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抑郁癥——思維與情緒
思維與情緒
?
情緒來自于我們看待事物的角度,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情緒反映。了解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才能理解自己的情緒。
比如,同樣的失戀,如果一個人認為:這僅僅意味著我們不合適,況且,天涯何處無芳草,失戀雖然很痛苦,但并不是世界末日。這個人的行為和情緒雖然也受到了失戀的影響,但不會因此而消沉或抑郁。而另一個人如果認為:失戀就意味著我不可愛、失敗,我將永遠無法找到到自己喜歡的人,也注定無法擁有一份親密關系。如果失戀對他的意義是這樣的,那么失戀對他而言將是一場災難。
從中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受到“物”的困擾,而是受到對“物”的態(tài)度的困擾。如果可以改變影響情緒與行為的態(tài)度及觀念,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們的情緒狀態(tài)。
?
情緒的ABC理論
?
情緒ABC理論的創(chuàng)始者埃利斯認為:正是由于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chǎn)生情緒困擾。久而久之,這些不合理的信念還會引起情緒障礙。情緒ABC理論中,A:表示誘發(fā)性事件;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fā)性事件產(chǎn)生的信念,即對這件事的看法和解釋;C:表示因此而產(chǎn)生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
?
A(事件)
B(思維與信念)
C(情緒和行為)
?
?
?
?
通常人們會認為誘發(fā)事件A直接導致了人的情緒和行為結果C,發(fā)生了什么事就會引起相應的情緒體驗。然而,如果細心就會發(fā)現(xiàn),相同的事情,往往會引發(fā)人不同的情緒反應。例如,同樣是和朋友鬧得不愉快,一個人會感到有些傷心,而另一個人卻可能會變得緊張不安,甚至是恐懼。其實,引發(fā)人不同反應的關鍵就在于B(思維與信念)。第一個人可能認為:和朋友發(fā)生爭執(zhí)很正常,過段時間就好了,所以他不會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僅僅是暫時有些難過而已。另一個人可能會認為:和朋友吵架,他將不會喜歡我,我再也找不到喜歡自己的人了。所以他會變得緊張不安,甚至是恐懼。
?
A(事件)
B(思維與信念)
C(情緒和行為)
?
和朋友吵架
沒事,過段時間就好了
開始有一點難過,之后慢慢平靜
他將不會喜歡我,我再也找不到喜歡自己的人
恐懼、焦慮、抑郁
?
如果我們可以有效地改變B(思維與信念),即,對自己、他人及這個世界負性的看法及觀念,就可以有效地改善我們的情緒。
例如,負性觀念:他將不會喜歡我,我再也找不到喜歡自己的人
更正:人與人之間總會有相互傷害的時候,如果吵架了我們就不再是朋友,只能說明我們之間的關系太脆弱了,我需要的是那種“經(jīng)得起風浪的船”,而不是如此脆弱的關系。就算我們做不了朋友,也不意味著我找不到朋友,畢竟一段關系的結束,不代表我將孤獨終生,我可以開始新的友誼。事情也許沒有我想象的那么糟。
?

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角度就好像是一種習慣,往往容易被我們所忽略。就好像發(fā)生了某事,我們就自然有了某種情緒及行為反應,而我們往往沒有試圖去發(fā)現(xiàn)自己是如何“想”的。為了發(fā)現(xiàn)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我們要準備一個本子記錄下我們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負性思維,要戰(zhàn)勝它就需要找到并了解它。我們經(jīng)常會注意到情緒的變化,卻很少問問自己:發(fā)生了什么?是什么讓我的情緒如此低落?這件事對我的意義是什么?
蕭麗是一位即將畢業(yè)的大學生,在一次短期培訓中,因為她表現(xiàn)得不是很活潑,沒有一些開朗的女孩受人關注,于是她的情緒產(chǎn)生了很大的波動。后來分析得知,她如此在意自己的表現(xiàn),是因為她覺得自己不開朗,就不會討人喜歡,在以后的工作、愛情、友誼方面就會遇到更多的挫折,就不會過上自己所希望的人生。
從中我們發(fā)現(xiàn),蕭麗過分放大化了該事件對她的影響,并把是否表現(xiàn)得活潑當成獲得他人尊重和良好人際的條件,又因為自己做不到像其他女孩那么開朗,就開始自我否定,所以她的情緒才會陷入到抑郁之中。我們不禁要問:難道獲得良好的人際關系,在人際中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肯定真的僅僅取決于活潑開朗?難道真的取決于一時的表現(xiàn)?難道只有活潑開朗的人才能過上有意義的人生?除了活潑,作為一個人的其它品質難道不重要?是否活潑就可以成為評價一個人的價值,是否成功的唯一尺度和標準?在其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太多的思維與信念上的誤區(qū)。她忽略了一個人內在品質的重要性,如,善良、真誠、執(zhí)著、溫柔、穩(wěn)重等,并且也忽略了自我接納的重要性,畢竟每個人都需要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
正是因為這種思維與信念上的誤區(qū),才導致了我們情緒的波動,下面我們就來進一步了解,思維與信念會陷入哪些誤區(qū)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