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晉北村落廟宇會館及其戲臺調查研究
清代晉北村落廟宇會館及其戲臺調查研究——以山西懷仁縣石井村龍王廟為例
王鵬龍
(山西大同大學云岡文化研究中心,山西大同037009)
摘 要在山西省懷仁縣石井村龍王廟內,現(xiàn)存有清同治年間修建的會館和戲臺,兩通同治十年(1871年)刊立的石碑也記錄了修建會館和擴建樂樓的經過。這座金信是違今為止回野考古發(fā)現(xiàn)的唯一的一座在村落廟宇中附建的會館,對于了解清代后期山西北部村落的發(fā)展和戲劇演出有重要意義。
會館是明清時期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地緣或業(yè)緣性民間社會組織。在明清會館中,商業(yè)性會館數(shù)量最多,但通常建在通都大邑,普通村落中極少,學界對村落廟宇中的會館及其戲臺關注較少。本文以田野考察資料為依據(jù),對山西省懷仁縣石井村龍王廟建筑,特別是會館和戲臺進行大致介紹,以期引起大家對村落廟宇與會館及戲臺之間關系的關注。
一、龍王廟的建筑與歷史
懷仁縣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中心,石井村在縣城西7km處的清涼山下,龍王廟又處于該村西北的高地上,周圍是舊民居,大都已塌毀。該村現(xiàn)有常住人口500余人,其他村民均外出務工。龍王廟坐西朝東,地勢呈西高東低(圖1)?,F(xiàn)存主要建筑有正殿、鐘鼓樓、戲臺、社房、會館、碑廊與山門等。正殿前為兩層磚砌月臺,每層九級臺階。鐘樓與鼓樓在外層月臺兩邊,最下層月臺高1.3m。正殿硬山頂,明三暗五,進深兩間,三架椽帶前廊,中間外出卷棚歇山頂抱廈?,F(xiàn)在前廊檐柱間下部砌檻墻,上置窗。正殿通面闊15.5m,通進深3.17m,其中明間與次間面闊均為3.25m。正殿中間三間供奉龍王,關圣與文昌為配享神,均為彩繪畫像,兩側墻壁上則繪有龍母外出行雨和回宮圖。北稍間供奉馬王,南稍間供奉閻王,也均為彩繪畫像。每間東西兩側也均繪有神靈故事圖。
戲臺坐東朝西,面對正殿,復合頂形制,前卷棚歇山,后大屋脊硬山(圖2)。臺口凸出,三面觀,但目前臺口兩側已用磚封砌。臺上圓木柱,柱礎為下仰蓮上鼓鏡石礎,直徑為0.35m。前臺屋檐下施大額枋、平板枋,其上無斗拱,直接承接大梁。內部四架椽,脊檁下用瓜柱、角背,金檁下置梯形陀墩。五架梁梁頭前端伸出平板枋外,垂直截去,無裝飾。平板枋和大額枋兩端伸出角檐柱,斷面亦垂直截去。前臺兩端施上下角梁,兩端交于額枋上,老角梁后端挑一根垂蓮柱。前檐大額枋下施浮雕通雀替,明間刻云龍,次間刻金鳳。前臺頂部出檐深遠,翼角翹起,形成一條優(yōu)美的弧線,后人還分別在臺口兩角檐柱外45°方向安置一輔柱來承托翼角。前臺臺口兩側置八字墻。后臺山墻南北各辟一圓形天窗,下部石砌水道通墻內外。戲臺通面闊三間,其中明間寬3.55m,次間寬2.4m,柱高2.8m。分前后臺,中間為隔斷,兩側上下場門,高1.95m,寬1m,上下場門兩側下部檻墻之上置窗,目前隔斷和窗都已不存。前臺四架椽,進深4.78m;后臺兩架椽,進深3.22m。前臺側口寬2.6m,基高0.92m,臺口處置石護欄,欄高0.30m。
山門向北開,硬山頂,面闊一間,進深四架椽二間,檐下無斗拱,大小額枋兩端伸出柱頭,承托挑檐木,門上三塊走馬板除中間外都寫有毛澤東語錄。山門兩側有社房和碑廊,塌毀嚴重。此外,正殿南側禪房以及院落南側房屋均有不同程度塌毀。
龍王廟歷史悠久,但始建年代不詳,最遲不晚于清同治年間。廟中原有多通石碑,現(xiàn)僅存2通,均屬清同治十年(1871年)刊立。據(jù)其中《石井村重修廟宇碑記序》碑載
邑西蕺里,三五為鄰,偎山足而居,勢若半環(huán),稍南漸高。而東舊有龍神廟,面西設,殿宇三楹,左右列鐘碑樓,而樂樓對向于東。每朔旦焚香,以至獻戲酬蠟于春秋,少長咸會,率以為常。然絕長補短,方僅畝余,且磚瓦破壞,畫采模糊,不足以昭嚴格。歲在乙丑,父老戚屬謀欲更新。議出,稱便與不便者各半,乃省獻戲之費畢力于此,鳩材庇工,垣墉而涂茨之。迄今入廟仰瞻,院宇宏敞,圍成數(shù)畝。而樂樓之仍在東者,起脊其后,層磚接漢,碧瓦條分,蛟螭蹲于頂之兩角,作將門房.9M卷場條前客,/租房零20177@qq.comi 之雙張。又有云護金龍,蟠于榭下,仙供壽峙列空間,輝煌金碧,儼屬巨觀矣。南立會館三間,上仍起脊,下列廊,北有碑亭半廈,而山門在其西。夫以八十余戶而數(shù)千貫之費,三年告竣,非有默佑,胡若斯之速就哉?雖正殿、鐘碑樓尚未更新,然續(xù)而成之屬易事。茲將捐貲姓氏及整理芳名并列于左,以志不朽云爾。儒學正堂陳國正拜撰并書丹經理人文生郭均 陳名世 陳興世 貢生陳國瑞 薛萬有
大清同治十年歲次辛未仲春月下旬谷旦立
該碑簡略地記述了廟院格局與同治年間的修繕過程,從中可知廟院整體建筑早已形成,同治年間對戲臺進行了擴建,并且修建會館三間。碑文言簡意賅,撰寫者對戲臺外形的描述,還可以讓我們窺視到當時民眾對于戲曲的喜愛,以及他們的建筑審美觀念。
總的來看,石井村龍王廟的建筑布局、式樣與懷仁縣大多數(shù)清代以來的廟宇相似。會館的修建時間較晚,附屬于龍王廟,建筑相對簡陋。對于戲臺,建筑師匠心獨運,寬敞的空間和華麗的外觀是當?shù)噩F(xiàn)存其它祠廟戲臺所不可比擬的。
二、村落發(fā)展與會館
山西北部在明代屬于軍事重地,懷仁雖離邊較遠,卻也屬于交通要道。石井村位于縣城西北,是北通大同的重要通道之一。光緒年間修纂的縣志中記載的悟道口在該村南三里處,之前在這里設有防御。石井村也建有土堡,村堡合一,目前堡墻仍然清晰可見。另一方面,懷仁地勢相對平坦,境內有多條溪流,土地也較肥沃,是雁門關以北糧食主產區(qū)。進入清代之后,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很大變化,這里的百姓們更加注重農業(yè)生產。石井村背山臨水,風景優(yōu)美,溪水常年滋潤著農田,是理想的居住地,村民因此很早就修建了龍王廟,注重春祈秋報。龍王廟中會館的修建時間較晚,是當時在社會各界支持下修建的,雖然我們很難確定該會館的屬性,但與石井村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以及自身及周邊村落的發(fā)展密不可分。據(jù)《懷仁新縣志》載∶“石井山在縣西十五里,入口皆層巒疊嶂,曲通清涼寺,南有石井,故得名。馬邑廩貢孝義縣教諭陳國正《石井記》云∶悟道村夾溪而居,循溪西尋半里,源盡而山壁壘,"圖,"驟建北去世童渾,"聚簇百家P-繼續(xù)希異kin 名。”【M20】從村落實際人口來看,廟中所存石碑中提到的石井村、悟道村、趙家莊村、河家堡等村在縣志中有記載,其中“石井村土堡距城十五里,居民七十戶”,“悟道村距城二十里,居民九十七戶”,“趙家莊土堡距城十二里,居民百五十戶”,“何家堡土堡距城十里,居民五十戶”。0779依據(jù)縣志記載,這些村落位于縣城西北部,交流便利,與大同距離不足30里,又有里八莊河等河水灌溉,土地肥沃,人口集中。也正因為如此,石井村憑借其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小型的集鎮(zhèn),才為創(chuàng)建會館提供了可能。
在會館修建的背后,還有會員或地方人士的組織,因為“會館的表現(xiàn)形式是一座公共建筑,但實質上是一種民間性的自我管理的社會組織,主要由異鄉(xiāng)人在客地設立,也有一地同業(yè)人興辦的。它是人們?yōu)榱藢崿F(xiàn)一定的宗旨,依照一定的規(guī)則,自愿結成的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民間社會組織,類似于今天的社團。”【2】27】石井村在同治年間對龍王廟的修繕主要是會館和戲臺,故而我們將碑中捐資名單中所涉及的村落、商鋪和居民看作修建會館實際支持者。從捐貲名單來看,其中有來自外縣的“婷邑(今山西原平市)下神原村邢國蹤”“施大錢三千文”其次還有本地下濕莊村、悟道村、趙家莊村、河家堡、下寨村的善人。商鋪主要有偏嶺萬盛貨房和廣豐昌兩家,說明這里與外界民眾和商人有一定聯(lián)系。此外,捐貲名單中出現(xiàn)了一位名叫陳國祥地方官員,其職位為州同,清代屬從六品官員,與州判分掌糧務、水利、治安諸事。陳國祥捐貲銀兩位列第一,“施大錢一百四十四千七百文”。從這位官員的舉動來看,該會館和戲臺的修建應該得到他的重視和支持,或許這也是他的職責所在。但我們也要清晰地認識到,清末以來的山西北部區(qū)域,“自大同府至廣武,田疇皆是黃沙,雖有禾苗并不暢茂,而樹木亦皆稀少,村舍莫不蕭條,是以民多貧窮,富者甚寡,為山西北路瘠薄之區(qū)”。即***強然懷仁縣土地相對平坦,適合農業(yè)生產,但這里在清代也并未形成以農業(yè)為主并與家庭手工業(yè)相結合的生產模式,很多只是憑借靠近內蒙古的獨特地理優(yōu)勢,到口外開墾土地或進行一些商貿活動。懷仁縣石井村在同治年間的農業(yè)和商業(yè)經濟發(fā)展狀況不得而知,僅以碑文中“夫以八十余戶而數(shù)千貫之費,三年告竣”的記載來看,石井村龍王廟中的會館即使是有地方官員和商人支持,其力量也微不足道,根本無法與城市中工商業(yè)會館相比。
從全國現(xiàn)存會館來看,它們大都修建在商業(yè)繁盛的城市中,還未發(fā)現(xiàn)鄉(xiāng)村中設立會館。懷仁縣石井村龍王廟中現(xiàn)存的兩通碑都提到會館,雖然該會館只不過是三間普通房屋,屬于廟宇的附屬建筑物,但對于了解山西北部村落的發(fā)展具有很高的資料價值。
三、戲臺與演劇
在古代社會中,春祈秋報,歌舞娛神,相沿成俗,其活動多圍繞廟宇展開。石井村的民眾秉承著傳統(tǒng)遺意,“每朔旦焚香,以至獻戲酬蠟于春秋,少長咸會,率以為?!?。從調查情況來看,新中國成立前,每月的日常祭祀僅是社首們燒香、上供,在春祈秋報時則要獻戲酬神,格外隆重。石井村龍王廟在同治年間的修繕不僅擴大了廟宇規(guī)模,更成為村落中重要的文化景觀。在現(xiàn)存《萬古流芳》碑左下部有古體詩一首
清涼之麓西山陽,結鄰耕作號仁鄉(xiāng)。古來報蠟留荒寺,棟宇狹隘居南岡。眾心發(fā)愿新其舊,捐貲效力出酒漿;排空畫閣扶云上,貼地層磚藍水方。會館橫開劇樓側,山門聳立碑亭旁從此獻酬昭嚴格,更喜太平無聲,幼子童孫長老戚屬,竟日以徜徉。
該詩的作者為“儒學正堂陳國正”。他熱情洋溢地夸贊了同治年間的這次修繕之舉,詩中提到的“劇樓”即現(xiàn)存的古戲臺,是人們“古來報蠟”之所,因過去的戲臺狹小和破舊,才合力新修。通過此詩我們更能夠看到,清代后期懷仁縣的村莊聚落在迎神賽會時戲劇演出繁盛,既娛神又娛人。
戲臺傳統(tǒng)的功能首先在娛神,它往往正對祠廟的正殿。石井村龍王廟中的戲臺最初修建的目的之一是為了愉悅龍神,但通過碑記可知,戲臺的擴建和會館是同時進行的,而戲臺的建筑空間和美觀程度遠遠超過了會館,足見人們對祭祀神靈的重視。遺憾的是,我們無法確定會館的類型,因此對人們當時修建的緣由和信仰心理無法進一步探究。戲臺的擴建究竟是為了取悅龍神、關圣和文昌中哪一位,戲臺、會館和神靈之間關系又是如何,這都是留給我們的思考問題。
舞臺題記是藝人在戲臺上用筆寫下的文字,不同時期的題記是記錄當時戲劇活動的最直接生動和鮮活的資料。石井村龍王廟戲臺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演出題記,成為了解當時戲劇活動的窗口之一,真中的正定府孫璣在此一樂也
提筆人來福字
阜平縣龍泉關顧東臺人是光緒元年八月初九日
此處既有光緒元年(1875年)“正定府孫兄在此一樂也”的記載,又明確寫到“提筆人來福字阜平縣龍泉關顧東臺人是(氏)”。正定府即真定府,阜平縣為真定府所轄13縣之一。石井村龍王廟的舞臺題記充分表明,來自河北的戲曲藝人于光緒初年已在懷仁縣進行了演出,他(們)也必定沿路演出多場,而并非僅此一處。
懷仁縣乃至整個山西北部古戲臺上的題記,所記錄的大都是戲班在同一區(qū)域或縣區(qū)內的演出狀況,但類似石井村戲臺有外地戲班演出的題記還有幾處,如山陰縣大蟲堡龍王廟舞臺題記有“京都新盛合班”的演出記錄。根據(jù)原廣靈縣文化局職工任鳳舞先生在田野考察中抄錄的舞臺題記顯示,廣靈縣南加斗村戲臺有“同治六年二月廿日/京都三慶班在此一樂也”的字跡,西燕山村戲臺有“光緒十年二月京都劉老蘭在上一樂也”和“光緒十三年七月初□□□/保定府正西□□亭鄉(xiāng)村”的記錄,蒼耳洼村戲臺有“光緒十六年正月廿六日立/京都劉山鳳在此一樂也”的題記?!?】23】上述提到的村落正如石井村一樣,在過去不僅人口較多,而且經濟也較周邊村落發(fā)達,有邀請外地戲班演出的實力。同時,上述題記似乎屆說明,在清同光年間河北以及京城戲班在山西北部演出頻繁。
目前這座廟宇基本荒廢,雜草叢生,無人管理,最晚的一次演出是在1999年。據(jù)戲臺后臺南壁上舞臺題記載
應縣大穗稔耍孩劇團團長張玉英付(副)團長趙萬兵 外交楊玉英 胡建成 □賢福趙所紅萬□白□□□□張愛林鼓師王佃花琴師張歪仁九九元月二八
耍孩兒戲又稱耍喉兒、??葍?、咳咳腔等,主要流布于大同、應縣、懷仁、山陰一帶。解放前,懷仁縣小鹽坊村的耍孩兒班社在當?shù)丶爸苓呉草^有名。那么,石井村龍王廟中戲臺上經常演出的也是這類型的地方戲班和地方劇種。
四、結語
晉北區(qū)域在明清時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明代,區(qū)域內各州縣衛(wèi)所作為北部邊防中最為重要的地區(qū),人口急劇增長,軍屯、民屯以及商屯大規(guī)模興起,以軍事貿易為主的商業(yè)活動繁盛。但進入清代,該區(qū)域喪失了作為戰(zhàn)略要地的意義,經濟優(yōu)勢喪失,無論城市或農村更多地受到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鄉(xiāng)間村落由于人口、地理位置等因素影響,發(fā)展更是呈現(xiàn)出不平衡性。對于那些人口較多并地處城市周邊或交通要道的村落,經濟實力相對較強。受此影響,村落中廟宇修建和祭祀演劇等活動也呈現(xiàn)出一定差異。正如前述,懷仁縣石井村曾憑借著相對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以及人口優(yōu)勢,多次重修和擴建龍王廟,并在廟宇中附建會館三間?,F(xiàn)存碑刻記錄了修繕的過程,碑文撰寫者亦用鋪陳的筆法肯定戲臺的審美價值,這些是對地方文獻的有益補充,也是該區(qū)域村落民眾社會生活、秩序以及思想和信仰的見證。然而,目前石井村龍王廟同晉北絕大數(shù)村落廟宇相似,處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地方政府和村落應加強對它們的管理和保護。
〔責任編輯 馬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