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喜提雨果獎,海漄《時空畫師》創(chuàng)作歷程曝光,劉慈欣早有預言
90后的海漄憑借《時空畫師》喜獲世界科幻界最高獎項——雨果獎,他是招商銀行深圳分行的一名員工,作為“兼職作家”,他如何一舉成為中國第三個獲得此獎項的科幻作家呢?

記者曾經(jīng)問劉慈欣,如何才能寫出如此優(yōu)質(zhì)的科幻作品。大劉說得很干脆:首先,你得找份既發(fā)錢又清閑的工作,要是每個月從銀行取利息,在家無所事事,想象力肯定會豐富起來,整天為口糧忙里忙外的人,想象力哪里會豐富得起來。
總結(jié)起來就是:有錢、有閑,才是兼職摸魚搞創(chuàng)作的先決條件。大家也知道劉慈欣就是在山西娘子關(guān)上班的時候,寫出了《三體》等驚世駭俗的科幻小說。
還有就是“當年明月”在體制內(nèi)寫出了《明朝那些事兒》,坐收4100萬版稅,至今還在“升職加薪”,繼續(xù)收版稅。

于是,海漄獲得雨果獎之后,記者就忍不住好奇問他,關(guān)于創(chuàng)作幕后的故事。
他說,自己從事金融行業(yè)11年,其實工作也挺忙的。留給自己創(chuàng)作的時間很短,有的時候,晚上11點多才能到家,周末加班更是家常便飯。即便如此,他也把別人刷視頻、玩手機的時間留給了創(chuàng)作。

高度自律,嚴格的目標感,幫助了他持續(xù)創(chuàng)作。他說:“比如說今天我決定要寫 1000 字,就一定要寫足 1000 字。”作為深度的科幻愛好者,沒有愛好的加持,很難做到這樣的“自律”。這本身其實和“錢與閑”無關(guān)。
海漄的本名叫秦舟,1990年出生于湘潭,從小愛看科幻小說,更是大劉的忠實粉絲。巧合的是,這次頒獎典禮上,大劉親自給他頒獎,也可謂“后繼有人”。

如果咱們單純說海漄的成功歸功于勤奮和努力,可能是獲獎之后的美化,但是實際上,即便是兼職,他真的很努力。每年一部作品,甚至到了2021年他的產(chǎn)能翻了好幾倍。
具體到《時空畫師》這部作品,我們既能看到歷史推理小說“王者”馬伯庸的影子,又能看到“下一個劉慈欣”的希望。

如果說郝景芳的《北京折疊》只是符和西方人的胃口,那么《時空畫師》獲得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其實還飽受爭議。有人說是科幻談不上,玄幻還算可以。有人說不能代表未來科幻未來的方向。
其實,每一部最怕成名前,風評往往很好,但是真當被冠以榮譽的時候,大家就變得苛刻起來。
作品好不好,必須每一個讀者自己看了才算完整。每個人對于科幻的理解并不一樣,每個人對于文學的審美也存在較大差異。

我看《時空畫師》,第一感覺就是和想象中以及比較熟悉的作品不太一樣。
里面沒有硬核的物理知識,也沒有預言性的發(fā)展規(guī)律。但是,在時空和歷史中,有一股力量,推動你往前行,你才明白這是科幻與歷史的結(jié)合體。

因為是短篇小說,第一次讀你可能沒有太多感覺,但是讀第二遍的時候,你才能明白海漄的12年努力,真的沒有白費。
個人覺得,《時空畫師》重新解釋了歷史作品,從厚重的歷史維度,加上科幻的高維,給大家展現(xiàn)了全新的一面。更為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中國科幻文學引領世界的可能性。上下五千年歷史,讀起來鮮活,品起來有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