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器與不器

2023-06-20 11:29 作者:七喜湯圓  | 我要投稿

器與不器

上篇:青萍之末

142塊,這是西漢陶缶的殘塊數(shù)量,其中很多殘塊還有裂成兩層的。經(jīng)驗豐富的老師傅也直搖頭,看來這種情況并不尋常,擺在我面前的是一道跨越了兩千年時空留下的難題。

?

殘片全景


對于陶片不熟悉的人來說,修復實在是一件惱人的工作。在現(xiàn)實世界里習慣了規(guī)律和順從,固然可以省去自己重新發(fā)現(xiàn)的辛勞。當按部就班、循規(guī)蹈矩成了一種理所當然的生活狀態(tài),順從就無形中成為了思維的枷鎖。從無序中整理出規(guī)律與秩序,打破現(xiàn)實中的條條框框,重構時空的軌跡,就像組合歷史的拼圖,這是一種比樂高玩具更高級的趣味。即便結果總是不那么令人滿意,那也是一種屬于美學的獨特體驗。缺失與多余如影隨形,伴隨修復的始終。

陶者,生于土,長成器,復歸于土,器物也有輪回,與人無異。黏土合水流的靈動、指尖的意念,最后經(jīng)過烈火的點化,成就一番造物的神奇。隨著重新埋入地下,兩千年的時光裂解了陶器的身軀,變得灰頭土臉,首要的工作便是要它洗心革面,重新成“器”。

左:外部白色物質為素面麻布 右:內部顆粒狀物質為黍


陶片入手,方知它的秉性。手術刀、牙刷、刻刀、洗耳球,百般伺候,不厭其煩,褪去土垢,只為讓它吐露心事,還原本來面目。表面殘存兩千年前的素面麻布映入眼簾,《詩經(jīng)·蚍蜉》里“蜉蝣掘閱,麻衣如雪”,切合此景。朝生暮死的蜉蝣和歷經(jīng)滄桑的陶片相遇,一樣的讓人著迷。物與人,遵循著不同的時間尺度;夭與壽,不過是人對于世間事的執(zhí)迷。歲月可以洗磨鉛華,再破的陶缶當時也曾被人珍視,莫被眼前的破舊著了相。翻過陶片,原來里面還閃爍著黍的蹤影,陶器受到如此珍視的答案似乎顯而易見:黍存則布存,陶器可以極盡人間的哀榮;黍去則布亡,陶器只是人間匆匆一過客。

幾塊陶片過手,陶器的前生猶如管中窺豹,依稀可見。如果此時拼綴,便可一睹其芳容,豈不快哉?這是所有考古人血液中最底層的驅動力,當然無可厚非,但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過來人都知道:一睹芳容背后的艱辛聽起來卻不是那么浪漫和暢快。

142塊陶片之間,想要恢復血肉聯(lián)系,考驗的是眼力,當然更有心力。陶片之間斷裂的茬口能否環(huán)環(huán)相扣,絲絲入縫,是評判二者之間是否合適的鐵律。清理茬口是后續(xù)工作的定海神針,也是修復過程中最磨人心性的一步。有些茬口依舊清晰、鋒利,攜卷著兩千年前的傲人風骨。茬口嚙合,只聽“咔噠”一聲清脆的聲響,那是一把鎖鑰解開歷史謎題的動人時刻;而有些茬口早已漫漶,甚至表面平平無奇,似乎早已被時光磨平了棱角,銳利不再。前者一旦找到心儀的另一半,強強組合,表面紋理清晰得令人驚奇;后者卻似乎多了一份漫不經(jīng)心,在行與不行之間徘徊,無可無不可的態(tài)度實在讓人無奈。

上:茬口需清理到看不見土色 下:小片合對


心里有了“成器”的模樣,剩下的不過是物以類聚。底、腹、肩、頸、口,手眼并用找出他們的歸屬,瑣碎的不好尋覓位置,可以暫歸一旁,大塊的陶片是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是通向成功的不二法門。想象力和哲學思考,是修復的前提。

萬丈高樓平地而起,陶片拼合基本遵從此律。底盤不穩(wěn),地動山搖。好在底盤的特征足夠明顯:厚實廣平。有棱有角和特立獨行,在這里不合時宜。有拼成的,也有拼不成的,缺憾也是常態(tài),要學會虛懷若谷,空缺的是陶片,不缺的是“胸中之器”。這是個熟能生巧的過程,是技術問題,也是審美體驗,是情感表達,更是哲學命題。

預先拼合好底盤的大致位置,需要再次仔細清理掉茬口的泥土,這時候眼里可容不得沙子,一絲的空隙和錯位向四周傳遞,最后易成荒腔走板。此時若汲汲于向外拼合,極易迷失自我。前塵的舊事歷歷在目,覆水難收,覆轍不能重蹈。追尋陶器最后的身姿和芳容是原初的動力,猶如動物的本能急不可耐,一旦控制不了自己的心猿和意馬,不僅看不到陶器的英姿,更易使自己走火入魔,鑄成大錯。

?

左:底部拼合(底部整齊的茬口說明他是單獨成型的) 右:錯位的失誤


悟到此般不二法門,眼里不再是路途盡頭的風花雪月,而是相由心生的自我修行。“修為成佛,在求;悟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薄短斓馈分卸≡⑽迮_山問道的經(jīng)典對話成為此處最合適的注腳。盡心知性,思索一塊陶片在尺寸之間應有的位置,各自歸位。知行合一,內心的浮躁逐漸散去,器物的輪廓才能逐漸顯現(xiàn)。驅使我的不再是本能的欲望,而是完成一場心與器的際遇。“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與器和解,不怨它如此不堪;與己和解,看到的只是兩千年的鏡花水月。

膠合后需待一天的時間固化


兩塊殘片形成的整體若沒有棱角,便可順勢拼合。取適量AB膠,調勻,輕敷茬口表面,薄薄一層即可,再用熱熔膠在內壁固定,形似汝窯的“支釘燒”,目的是讓外壁表面不受影響。莫懷疑現(xiàn)代工業(yè)的能力,一層膠水便可讓陶片牢不可分。過度使用只會讓陶片不堪忍受,更會讓后人恥笑今人的膚淺愚蠢和不知敬畏。我對文物修復中使用的現(xiàn)代工業(yè)材料總是謹慎小心,強力是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的性格,謹慎地使用這種強力是一種更高的智慧。謙卑必不可少,順勢而為,取法自然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器物不求團圓長久,人又何必強求?

數(shù)塊小殘片若能形成方塊或是沒有銳角的組合體,那是整體粘合最合適的中介。鈍角給了陶片相互退讓的空間,而銳角極易對周遭的陶片造成干擾?!巴鈭A內方”或是“四平八穩(wěn)”是修復工作最合適的表達。

眼看著小殘塊逐漸聚合成大塊,猶如生命成長中伸出的觸角,如果觸角能合攏成一個圓環(huán),就像是打通了經(jīng)脈,從此氣血充盈,一股生氣逐漸開始勃發(fā)。有道是“夫風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修復工作到此,即將迎來陶缶的“士冠禮”,一經(jīng)合攏,陶缶從此將重新立于人世和天地間,眾人的眼光將不再是同情的俯視,而是可以同其促膝長談的對視。

這一天很隆重,不可怠慢。

?

下篇:以身俟命

《儀禮》中記載了先秦時期的冠禮,禮節(jié)相當繁復,卜筮、朝服、迎賓、醴酒不一而足,如此禮節(jié)當然會讓當代人感到陌生?;叵胛业?8歲,和17歲并無兩樣,老爸沒有給我斟上一盅酒,更不會給我遞根煙,好像連一句囑咐也沒有。學校倒是組織過統(tǒng)一的成人儀式,與其說儀式,不如說是國旗下的宣誓更為貼切,只是為了在高考面前多打一次雞血而已。

?


翻過黃歷,癸卯年四月十二,宜“動土”,此為陶缶“冠禮”日再好不過。轉過周末,嘉禮如期而至。我坐在殘片前聚精凝氣,好讓自己的心跳回復平常。

最后一次清理茬口,沐浴潔凈是一切儀式必備的要素。細細勻勻地涂上膠水,以待拼合。心里此時稍有忐忑,盡管為了這一天,已經(jīng)彩排過多次,模擬的拼合也無太大問題,但為其真正披掛上陣的時候,總是擔心可能到來的意外。遂叫來久經(jīng)沙場的老師傅幫忙,眾人見證參與下,將數(shù)塊陶片沿底緣立起,互相抱合,打膠固定,佐以繩帶固定,猶如冠禮中使用的“緇帶”。

?

“緇帶”固定


與料想的一樣,合攏總歸有不理想的地方,些許的錯位和縫隙總是難免,“緇帶”的作用只是不讓他過分出格。發(fā)冠戴在孩子頭上,立馬就是成人了?哪兒有這么簡單的道理,一如我們兵荒馬亂的青春,哪里會那么完美?但總歸是跌跌撞撞地站立起來,步入成年了。該有的祝福還是要有的:

一祝:“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

從此長大成人,務去童稚之心。

二祝:“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

端正容貌威儀,務敬內心德性。

三祝:“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耇無疆,受天之慶”。

親朋好友俱在,愿你長長久久。

《儀禮》里的繁文縟節(jié)過后,這幾句祝福才是點睛之筆,讓人動容。很樸實,很溫馨,歷經(jīng)兩千年,做父母的心情沒有多少變化,只是表達的方式從祝福變成了守望,亦或許守望才是中國父母向來的底色。

剩下的殘片越來越少,但并沒有降低拼合的難度。大塊殘片已經(jīng)歸位,小碎片卻游離在視野之外。陶缶頸部特征并不明顯,也沒有紋飾可供甄別,于是秘密就藏在了內部:工匠制作的紋路暴露了他的心跡。橫看成嶺側成峰,拼合陶器并無拘泥之法,正面行不通,那就試試反面,柳暗花明即在轉念之間。

陶器內部的紋路是慣有的痕跡

?

一件陶缶,當你熟悉他每一塊陶片的來處,知曉他每一處裂縫的走向,感受到他在你手心里變動的曲線時,似乎你能感受到與他相通的血脈。他還是兩千年前的那個他嗎?是,又恐怕不是。他不再盛裝黍麥,也不會再被人酒后盡興時擊缶而歌,作為一件缶,他早已成就了他的歷史。亦或問,那他已經(jīng)不是原來的缶了?似乎也不是,你眼里手里的感覺分明是那樣真切,兩千年的時空難道真的是一場鏡花水月嗎?

器,還是不器?又是一道歷經(jīng)兩千年時空的質問。

考古學以及考古學人的立命之道是什么?畢竟考古學不能造航母,不能制芯片,甚至不能在你饑困時給你送上一碗再普通不過的陽春面。聽起來這著實讓人喪氣,到頭來考古就是挖挖古董,發(fā)上幾篇似是而非,不知所云的論文專著,躲在書齋里研究茴香豆的茴字究竟有幾種寫法,這未免讓人極易陷入歷史虛無主義的深淵。

學者容易歷史虛無主義,但中國的歷史從來不是,歷來的圣賢也不是,原因何在?

偶讀《傳習錄》,才有些許體會。人生若這幾許年華,去格這世間萬事萬物之理,豈有窮盡之時?萬事萬物不過是你的本心,心意所在便是物與事。心若不在,物事安在?一如這陶缶,器是“用”,不器是“體”,“體用同源”,別無他相。

?

裂縫蒼勁古拙

?

兩千年的時光,器物的湮滅是常態(tài),有道是本心長存,跨越了時空,為中國人所共有。在中國人的情感世界里,心與物從來不是彼此對立的存在;此岸與彼岸也沒有絕對的分野,西方哲學體系里唯心唯物的概念在中國人的精神里并不是對立的概念。當尼采發(fā)瘋的時候,中國人早已在宋明超脫了人生意義的究竟與終極。


歷經(jīng)兩個月,再難的陶缶也被我拼成了。欣喜并沒有如期而至,看到接縫的粗糙和錯位,無邊的遺憾瞬間籠罩在我頭頂,恐怕這就是《周易》里盛極而衰、亢龍有悔的樸素道理。

空缺處用石膏補齊,刮面、打磨。修復工作到此即將結束,心里的遺憾與失落遠大于成就感。在歷史和前人面前,我的修復水平實在難有勇氣接受他們的拷問;在未來和后人面前,我為自己的作品膽戰(zhàn)心驚。似乎代代皆是如此,躊躇滿志立下“萬事太平”的豪情壯志,臨終不過是勉強交了一份及格的答卷。無愧于歷史,這個命題太大太沉重,個人無法評說,但無愧于本心,這似乎是中國人精神中最后,也是最頑強的存在。

關于過去與未來,我茲引一段《時間的秩序》的陳述:

思考世界的最佳方式應該基于變化,而非不變。不是存在,而是生成。我們可以看到?jīng)]有時間的世界:可以用心靈之眼感知到世界的深刻結構,如我們所知,時間不再存在——就像山上的傻瓜看到日落時發(fā)現(xiàn)地球在轉動,而我們開始發(fā)現(xiàn)我們就是時間。我們就是這個空間,這個在神經(jīng)元連接里由記憶的痕跡開啟的空地。我們是記憶,我們懷舊,我們期許著不會到來的未來。由記憶與預期開啟的空地就是時間:有時是痛苦的來源,但終究是一份巨大的禮物。

時間是考古和歷史研究的工具,但遠不是目的,人生也該如此。


?


器與不器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新安县| 穆棱市| 筠连县| 阿瓦提县| 平利县| 铁岭县| 普定县| 西青区| 锡林浩特市| 施甸县| 都安| 宜兰市| 扎囊县| 淄博市| 阿拉善盟| 衡水市| 谢通门县| 疏勒县| 小金县| 招远市| 庆城县| 巴东县| 庆元县| 朝阳县| 九龙县| 开封市| 扎鲁特旗| 日喀则市| 齐河县| 宝清县| 上犹县| 泸西县| 龙岩市| 临沂市| 那曲县| 望江县| 沧州市| 江津市| 高碑店市| 疏附县| 文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