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提出的季漢“上庸奇謀”究竟是什么?
很多人都知道,魏延在諸葛武侯第一次北伐前提出了“子午谷奇謀”。但鮮為人知的是,諸葛武侯的接班人、季漢大將軍蔣琬曾為了北伐曹魏提出過“上庸奇謀”。那么蔣琬的“上庸奇謀”究竟是什么呢?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武侯薨逝于五丈原,劉禪則按照諸葛武侯的遺令任命蔣琬為尚書令(后升為大將軍)、行都護、假節(jié),領益州刺史、錄尚書事,成為諸葛武侯后的第二任季漢執(zhí)政者。

憑借優(yōu)秀的才能和人品,蔣琬在執(zhí)政后領導季漢度過了因為諸葛武侯去世而出現(xiàn)的人心惶惶,季漢基本重回正軌。在內部穩(wěn)定后,蔣琬決定完成昭烈帝與諸葛武侯的遺愿,出兵北伐曹魏,興復漢室。

作為諸葛武侯五次北伐的參與者之一,蔣琬認為諸葛武侯北伐無功的主要原因是道路艱險(特別是沒有水運)導致的補給困難。蔣琬試圖開辟一條新的北伐路線,以此解決北伐大軍補給困難的問題。

于是蔣琬提出了“上庸奇謀”,即沿漢水、沔水東下進攻曹魏的上庸、魏興。蔣琬認為“上庸奇謀”有兩個優(yōu)勢:一是漢水、沔水的水運可以解決補給困難;二是上庸、魏興靠近荊州,能與東吳聯(lián)合作戰(zhàn)。

然而“上庸奇謀”卻遭到了包括費祎、姜維在內的季漢朝臣激烈反對,不死心的蔣琬還是進駐漢中準備。但就在這時,蔣琬得了重病,“上庸奇謀”就此擱置。直到季漢滅亡,“上庸奇謀”都無人再談起。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