起降重型固定翼戰(zhàn)斗機。實際上蘇聯(lián)將英國設計創(chuàng)新的"滑躍式"起飛方式與自己的蘇-27戰(zhàn)斗機相結合,在犧牲飛機作戰(zhàn)性能的情況下,建成了這艘"大型航空母艦",世界海軍中也首次出現(xiàn)了滑躍起飛加攔阻降落這一航母起降方式 。然而滑躍式起飛方式存在一些缺點,艦載機是依靠自身動力通過甲板滑行起飛,要求飛機必須逆風起飛,而且滑跑距離很長,天氣情況稍差,就不能正常起飛。另外艦載機在滑跳起飛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燃料,導致滯空時間縮短和攜帶武器的減少,嚴重影響戰(zhàn)斗力發(fā)揮以及無法起飛固定翼預警機。
武器系統(tǒng)
配置
庫茲涅佐夫號航母自身防御火力超過了美國尼米茲級航母。一般來說,航母僅配備少量的防御自衛(wèi)武器,防御任
庫茲涅佐夫號垂直發(fā)射系統(tǒng)務主要靠航母編隊的驅護艦和航母上的艦載機來擔負。但庫茲涅佐夫號除艦載機外,還擁有大量的武器裝備,艦上共有25個彈藥艙,按彈庫分布位置可分為首、中、尾三個區(qū)域,首區(qū)16個,中區(qū)6個,尾區(qū)3個。
庫茲涅佐夫號艦艏的飛行甲板下方裝有1座12單元裝3K-45"花崗巖"反艦導彈垂直發(fā)射裝置,裝有12枚3K-45"花崗巖"反艦導彈,這種導彈可通過衛(wèi)星接受目標信息,實施超視距打擊,最大射程可達550千米。
庫茲涅佐夫號的防空火力包括飛行甲板兩側前后4個舷側平臺上布置的4

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座6單元裝SA-N-9垂直發(fā)射系統(tǒng), 每座有6個發(fā)射單元,每個單元備彈8枚,總共備彈192枚,射程15千米;4個舷側平臺還裝有8座CADS-N-1"卡什坦"艦載彈炮結合防空武器系統(tǒng) ,每座系統(tǒng)包括2座6管30毫米速射炮和2組4聯(lián)裝共8枚SA-N-11近程艦對空導彈,火炮射程2500米,導彈射程8000米;此外還有4座AK630型6管30毫米炮,射程2500米,發(fā)射率3000發(fā)/分。
庫茲涅佐夫號的反潛能力除配有反潛直升機外,還有2座UDAV-Z型深水炸彈發(fā)射裝置,在艦尾兩舷處各布置了1座十聯(lián)裝RBU-12000火箭深彈發(fā)射裝置,射程12千米。
艦載機
庫茲涅佐夫號航母艦載機型號較少,美國航母一般搭載有七八種艦載機,而庫茲涅佐夫號僅搭載有4種型號艦 載機,最多搭載42-52架。初期載機方案為:12架蘇-33戰(zhàn)斗機、12架米格-29K戰(zhàn)斗機或12架蘇-25攻擊機或12架雅克-38/14戰(zhàn)斗機,15-18架卡-27直升機 。服役后載機方案為:20架蘇-33戰(zhàn)斗機,15架卡-27直升機,4架蘇-25UTG教練機和2架卡-31預警直升機。
蘇-33戰(zhàn)斗機是蘇-27的艦載型,它既保留了蘇-27的全部優(yōu)點,又作了多方面的適應艦載的重大改進。它首次使用了水平全動鴨翼,大大提高了飛機的機動性以及從甲板上短距起飛的可控性和穩(wěn)定性。其上裝有駕駛導航系統(tǒng),可以保證飛機自動完成從降落到著艦整個過程。機上還裝有邊跟蹤、邊掃描的相干脈沖多普勒雷達和其他先進電子系統(tǒng),具有下視下射能力,可擔負各種作戰(zhàn)任務。它既能掛空空導彈進行近距格斗,又能掛空艦導彈打擊敵方水面艦艇,還能掛航空炸彈對陸實施攻擊。此外卡-27直升機也具有相當強的反潛能力。
艦電系統(tǒng)
庫茲涅佐夫號航母艦上雷達系統(tǒng)包括,1部4面天空哨兵多功能相控陣雷達,1部MR-710"頂板"三座標對空/對海雷達,2部MR-320M"雙支撐"對海雷達,4部MR-360"十字劍"火控雷達(用于SA-N-9艦空導彈控制系統(tǒng)),8部3P37"熱閃"火控雷達(用于SA-N-11艦空導彈控制系統(tǒng))和1部"蛋糕臺"戰(zhàn)術空中導航雷達。電子對抗設備為"酒桶"和"鐘"系列,另有2部PK-2和10部PK-10干擾箔條發(fā)射器,聲吶為MGK-345型艦殼聲吶。
庫茲涅佐夫號的天空哨兵多功能相控陣雷達,與美國"宙斯盾"艦載雷達極為相似,具有跟蹤精度高、抗干擾能力強、可靠性高等優(yōu)點,能對多批次目標進行探測、識別和跟蹤,最大限度地增強了作戰(zhàn)能力。
改進升級
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服役受蘇聯(lián)解體及俄羅斯經濟的影響,并未完全發(fā)揮航母的應有性能,在有限的活動中始終 故障不斷、黑煙滾滾,甚至連接墜機,年久失修已不堪重負,而經濟壓力又使幾次大修最終以刷漆告終。進入21世紀后,俄羅斯海軍的計劃要求庫茲涅佐夫號航母至少還要再服役10年,對暫時無法建造新型航母的俄羅斯來講,讓庫茲涅佐夫號繼續(xù)服役不僅是一個軍事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所以對其進行一次徹底的大修時必須的,然而僅僅大修又是不夠的,原因在于俄羅斯海軍和蘇聯(lián)海軍的的軍事戰(zhàn)略是不同的,蘇聯(lián)龐大的紅色艦隊已大半消失,俄羅斯當下所面臨的軍事環(huán)境需要的是一艘純粹的、在戰(zhàn)術上具備高度靈活性的"平甲板軍艦"。因此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入塢實際上是集大修、翻新與升級于一體的工程。
動力武器
庫茲涅佐夫號動力系統(tǒng)采用的是8臺增壓鍋爐和四臺TV-12-4型蒸汽輪機,總功率20萬馬力,設計航速超過30

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節(jié),可滿足艦載機起降和艦隊機動的要求。但實際服役之后,動力系統(tǒng)問題不斷,經常看到該艦冒著黑煙航行的情景,這也是該艦長期無法形成戰(zhàn)斗力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這是從建成服役開始便遺留的問題,由于其動力系統(tǒng)的兼容調試和相關設備零件的檢查工作沒有完全完成,而增壓鍋爐和蒸汽輪機也不夠安全穩(wěn)定,加上后期維護方面不到位,整個動力系統(tǒng)已是積重難返。因此,庫茲涅佐夫號修理升級所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動力系統(tǒng)的維修和更換,根據(jù)計劃將維修四座鍋爐,更換剩余四座鍋爐。
庫茲涅佐夫號上的雷達和電子戰(zhàn)設備代表了上個世紀80年代末蘇聯(lián)的最高水平,本次改裝庫茲涅佐夫號的雷達電子戰(zhàn)設備勢必全面更新。庫茲涅佐夫號的艦載防空武器包括4座6單元裝SA-N-9垂直發(fā)射系統(tǒng),備彈192枚,8座CADS-N-1"卡什坦"艦載彈炮結合防空武器系統(tǒng),4座AK630型6管30毫米炮?,F(xiàn)有防空火力達到尼米茲級四倍以上,因此應該繼續(xù)優(yōu)化配置。俄羅斯海軍最新型22350型護衛(wèi)艦裝備的9M96/9M96M中遠程導彈彈體尺寸甚至小于同為第四代防空導彈的紫苑-15/30,如果用來代替SA-N-9可以大幅延伸庫茲涅佐夫號的防空范圍。
起降裝置
彈射器對提升艦載機起飛重量和出動率有著十分顯著的作用。蘇聯(lián)時期建造的最后一艘航母烏里揚諾夫斯克號在

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保留滑躍甲板的同時,在著艦區(qū)布置了兩條95米長的蒸汽彈射器軌道,其全套技術應被俄羅斯所繼承。庫茲涅佐夫號上沒有使用蒸汽彈射器,一方面因為該艦最初設計方案,搭載短距/垂直起降飛機;另一方面也可能因為當時蘇聯(lián)的彈射器還存在技術問題(一種說法是當時蘇聯(lián)未解決彈射器軌道結冰問題)。但從該艦斜角甲板下的艦體結構和管路布局看,蘇聯(lián)海軍當時應該有對該艦改進時加裝彈射器的意圖。但從實際情況考慮,假如不對艦體結構進行徹底的改變,該艦只能在斜角甲板處加裝一部蒸汽彈射器,而且位置與甲板布局很不協(xié)調,更會影響艦載機的出動率。
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航空保障系統(tǒng)也令俄羅斯海軍困擾,已有多次多架飛機在降落過程中墜機。據(jù)分析,事故原因是航母攔阻索突然發(fā)生斷裂,而俄羅斯海軍使用的攔阻裝置是烏克蘭公司的產品,關鍵產品受制于他國,本次改裝按計劃將使用新的艦載機安全著陸保障系統(tǒng)。應該會全部更換為俄羅斯自研的降落系統(tǒng),包括攔阻索本身、滑輪緩沖系統(tǒng)、鋼索系統(tǒng)、鋼索末端緩沖系統(tǒng)、定長沖跑控制系統(tǒng)、復位系統(tǒng)、油液冷卻系統(tǒng)、攔阻索支撐系統(tǒng)等。
艦載機
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上攜載的3K-45"花崗巖"反艦導彈曾是蘇聯(lián)時代的"神器",設計于20世紀70年代末,旨在讓蘇聯(lián)海軍的主力艦船能在美國航母戰(zhàn)斗群的打擊范圍之外實施有效攻擊,其通過慣性制導+末端主動雷達制導,再加上"蜂群"式的聯(lián)合作戰(zhàn),對航母戰(zhàn)斗群構成了巨大的威脅。然而隨著發(fā)展,美國海軍各型軍艦的近防系統(tǒng)和電子戰(zhàn)能力也在不斷提升。隱藏在航母甲板下的12個巨大的斜向垂直發(fā)射筒嚴重占用了可用空間,機庫空間過小一直困擾著庫茲涅佐夫號航母,這限制了它的艦載機數(shù)量,也就從根本上限制了航母的戰(zhàn)斗力,多次傳言將拆除這些導彈發(fā)射筒,擴大機庫以停放更多的飛機。
為了擴大機庫而拆除導彈發(fā)射筒,實際上只增強了一部分戰(zhàn)斗力,深度整合米格-29KR新型艦載戰(zhàn)斗機則是另外一個改進重點。雖然蘇-33艦載機已經于近期完成了一次SVP-24升級,具備了使用精確制導彈藥實施空中打擊的能力,但由于其壽命已近年限,在不久的將來完全退役是必然的,而米格-29KR就是它的替代品。這款由印度提供資金研發(fā)的艦載機是俄羅斯海軍艦載航空兵的希望所在,其研發(fā)過程一直比較順利,換裝節(jié)奏緊湊。2012年2月俄羅斯國防部于俄羅斯飛機公司簽署合同,購買該飛機,定于2013-2015年間交付,2013年10月22日,俄羅斯海軍第一架該型飛機進行了首飛,之后進行了三個階段的試飛任務。2015年12月1日,第100獨立艦載戰(zhàn)斗機航空團成立,2016年3月20-21日,第100團的飛行員駕駛米格-29KR進行了首飛,2016年8月9日,首次降落在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上。雖然艦機整合工作早已開始,但工作顯然是粗糙的,2016年11月13日,1價米格-29KR在戰(zhàn)斗中損失表明了這一點。顯然在入塢工程中,進一步深度整合新型艦載機是一切工作的重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