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吉他經(jīng)驗分享,第三期,Yamaha的全單系列介紹及養(yǎng)護要點
全單意為“全單板”,也就是通體都是實木板材,而非合板。單板自身振動的抑制相對更低些,理論上能得到更好的聲學效果。

大多數(shù)“全單”的面板、背板都是將板材剖開對拼而成的,所以可以仔細觀察下,通常全單的面板、背板紋路、年輪線是左右對稱的,側(cè)板則不一定。吉他的制作、結(jié)構(gòu)就不詳細說了,只是簡單介紹下,以打消一些初學者的誤解——碰到過不少萌新以為面板或背板是一整塊木板制成,發(fā)現(xiàn)接合縫后以為自己買了假琴,甚至有人以為所謂全單是拿一大塊木頭鏤空做琴@_@

雅馬哈的鋼弦全單吉他——非旅行琴,主要是L系列、A系列、以及前幾年新出的紅標系列。
L系列可能在市場上是最為人熟知的,這里需要注意下,LL6、LS6、LJ6等均為面單,16及以上才是全單,26開始是日產(chǎn),6和16是杭州產(chǎn)。
L系列用的是現(xiàn)在比較少見的英格曼云杉作為面板,這種面板比較容易驅(qū)動,不用多大力就能發(fā)揮出比較飽滿的音色,而且聲音溫潤、成熟。缺點是,英格曼云杉在承受較大力量彈奏時,容易出現(xiàn)低頻垮塌的情況——低頻出來的瞬間就急速衰減。如果彈慣了sitka云杉的琴友,換到英格曼云杉面板的吉他時可能要花一陣子去適應它的動態(tài)特性了。相對比較常見的sitka云杉而言,英格曼云杉的動態(tài)狡狹隘,對一些暴力掃弦、“大力金剛指”的玩家可能不太親和。但其天生成熟、溫潤的音質(zhì),加之L系列650的弦長,非常適合演奏諸如岸部真明之類風格的日系指彈。
LL是最大的桶形,有點像Martin的D型,但其實有些小差別,LL上半段寬度略小于Martin的D型,下半段的最大寬度要略大于D型。共鳴比較強烈,應該是L系列里受眾面最大的一個桶形。
LS是L系列最小的桶形,低頻更緊致,更凸顯高頻,個人覺得泛用性而言,還是LL更好些,當然追求極致小清新也可以考慮嘗試下LS。
LJ間于兩者之間,可能是使用者最少的桶形。
L系列全系列使用了一種叫ARE的面板老化技術(shù),意在讓吉他更快的完成開聲,使新琴也能有成熟的音色。不過在此詬病下,雅馬哈似乎很癡迷黃銅弦,原配基本都是黃銅弦,這使得音色明亮之余略顯單薄,建議琴友們可以換上磷銅弦試試看。
此外,L系列均裝有一個不需要電池的被動拾音器,也就是可以連接音箱或者通過聲卡內(nèi)錄,但這個玩意的性能聊勝于無,且拾音器本身無法進行任何調(diào)節(jié),算是個添頭吧。

A系列說是主打演出——它的拾音器音質(zhì)確實不錯,還原度頗高,且低頻、高頻能獨立調(diào)節(jié),有若干種麥克風的音效模擬,但其實A系列在原聲方面的配置并不亞于L系列。
A系列的情況和L系列類似,A1、A1R、A1M等均為面單,A3R、AC3R等及以上才是全單,我這里就默認以3型各型號來介紹了——1型的拾音器配置低于3型。
A系列用的是最主流的sitka云杉,這種云杉硬朗、明亮,相對英格曼云杉更能承受大力的輸出,缺點是需要較長時間開聲才能達到良好的聲學狀態(tài),此外,對較小力量的彈奏,sitka的聲音可能會有些“萎”。不過好在雅馬哈本身聲音大多比較清亮,加之A系列3型均采用了ARE技術(shù),所以sitka的缺點也得到了較好的彌補,相對L系列而言A系列能更好的迎合撥片演奏及喜愛大動態(tài)演繹的琴手。
A系列的琴頸是43mm的,相對L系列的44mm會略窄些,不過也算主流的寬度,個人覺得都能接受。相對而言,略寬一些的琴頸指彈、solo會更舒服些,較窄的琴頸更適合大篇幅橫按的節(jié)奏演繹,當然只是相對而言,個人覺得技術(shù)的重要性高于硬件設(shè)定上的這些小區(qū)別。

紅標系列,這是個比較“年輕”的系列,出來沒幾年,不過設(shè)計倒是比較復古的,無論是聲學設(shè)計還是外觀——開放式的弦鈕、亞光的漆面,我個人還是挺喜歡的^_^
紅標全系列sitka+ARE技術(shù),背側(cè)則使用了桃花心木,相對L系列、A系列中比較常見的玫瑰木,桃花心木更突出中頻,聲音會比較結(jié)實、溫暖——俗稱木味,而玫瑰木則是明亮的“金屬味”的代表,更凸顯低頻和高頻。
紅標有別于L和A系列之處在于,紅標的弦長較短——634mm,而L和A系列均為650mm。較短的弦長使得張力減小,手感會比較輕松,但同時動態(tài)也有了壓縮,不過這種壓縮的弊與利也要視情況而定。比如錄音時,適當?shù)膲嚎s會比較有利,具體就不詳說了,玩錄音的老手都明白這個問題。另外,對于一些下手沒輕沒重的人——尤其掃弦,低張力較為有利,能緩和很多人用力過大的問題。同時,相對較短的弦長使得琴弦更容易推動,對于玩布魯斯、經(jīng)常推弦的琴手會很有親和力。
然后說說短弦長帶來的缺點,首先就是上述的動態(tài)壓縮,對自己力量及控制非常自信且精確的琴手而言,短弦長更多是一個負面設(shè)定——降低了動態(tài)范圍,低頻爆發(fā)力降低,高頻明亮度降低,整體變得溫潤而缺乏突出的頻段。此外,對于玩日系指彈,經(jīng)常要降音調(diào)弦的玩家,短弦長也很不合適,本來張力就小,再降音,聲音會非常萎,所以如果是玩大量降音調(diào)音的玩家,紅標謹慎選擇。
紅標的拾音器系統(tǒng)是非常強大的——三系統(tǒng),即磁感、貼片、麥克風三種拾音方式共同組成,可以調(diào)節(jié)彼此的占比,不僅能很好的拾取打板,且對不同場合均有較好的兼容性。在拾取打板方面,是L和A系列的軟肋,畢竟是單一的磁感拾音。此外,紅標有別于A系列,提供了原聲和電箱的不同版本,迎合不同需求的選擇。順便說下,雖然雅馬哈算很皮實的牌子了,但吉他的設(shè)計畢竟不是打擊樂器,玩打板的悠著點,被打裂的Martin、Lakewood見過若干...
紅標琴頸寬度和L系列相同,44mm,但鋼筋的調(diào)節(jié)孔在琴頭,L和A系列調(diào)節(jié)孔則在箱體內(nèi)側(cè)。

最后說說吉他的養(yǎng)護要點,畢竟全單相對合板會嬌氣很多,不過好在雅馬哈確實非常皮實,見過不少開裂的馬丁、泰勒,但雅馬哈開裂倒是鮮有聽聞。
首先,是濕度控制,吉他要控制在30~60%的濕度范圍內(nèi),梅雨季節(jié)視情況使用干燥劑,建議放一個濕度計在琴盒里,便于觀察,防止干燥過度或干燥劑更換不及時。北方供暖的琴友一定要當心,大多數(shù)開裂的單板琴都是“死”在供暖上,適當加濕,琴要遠離采暖設(shè)備。
此外,琴要避免激烈的溫差變化,比如從零下xx度的室外進入供暖的室內(nèi),要把琴放在盒中,安放在遠離采暖設(shè)備的地方,讓琴緩慢的適應溫度變化。當然琴本來就不應該暴露在極端的氣溫環(huán)境下,只是打個比方。還有勤曬琴盒,但是琴可千萬別曬,舉個例子,30度出頭的氣溫,大晴天如果在太陽直曬下曝曬幾小時,地面溫度會高達50度+,濕度會低于20%,這對單板琴絕對是致命的,所以要避免長時間的太陽直曬。
最后,關(guān)于一些保養(yǎng)產(chǎn)品。個人推崇:天天彈就是最好的保養(yǎng),人體分泌的油足以滋潤木材,但有些商家和大部分保養(yǎng)品牌都會推銷檸檬油這么個玩意。這東西不是不能用,但是有兩點要注意:
1、上漆的指板不能用,好在木吉他大多是玫瑰木、烏木指板,通常不會上漆。電吉他有不少是楓木指板上漆的,不能使用檸檬油,檸檬油是個強力的有機溶劑,會溶解漆面,換而言之,如果你用檸檬油保養(yǎng)指板,最好對面板等部位進行適當保護,以防檸檬油滴濺損壞漆面。
2、檸檬油不要過量使用,一來指板很油膩肯定是沒法彈了,其次檸檬油作為一種強力的有機溶劑過量使用會使木材本身的油脂溶解析出,使得木材更容易開裂。因此,有些“上心”的保養(yǎng)用品品牌已經(jīng)開始以“不含檸檬油”作為賣點了。

就這些啦,結(jié)合最近一些琴友咨詢的問題說了些個人經(jīng)驗,最近雅馬哈產(chǎn)能似乎還沒完全恢復,閑魚假貨依然猖狂,大家買琴多加留神,盡量天貓、淘寶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