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補充一二章
緒論
1、什么是病理學?
病理學是研究疾病的病因、發(fā)病機制、病理變化、結局和轉歸的醫(yī)學基礎學科。
2、病理學診斷和研究的方法
1)人體病理學:尸體剖檢、活體組織檢查、細胞學檢查
2)實驗病理學:動物實驗、組織和細胞培養(yǎng)
第一章 細胞和組織的適應與損傷
寫在前面:
①刺激引起的是適應還是可逆性損傷或不可逆性損傷,不僅由刺激的性質和強度決定,還與受累細胞的易感性、分化、血供、營養(yǎng)及以往的狀態(tài)有關。
②適應:細胞和由其構成的組織、器官對于內外環(huán)境中的持續(xù)性刺激和各種有害因子而產生的非損傷性應答反應。意義在于避免細胞和組織受損,而且去除病因后,大多數(shù)適應細胞可逐漸恢復正常。適應在形態(tài)學上表現(xiàn)為萎縮、肥大、增生和化生。
掌握:
1、萎縮、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及類型
? 萎縮
1)概念:指已經發(fā)育正常的細胞、組織或器官的體積縮小,還伴有實質細胞數(shù)量的減少。
注意:①萎縮細胞合成代謝降低,能量需求減少,原有功能下降。
②未曾發(fā)育或發(fā)育不全不屬于萎縮。
2)類型
? 生理性萎縮 如胸腺青春期萎縮和卵巢子宮及睪丸的更年期后萎縮——細胞凋亡
? 病理性萎縮
分為
①營養(yǎng)不良性萎縮:蛋白質攝入不足/消耗過多和供血不足。分為全身營養(yǎng)不良性萎縮(糖尿病、結核病和腫瘤引起全身肌肉萎縮,稱惡病質。)和局部營養(yǎng)不良性萎縮(腦動脈粥狀硬化引發(fā)腦萎縮)。
②壓迫性萎縮:受壓組織和細胞長期缺血、缺氧。如肝、腦、肺腫瘤壓迫周圍器官;尿路梗阻引發(fā)腎盂積水,導致腎皮質髓質萎縮;右心功能不全,肝小葉中央靜脈淤血,壓迫肝細胞。
③失用性萎縮:器官組織長期工作負荷減少和功能代謝低下。如骨折久臥導致肌肉萎縮和骨質疏松。
④去神經性萎縮:運動N損害——效應器萎縮。如腦、脊髓神經損傷導致肌肉萎縮。
⑤內分泌性萎縮:內分泌腺功能低下引起靶器官細胞萎縮。如下丘腦-腺垂體缺血壞死導致腎上腺皮質萎縮;垂體前葉功能減退導致甲狀腺、腎上腺和性腺萎縮;雌激素治療可以使前列腺癌細胞萎縮。
⑥老化和損傷性萎縮:神經細胞、心肌細胞的萎縮;病毒細菌引起的慢性炎癥(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縮、慢性腸炎小腸黏膜萎縮);細胞凋亡也可引起,如阿爾茲海默癥。
3)病理變化:體積減小,重量降低,色澤變深。心肌細胞和肝細胞內出現(xiàn)脂褐素顆粒。
? 肥大
1)概念: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謝旺盛,使細胞、組織或器官體積增大,還伴有實質細胞數(shù)量的增加。
2)類型
性質上分為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原因上分為代償性肥大/功能性肥大(因器官和組織功能負荷過重導致肥大)和內分泌性肥大/激素性肥大(因內分泌激素過多作用于效應器)
? 生理性肥大
①代償性肥大 如舉重運動員上肢骨骼肌肥大。
②內分泌性肥大 如妊娠期雌孕激素導致子宮肌細胞變大。
? 病理性肥大
①代償性肥大 如高血壓導致左室心肌肥大;一側腎臟/一側腎動脈閉塞失去腎功能,對側腎臟肥大。
②內分泌性肥大 如甲亢-甲狀腺激素增多-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肥大;垂體嗜堿性細胞腺瘤促腎上腺激素分泌增多-腎上腺皮質細胞肥大。
3)病理變化與假性肥大
體積變大,核肥大深染,原癌基因活化(DNA、蛋白質、細胞器增多)。
某些病理情況,實質細胞萎縮,但間質脂肪細胞卻增生,造成假性肥大。
? 增生
1)概念:細胞有絲分裂活躍導致組織或器官內實質細胞增多。往往使組織器官體積增大/功能增強。
2)類型
性質上分為生理性增生和病理性增生。原因上分為代償性增生/功能性增生和內分泌性增生/激素性增生。
? 生理性增生
①代償性增生:肝臟部分切除后殘余肝細胞增生;高海拔地區(qū)機體骨髓紅細胞前體和外周血紅細胞增多。
②內分泌性增生:女性青春期乳房小葉腺上皮及月經周期中子宮內膜腺體的增生。
? 病理性增生
①代償性增生:生長因子刺激-創(chuàng)傷愈合;慢性炎癥-皮膚/臟器被膜增生。
②內分泌性增生:激素/生長因子分泌過多。
注意:間質細胞也可以增生。
? 化生
1)概念:一種分化成熟的細胞類型被另一種分化成熟的細胞類型所取代(特異性低取代特異性高)的過程。通常發(fā)生在同源性細胞間,即上皮細胞之間(或可恢復)或間葉細胞之間(不可逆)。
注意:化生并非原來成熟細胞直接轉變所致,而是該處具有分裂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干細胞/未分化的間充質細胞發(fā)生轉分化的結果。
2)類型
? 上皮組織化生
①鱗狀上皮化生 即鱗化。如吸煙者支氣管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易鱗化。
②柱狀上皮化生 慢性胃炎,胃黏膜上皮發(fā)生腸化;假幽門腺化生;慢性反流性食管炎,食管下端鱗狀上皮轉變?yōu)锽arrett食管;慢性子宮頸炎,鱗狀上皮轉變?yōu)橹鶢钌掀ぁ?/p>
? 間葉組織化生
骨化性肌炎發(fā)生骨化生/軟骨化生(間葉組織內的幼稚成纖維細胞損傷轉變?yōu)槌晒羌毎?成軟骨細胞)
生理意義:化生利弊均有。
還有一種上皮-間質轉化EMT,如上皮性惡性腫瘤。
2、可逆性損傷、不可逆性損傷(細胞死亡)的類型及病理變化
? 可逆性損傷
寫在前面:細胞可逆性損傷的形態(tài)學變化稱變性。指細胞或細胞間質受損后,因代謝障礙,使得胞內或間質內出現(xiàn)異常物質或正常物質異常蓄積的現(xiàn)象,還伴有細胞功能低下。
注意:細胞內的變性是可逆的,細胞間質內的變性是不可逆的。
? 細胞水腫/水變性
常最早出現(xiàn),源于細胞容積和胞質離子濃度調節(jié)機制功能下降。
1)機制? 了解:
線粒體受損——ATP生成減少——細胞膜Na+-K+泵功能障礙——胞內鈉離子積聚——大量水分子進入細胞。
之后,無機磷酸鹽、乳酸和嘌呤核苷酸等蓄積——滲透壓增加——進一步水腫
細胞水腫常見于缺血、缺氧、感染、中毒時肝、腎、心等器官的實質細胞。
2)病理變化:
肉眼觀察受累器官體積增大,邊緣圓鈍,包膜緊張,切面外翻,顏色變淡。
初期,胞內線粒體和內質網腫脹,形成光鏡下細胞質內的紅染細顆粒狀物。
若水鈉進一步積聚,則細胞腫大明顯,核腫脹,細胞基質高度疏松呈空泡狀,其極期稱為氣球樣變——見于病毒性肝炎。
? 脂肪變:甘油三酯蓄積于非脂肪細胞的胞質內。多見于肝細胞、心肌細胞、腎小管上皮細胞和骨骼肌細胞。
1)機制 了解:肝細胞脂肪變舉例。①肝細胞內脂肪酸增多②甘油三酯合成增多③脂蛋白減少。
補充:動脈粥樣硬化/高脂血癥,巨噬細胞胞質膽固醇增多,此類細胞增多并聚集于皮下組織即為黃色瘤。
2)病理變化:
總體看,發(fā)生脂肪變的器官體積增大,呈黃色,邊緣圓鈍。電鏡下,胞質內脂肪成分聚成脂滴,核偏一側。石蠟切片可見空泡狀細胞。
①肝細胞 慢性肝淤血——小葉中央區(qū)
? ? ? ? ?磷中毒——小葉周邊帶
? ? ? ? ?嚴重中毒——全肝
顯著彌散性肝脂肪變稱脂肪肝,嚴重者發(fā)展為肝壞死和肝硬化。
②心肌細胞 見于慢性酒精中毒/缺氧。脂肪變心肌呈黃色,相間于正常的暗紅色心肌,形成黃紅色斑紋,稱虎斑心。
注意:脂肪心并非心肌細胞內有脂肪,而是心外膜增生的脂肪組織沿間質深入心肌細胞間,故也稱心肌脂肪浸潤,右心室(尤心尖)多見。常見于高度肥胖/飲啤酒無度者,重癥者可致心臟破裂。
③腎小管上皮細胞?
? 玻璃樣變/透明變
細胞或間質中出現(xiàn)半透明狀蛋白質。HE染色呈粉紅均染。
注意:玻璃樣變是一組形態(tài)學上物理性狀相同,但其化學成分、發(fā)生機制各異的病變。
病理變化:
①細胞內玻璃樣變:胞質內可見均質紅染圓形小體。如腎小管上皮細胞具有吞飲作用的小泡,重吸收原尿中的蛋白質,與溶酶體融合,形成玻璃樣小滴;漿細胞胞質粗面內質網中免疫球蛋白蓄積,形成Rusell小體;酒精性肝病時,肝細胞胞質中細胞中間絲前角蛋白變性,形成Mallon小體。
又稱
②纖維結締組織玻璃樣變:見于萎縮的子宮和乳腺間質、纖維瘢痕組織、動脈粥樣硬化纖維斑塊及各種壞死組織的機化等。
③細小動脈壁玻璃樣變/細小動脈硬化:見于緩進型高血壓和糖尿病的腎、腦、脾等臟器的細小動脈壁。因血漿蛋白質滲入和基底膜代謝物質沉積,使細小動脈管壁增厚,管腔狹窄,血壓升高,受累臟器局部缺血。而且此種動脈壁彈性減弱,脆性增加,易繼發(fā)破裂、出血。
? 淀粉樣變
細胞間質內淀粉樣蛋白質(來自免疫球蛋白輕鏈、肽類激素、降鈣素前體蛋白)和黏多糖復合物蓄積,具有淀粉染色特征。淀粉樣變也是一類形態(tài)學和特殊染色相近,但化學結構和產生機制不同的病變。
病理變化:HE染色為淡紅色均質狀物,具有淀粉樣呈色反應;剛果紅染色為橘黃色;遇碘為棕褐色,再加稀硫酸呈藍色。偏振光顯微鏡——綠色雙折光
分局部性淀粉樣變(見于皮膚、結膜、舌、喉、肺、阿爾茲海默癥患者腦組織、多發(fā)性骨髓瘤)和全身性淀粉樣變【原發(fā)性(來源于血清α-免疫球蛋白輕鏈,累及肝腎脾心)和繼發(fā)性(來源于肝臟合成的非免疫球蛋白,見于老年人、結核病)】
? 黏液樣變
細胞間質內黏多糖(葡萄糖胺聚糖、透明質酸)和蛋白質蓄積。見于間葉組織腫瘤、動脈粥狀硬化斑塊、風濕病灶。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的黏液水腫。
病理變化:疏松間質內見許多散在于灰藍色黏液基質中的星芒狀纖維細胞。
? 病理性色素沉著
含鐵血黃素、脂褐素、黑色素、膽紅素、煤塵等色素增多并積聚于細胞內外。
1)含鐵血黃素:是巨噬細胞(心衰細胞)吞噬、降解紅細胞血紅蛋白產生的鐵蛋白微粒聚集體(Fe3+和蛋白質)。鏡下呈金黃色,普魯士藍染成藍色。如慢性肺淤血。
2)脂褐素(亦稱消耗性色素):是細胞自身溶酶體內未被消化的細胞器殘體。如老年人和營養(yǎng)耗竭性患者萎縮的心肌細胞和肝細胞。
3)黑色素 如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的艾迪森病患者可出現(xiàn)全身性皮膚黏膜的黑色素沉著。
4)膽紅素 血中含量增多——皮膚黏膜黃染
? 病理性鈣化
骨和牙齒之外的組織中固態(tài)鹽沉積。
分為:①營養(yǎng)不良性鈣化:鈣鹽沉積于壞死/即壞死的組織,體內鈣磷代謝正常。見于結核病、血栓、動脈粥狀硬化。
②轉移性鈣化:全身鈣磷代謝失調而致鈣鹽沉積于正常組織。見于甲亢、維生素D攝入過多、腎衰。
病理變化:鏡下藍色顆粒狀,肉眼呈細小顆粒,觸之有沙礫感。
? 不可逆損傷(細胞死亡)
分為壞死和凋亡。
? 壞死:以酶溶性變化為特點的活體內局部組織中細胞的死亡。
1)基本病變? 一般了解
核——核固縮、核碎裂、核溶解(三者未必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細胞死亡的主要標志
胞質——嗜酸性增強
間質——耐受性強于實質細胞
補充:一些特殊的酶可作為臨床診斷某些細胞壞死的參考指標。如乳酸脫氫酶、琥珀酸脫氫酶、谷草轉氨酶、谷丙轉氨酶
2)類型:
三個基本類型及三個特殊類型
①凝固性壞死 蛋白質凝固變性且溶酶體酶弱。最常見。見于心腎肝。界限明顯,細胞微細結構消失,組織結構輪廓保存。
②液化性壞死 可凝固蛋質少/大量水解酶/組織富含水分。見于膿腫、缺血缺氧引發(fā)的腦軟化、乳腺和胰腺。細胞完全被消化,局部組織快速溶解。
③纖維素樣壞死 常見于結締組織和小血管壁。如風濕病、結節(jié)性多動脈炎、新月體性腎小球腎炎、急進性高血壓。
④干酪樣壞死 病灶脂質多,見于結核病。是壞死更徹底的凝固性壞死。
⑤脂肪壞死 如急性胰腺炎、乳房創(chuàng)傷時脂肪破裂,分別引起酶解性/創(chuàng)傷性脂肪壞死,屬液化性壞死。
⑥壞疽
?

3)壞死的結局
溶解吸收
分離排除? ?糜爛、潰瘍、竇道、瘺管、空洞
機化與包囊:機化是新生肉芽組織長入取代壞死組織、薛帥等的過程。包囊是壞死組織太大,肉芽組織難以完全長入,則由周圍增生的肉芽組織將其包圍形成的結構。二者最終均形成纖維瘢痕。
鈣化
? 凋亡:活體內局部組織中單個細胞程序性細胞死亡的表現(xiàn)形式。
了解凋亡的形態(tài)學特征、生物學特征及凋亡與壞死的區(qū)別
?

了解:
1、病理性萎縮的原因
見上
2、損傷的原因與發(fā)生機制? ?一般了解
1)原因
缺氧、生物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學性因素、營養(yǎng)失衡、神經內分泌因素、免疫因素、遺傳性缺陷、社會心理因素。
2)發(fā)生機制
細胞膜損傷、線粒體損傷、活性氧類物質的損傷、脂質內游離鈣損傷、缺血缺氧損傷、化學性損傷、遺傳變異。
?
6、自噬的概念
自噬是指細胞粗面內質網無核糖體區(qū)域膜或溶酶體膜突出、自吞,包裹細胞內物質形成自噬小泡,再與溶酶體融合形成自噬溶酶體以降解所包裹的內容物。
7、細胞老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