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哈茂德二世改革(1):奧斯曼近代化自救改革——奧斯曼簡史157

奧斯曼帝國歷史上的馬哈茂德二世蘇丹評價頗高,雖然馬哈茂德并沒有鏟除奧斯曼衰落問題的根源,反而拉開了奧斯曼帝國解體的大幕,但他矢志于帝國現(xiàn)代化改革,被稱為奧斯曼改革的始祖,有開明專制君主之稱。

馬哈茂德二世蘇丹
當然這位奧斯曼帝國的改革者并非一上臺就大刀闊斧進行改革,18世紀的奧斯曼蘇丹僅剩象征性的威嚴,真正權力早被蘇丹之下的權臣、軍閥和世俗、宗教集團攫取。而為了能夠推行他的激進改革方案,馬哈茂德二世足足在蘇丹的位置上蟄伏了17年......
改革之始
受到近現(xiàn)代西方思潮的影響,馬哈茂德二世蘇丹的改革目標,是要將奧斯曼帝國從一個構建在伊斯蘭教原則上的中世紀帝國,改造為一個基于西方世俗原則的現(xiàn)代立憲國家。

馬哈茂德二世
而按照這一計劃,他將組織新的政府機構,并且向不斷進步的歐洲學習更靈活的政府理念,與過去的時代作別。但激進的改革勢必觸怒既得利益集團,因此馬哈茂德的改革必須依靠強硬的手段!
為了成功發(fā)起這場“自上而下”的改革,馬哈茂德的首要任務是恢復蘇丹至高無上的權力,讓帕迪沙阿的意志無論在國都還是在外省,都成為唯一的絕對權威,不受任何人的挑戰(zhàn)!

馬哈茂德
而經過多年來的努力,馬哈茂德二世終于重掌權柄。在與國內反對派的斗爭中,馬哈茂德蘇丹鍥而不舍、深謀遠慮、視野開闊、精力集中、鐵骨錚錚,毫不動搖地制伏了那些阻撓改革的敵對力量。
在這些反對派當中,既有日益蠶食中央政府權力的地方自治強權帕夏們,也有代雷貝伊們和其他懷有二心的地方顯貴,當然,最為強勁和棘手的敵人,則是奧斯曼蘇丹曾經的奴隸——耶尼切里近衛(wèi)軍!

耶尼切里近衛(wèi)軍
這些耶尼切里近衛(wèi)軍,曾經是奧斯曼帝國最為可敬的勇士,但自從帝國在17-18世紀衰落后,近衛(wèi)軍則一步步淪落成為了整個國家的腐爛之源!所以蘇丹若不能徹底清除掉這些腐敗的近衛(wèi)軍,任何改革都無從推行。
于是乎公元1826年夏,馬哈茂德蘇丹決心對近衛(wèi)軍發(fā)起決定性的一擊!而這個時機也選擇得恰到好處:當時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之子——易卜拉欣帕夏的部隊剛剛從希臘人手中奪回邁索隆吉翁,這支隸屬于穆罕默德·阿里的現(xiàn)代化軍隊恰恰給蘇丹提供了一個現(xiàn)成的范例。

易卜拉欣帕夏
因為穆罕默德·阿里在埃及清除了馬木留克集團,并在此開啟了現(xiàn)代化改革,成為了“現(xiàn)代埃及的奠基人”。所以穆罕默德·阿里比任何一位蘇丹都更早地證明了穆斯林軍隊也可以像基督教國家的軍隊一樣達到歐洲式的紀律和訓練標準!而他對改革政策的追求也為他贏得了西方的尊敬和支持。

穆罕默德·阿里
穆罕默德·阿里的成功,讓蘇丹馬哈茂德意識到:他的帝國必須擁有這樣一支現(xiàn)代化的軍隊!所以為了發(fā)動針對近衛(wèi)軍的政變,蘇丹提前準備了忠于自己的部隊:他預見到可能會發(fā)生激烈的巷戰(zhàn),于是擴大了炮兵部隊的規(guī)模,提升了他們的戰(zhàn)斗力,使他們可以獨當一面以摧毀近衛(wèi)軍。
隨后他把部隊的指揮權交給了忠誠可靠的軍官,并由一位冷酷無情的將軍統(tǒng)領他們。而在后來的殘酷廝殺中,這位將軍也為自己贏得了“黑色地獄”的名號。并且蘇丹還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對岸準備了一支實力不凡的亞洲軍隊,用來在必要時趕來支援。

蘇丹馬哈茂德
如此一來,蘇丹馬哈茂德二世針對近衛(wèi)軍的一場事變開始了......
吉祥事變
為了順利改革,馬哈茂德將支持自己的大臣放到了核心的位置上,這些人也正式簽署了一項費特瓦,宣布將組建一支用歐洲方式訓練、裝備的新軍。這為馬哈茂德建立現(xiàn)代化奧斯曼軍隊提供了合法性。

馬哈茂德
但出于對保守勢力的忌憚,馬哈茂德并不敢直接宣稱建立新軍,而是十分機智地對成立新軍的目的做了另一番解讀:為了幫助奧斯曼帝國重拾往日的輝煌,他要復興蘇萊曼時期古老的軍事秩序!
這一番奧斯曼版本的“托古改制”得到了帝國宗教人士(大穆夫提和烏理瑪)的支持,但腐朽的近衛(wèi)軍則強烈反對,他們按照傳統(tǒng)的方式把營鍋倒扣以示造反。然后造反的近衛(wèi)軍又一次蜂擁沖進了大競技場,殺氣騰騰地向蘇丹的宮殿進軍,要求得到蘇丹手下重臣的人頭,重演歷次兵變的舊戲碼。只不過這一次,蘇丹預先就做好了準備......

眼見近衛(wèi)軍已反,馬哈茂德終于可以順理成章的消滅這幫帝國毒瘤:他的部隊和火炮早已蓄勢待發(fā),大部分民眾也聚集起來支持他們的蘇丹。馬哈茂德還親自展開了先知穆罕默德的神圣旌旗,呼吁所有的信徒聚集在大旗周圍。
而就在成群的近衛(wèi)軍沿著狹窄的街巷逼近大薩拉基里奧宮的時候,宮墻上槍炮大作,接連不斷的葡萄彈在他們的陣列中撕出一道又一道口子,中彈者紛紛無助倒地。近衛(wèi)軍被炮火趕回了大競技場。他們在大競技場進行了一番抵抗,接著又躲進了兵營的院墻背后,布置工事,等待著進攻。

但兵營卻沒有人來進攻,馬哈茂德直接命令他的炮兵部隊用重炮猛轟兵營,將里面化為一片火海和廢墟!兵營和里面的4 000名叛軍很快灰飛煙滅。就這樣,在半個小時的時間里,現(xiàn)代化的武器就把這支有著五個世紀歷史、曾經給歐洲和日漸式微的奧斯曼帝國蘇丹帶來恐懼的武裝力量的核心部分消滅殆盡了......

隨后在帝國的各個行省內,又有數以千計的近衛(wèi)軍被殺,讓近衛(wèi)軍組織遭遇了徹底的毀滅!并且就在同一天,蘇丹公開宣布廢除近衛(wèi)軍,他們的名號從此以后禁止使用,他們的旗幟也全部被銷毀。

一個月之后,數百年來一直支持、教唆近衛(wèi)軍的拜克塔什教團,也被宣布為非法組織。他們的修道院遭摧毀,主要領袖被公開處決,其他追隨者則遭流放。改革派人士后來將這一事件稱作“吉祥事變”(Auspicious Incident)!

吉祥事變
至此,馬哈茂德蘇丹徹底在國境內清除了敵對的武裝力量,隨后他宣布將組建一支新的奧斯曼軍隊,并將其命名為“穆罕默德的勝利戰(zhàn)士”!在多年堅忍而耐心的等待之后,堅強而睿智的蘇丹馬哈茂德二世用一個小時的無情行動,奪回了他的奧斯曼家族祖先們曾經享有過的專斷大權......
新生
馬哈茂德贏得了這一階段的勝利,獲得了專斷大權,隨后全面恢復奧斯曼古制,但他恢復古制的目的,則是創(chuàng)造一個嶄新的未來。并且蘇丹馬哈茂德本人并不想做一個獨裁暴君,而是想要通過獨裁的手段來達到進步的目的。

馬哈茂德
所以在政變之后,國家反而迎來了一段開明發(fā)展的時期,蘇丹在這一時期詳細闡明了建設更具彈性、更加自由的社會的具體方案。他開啟了一個涵蓋范圍十分廣闊的改革方案,并將其交給他的后代繼承人繼續(xù)推行。
按照馬哈茂德二世的計劃,奧斯曼帝國將逐漸演變成一個與西方文明越發(fā)趨近的新土耳其。他務實而不無遺憾地接受了奧斯曼帝國古老版圖的淪喪,但他現(xiàn)在要為這個縮小了的帝國創(chuàng)造一個全新的政府架構,幫助這個國家遏制頹勢,獲取新生!

馬哈茂德二世
鑒于蘇丹實際能掌控的版圖已經大大縮水,所以馬哈茂德將他在歐洲和亞洲的領地將變成一個奧斯曼共同體,首先保證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的國民的利益和對國家的忠誠。然后他對內締造了全新的世俗君權原則,逐漸實現(xiàn)政教分離。而正是這一原則確保了奧斯曼帝國在19世紀和20世紀的延續(xù)......
而在解決掉近衛(wèi)軍之后,馬哈茂德又馬不停蹄的開始軍事改革:他按照事前預想迅速地組建起了新軍,重新啟用了以往授予軍隊統(tǒng)帥的“塞拉斯克”(Serasker)稱號,用這一官職取代了近衛(wèi)軍的阿迦。

“塞拉斯克”既是軍隊的總指揮,也是戰(zhàn)爭大臣,還要特別負責管理新軍。他還繼承了阿迦維護公共治安的職責,負責管理伊斯坦布爾的警務。維護并擴大警察系統(tǒng)成了塞拉斯克的主要職責之一。
并且根據規(guī)定,至少有1.2萬名新軍將駐扎在首都伊斯坦布爾,另外還會為外省征召更多的部隊,所有軍人都要服役12年。為了打造這支新軍,馬哈茂德極力爭取相對和平的外部環(huán)境。

塞拉斯克
對此,作為奧斯曼死敵的俄國人,察覺出馬哈茂德與他的前代蘇丹們的不同,他們十分清楚馬哈茂德此時急需時間,因此俄國沙皇才挑起后續(xù)的俄土戰(zhàn)爭。隨著戰(zhàn)爭的結束,《阿德里安堡和約》很大程度上將馬哈茂德的軍事改革扼殺在了萌芽狀態(tài),俄國人在他的新軍成長為老練的部隊之前就將其擊敗。
而在簽署了屈辱性的《阿德里安堡和約》之后,馬哈茂德又開始積極地投身于新軍的訓練和武裝之中。1826年馬哈茂德派人去找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要求他提供12位專家來指導練兵,但遭到了拒絕。

穆罕默德·阿里
于是蘇丹只好把目光投向歐洲,但法國人此時同情希臘獨立戰(zhàn)爭中的希臘人民;英國人也有同情希臘的嫌疑,因此蘇丹在1834年拒絕了英國巴麥尊勛爵(Lord Palmerston)派遣軍官幫助他訓練部隊的提議。

巴麥尊勛爵
不過后來一些奧斯曼帝國軍校學生后來還是去了英國伍利奇(Woolwich),三名英國軍官則被派到了伊斯坦布爾協(xié)助新軍的重組。1838年英國人又派來了一支海軍代表團。但由于英國人的傲慢和輕蔑,這些軍官并沒有起到太大作用。
最后幫助蘇丹實現(xiàn)目的的是普魯士人:普魯士年輕的陸軍中尉赫爾穆特·馮·毛奇(即老毛奇)給蘇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隨后被蘇丹聘為奧斯曼帝國國防和陸軍訓練組織方面的顧問。奧斯曼帝國還同普魯士和奧地利互派了一些軍校學生和軍官進行交換學習,這也是土耳其武裝部隊德意志化的開端!

赫爾穆特·馮·毛奇
后來奧斯曼土耳其與德意志之間的這種合作斷斷續(xù)續(xù)一直延續(xù)到了20世紀。至于毛奇本人則對馬哈茂德二世不太感冒,認為他遠遜色于俄國的彼得大帝。土耳其軍官們也對外國軍事顧問缺乏尊重,這也讓毛奇感覺受到了冒犯。
對此毛奇寫道:“校官們事事讓我們優(yōu)先,其他軍官的禮貌程度也可以忍受,但那些普通士兵不肯向我們行持槍禮,女人和孩子則時不時跟在我們后面咒罵。士兵們遵守命令,但從不敬禮。”

老毛奇
事實上對于當時奧斯曼帝國各個階層的土耳其人來說,要消除這種對異教徒的偏見絕非易事,而正是這種思想文化上的隔閡,使得馬哈茂德二世整體改革舉步維艱。為此,馬哈茂德二世蘇丹不得不在思想文化、教育宗教上面加大改革的力度......

馬哈茂德二世
那么接下來馬哈茂德二世將如何行動呢?這場奧斯曼近代化自救改革最終取得了哪些成績?它對于今天的土耳其國家又有著怎樣的影響?

歡迎持續(xù)關注本系列,敬請期待下期精彩內容!
參考資料:《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六百年》
喜歡本DK作品和世界歷史的朋友,也可以關注本DK其他平臺賬號,觀看更多內容!

馬哈茂德二世改革(1):奧斯曼近代化自救改革——奧斯曼簡史157的評論 (共 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