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朔縣出土的五銖錢
淺談朔縣出土的五銖錢
《文物季刊》 1992年03期 朱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1983年,平朔露天煤礦建設(shè)北旺莊生活區(qū)時,曾配合基建進行過考古發(fā)掘,五年清理漢墓近1500座,出土文物萬余件,其中有不少罕見品,為研究我國北方漢代文化藝術(shù)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經(jīng)初步整理,在402座墓葬中出土古錢幣共1654枚,有貝幣、布幣、刀幣、秦漢半兩錢、王莽錢以及唐、宋、金各代錢幣。這些古錢幣中不乏有稀世珍品,如小型“宋子”三孔布為我國建國幾十年來首次發(fā)現(xiàn),填補了我國貨幣史近百年之缺①。五銖錢是此次出土數(shù)量最多的,共有1347枚,占出土古錢幣總數(shù)百分之八十以上,
五銖錢自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始鑄,至東漢末三百一十多年間為兩漢通行法定貨幣,其形皆圓形方孔,錢文 橫 書,穿 右五字,穿左銖字,均篆文,屬紀重幣,都是模鑄。錢面有周郭,無內(nèi)郭,周郭有寬有窄,背面內(nèi)外郭俱有。錢面有多種紋飾,主要有穿上橫畫、穿下半星、穿四角決紋三種,背皆無紋飾。另外還發(fā)現(xiàn)有傳形錢、無文錢以及一枚吉語錢,還有少量剪邊錢。這些錢的特確年代難以判定,按其特征大致可分為六個時期∶
一、《漢書·武帝紀》“元狩五年罷半兩錢,行五銖錢?!贝苏Z簡明地記述了五銖錢始鑄于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
《史記·平準書》中有三段對五銖錢作了較詳細的記載∶
“有司言三銖錢輕,易奸詐,乃更請諸郡國鑄五銖錢,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鉛焉?!?/p>
“那國多奸鑄錢,錢多輕,而公卿請令京師鑄鐘官赤側(cè),一當五,賦官用非赤側(cè)不得行?!?/p>
“赤側(cè)錢賤,民巧法 舊之,不便,又廢。于是惡禁郡國無鑄錢,專令上林三官鑄。錢既多,而今天下非三官錢不得行,諸那國所前鑄錢皆廢銷之,輸其銅三官。”
武帝自元狩五年至元鼎四年(公元 前113年),五年內(nèi)就三易其五銖錢,漢書中所說罷半兩錢,行五銖錢,實際上就是行用那國五銖錢。后因郡國多劣錢,旋即由京師鐘官鑄一當五赤倒錢。又因高額虛幣的赤側(cè)錢貶值,更鑄上林三官五銖錢。至此,西漢的鑄錢權(quán)方正式集于中央上林三官,五銖錢遂成為漢代通行法幣。三官錢鑄量大,行用期長,所以遺存至今的皆多于前二種錢。武帝雖然悉禁郡國無鑄錢,甚至將郡國所鑄的錢皆熔化成銅輸給上林三官,但是皇帝的御言往往也不能徹底執(zhí)行,至今仍遺留有相當數(shù)量的郡國五銖錢,如已發(fā)現(xiàn)的河北省滿城中山王劉勝及其妻竇維二墓共出土近四千枚多品類的郡國五銖錢②,江蘇省徐州市小龜山西漢墓也出土八百余 枚③。若以1967年洛陽市王城公園出土河南郡郡國五銖錢范相證④,錢文五字中間交叉二筆皆呈斜直,或微有彎曲,鐵字金字頭有三角形和尖形三角狀的特征,不僅滿城和徐州的極相似,朔縣出土的也十分雷同。面文五銖二字較寬,五字中間二交筆斜直或間有微曲形,有的幾乎成為兩直線,殊字金旁上端三角形較小,有的作尖而修長如圖一2、4,有作尖而短如圖一∶3,有作尖而較寬且有向右傾斜之勢如圖一1。金字四點有稍圓或稍長,朱旁上筆均為方折,下為圓折。錢徑2.5厘米者如圖一2、3、4(標本號GM116、4M70、4M33),2.6厘米的如圖一1(標本號6M29)。重3.2克的如圖一3(標本號4M70),3.5克的如圖一∶1、2(標本號∶6M29、GM116),3.6克的如圖一4(標本號4M33)。圖一之4,錢面穿四角決紋,此種紋飾錢,在滿城漢墓中亦有之,四角決紋之銅當肇始于武帝之時。此型錢當屬于武帝早期郡國所鑄的所謂郡國五銖。
二、朔縣出土的第二類型五銖錢與前者有較明顯區(qū)別,如五字中間交叉二筆微有弧曲,與上下二橫畫相接之處略內(nèi)攏,五字上下二橫畫也往往較長,路向外伸展。銖字金旁上端三角較小,較尖,金字四點稍長,朱字上筆亦為方折(圖一;5、6、7)。錢徑2.5厘米的如圖一5、7,2.6厘米的如圖一6。重3.5克的有圖一7,3.6克的有圖一5,4.2克的有圖一6(標本號均采自4M70)。第二類錢則是武帝第三次更鑄的上林三官五銖錢。
三、武帝之后的昭帝是否續(xù)鑄五銖錢,史志未有明文記載,但是羅振玉、陳直先生在《古器物范圖錄》、《關(guān)中秦漢陶錄第四卷陶錢范紀年著錄表》中卻收有昭帝元鳳四年和六年的鑄錢范,可能昭帝時鼓鑄無重大變更,因而史志則略其小而未載。以錢對范,昭帝五銖錢文字形較小而短,較窄而狹,介于武帝與宣帝之間。如五字中間二筆緩曲,甚至彎曲度較大,上下二橫畫較長,與中間交筆相接處多向外伸出。錸字金字頭三角多尖而窄(圖一8、9、10)。在此型錢中發(fā)現(xiàn)有少量剪邊錢。錢徑除圖一10為剪邊錢2.3厘米外,均為2.5厘米,如圖一8、9 (標本號4M70)。重3.9克的如圖一8,4克的如圖一9,此錢因背面有銹斑銹點,故稍重。圖一10除周郭被剪鑿?fù)?,?nèi)郭也因銹蝕部分脫落,故只重1.5克(標本號4M59)。
四、一種制作精好,錢文嚴謹端莊清晰,錢體較大的五鐵錢,是朔縣出土五銖錢中較好的品類。錢文筆畫多較纖細,周郭闊緣者多,個別錢的外郭呈內(nèi)傾斜式(圖一13)。面文有狹長式(圖一11、12)與寬肥式(圖一13、14)兩種。五字中間二交筆彎曲,與上下二橫筆相接處向內(nèi)微收,成垂直狀,銖字金旁多低于朱字,金字頭三角多尖而狹,朱字上筆方折而較短。這種屈曲式五字形五銖錢,在存世漢宣帝的本始、地節(jié)、元康、神爵、五鳳、甘露六紀年錢范中屢見之。以錢對范或以范證錢,二者兼用,較為準確。此型錢應(yīng)為漢宣帝之五銖無疑。錢徑多為2.6厘米,如圖一12、13、14(標本號8M19、6M384),2.5厘米的如圖一∶11(標本號GM51)。重3.1克的 如圖一∶12(標本號∶8M119),3.2克的如圖一∶14(標本號∶6M384),3.7克的如圖一11(標本號GM51),3.9克的如圖一13(標本號6M384)。
五、在有關(guān)史志中未見有宣帝之后的元、成、哀、平四帝鑄錢的記載,僅在《漢書·王嘉傳》中載有孝元帝時都內(nèi)、水衡、少府共蓄積八十三萬萬錢,也未言及鑄錢之事。而一些譜錄中卻收集有元帝永光五年、建昭五年以及成帝永始三年和劉玄更始二年的紀年五銖錢范(如羅振玉∶《古器物范圖錄》、《小校經(jīng)閻金文卷》,陳直∶《關(guān)中秦漢陶錄》,鄭家相《五銖錢之研究》),朔縣出土的五株錢與這些紀年錢范錢文相似的如圖二∶1、2兩品,五字中間二交筆呈屈曲而垂直,鐵字金字頭三角尖而狹,圖二3之金字頭為等腰形三角,朱字頭上筆已趨向圓折。這種字形的錢與武、昭時期不同,與宣帝時亦異,當屬宜帝以后之元、成帝乃至西漢末之物。錢徑2.6厘米的如圖二∶3 (標本號4M110),2.7厘米的如圖二1、2(標本號4M67、1M26)。重3.1 克的如圖二∶2(標本號∶1M26),3.5克的如圖二∶3(標本號∶4M116),4.7克的如圖二∶1(標本號∶4M67),此錢背面內(nèi)郭有走銅與銹點,故稍重。
六、《后漢書·光武帝紀》中說“建武十六年。仞,王莽亂后,貨幣雜而市、帛、金、粟,是歲,始行五銖錢?!薄稌x書·食貨志》亦載“光武中興除葬貨泉,宜如舊鑄五銖錢,帝從之,于是復(fù)鑄五銖錢,天下以為便?!惫馕涞蹌⑿憬Y(jié)束了王莽亂政,同時也終止了王莽的貨泉,依舊復(fù)行久享聲譽的五銖錢。以今存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三月丙申的銅錢范錢文與朔縣出土此類型之五銖對證是相符的。鑄工較精,銅質(zhì)亦好,錢體大,多闊緣,文字寬闊,筆畫粗壯豪放,錢面錢幕多無紋飾(圖二∶4、5)。面文五字中間二交筆甚彎曲,鐵字金字頭呈等腰形三角,也較大,金字四點長而方,朱字上筆為圓折。一般地講,大凡朱字上筆圓折者均屬東漢五銖,但是,早在十六年前西漢末劉玄更始二年(公元24年)的五銖錢范中已有之,所謂圓折朱字應(yīng)始于西漢末。朔縣出土的這類五銖錢實屬東漢初的復(fù)行錢,即慣稱的建武五銖。朔縣出土的五銖錢中未見有東漢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春二月所鑄的四出紋五銖(《后漢書·靈帝紀》“……又鑄四出文錢”。),所以朔縣出土的五銖錢下限不會晚于桓、靈帝之際。錢徑均為2.6厘米,重皆3.8克(標本號皆采自9M115)。
此外,朔縣出土的五銖錢中還發(fā)現(xiàn)有傳形五銖錢二枚,無字錢一枚,吉語錢一枚(圖二6、7、8、9)。圖二6,錢文反書,鐵字金在右,朱在左(標本號6M384);圖二∶7背鑄反書五銖二字;五字在左,鐵字在右(標本號3M7)圖二∶8為無文錢(標本號∶3M7)。錢徑均為2.5厘米。重3.4克的如圖二之6,3.7克的如圖二之8。無文錢重3.8克。6M78號墓中出土的一枚吉語錢(圖二9),錢形亦為方孔圓形,但略小于一般的五銖錢,上端鑄一圓環(huán),與錢體連結(jié),大概是便于佩戴。錢兩面鑄文,一曰“日入千金”,一曰“長毋相忘”,皆四字,字間有柱紋 四。丁福?!豆佩X大辭典》上編補遺第378圖亦相似。錢徑2.3厘米,環(huán)徑1.9厘米,環(huán)寬0.3 厘米。重5.9克。此墓出土五銖錢74枚,按其錢文書法特征均屬武、昭、宣帝時期之幣,因此這枚吉語錢的時代不會晚于宣帝時,是我國目前經(jīng)科學(xué)發(fā)掘所得最早的一種厭勝錢,距今已有兩千余年。
五銖錢自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創(chuàng)鑄,至東漢末的近四個世紀中,為法定流通貨幣,鑄造量大,行用期長,其信用始終不變,對當時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起到相當穩(wěn)定的作用。正如陳直先生在《兩漢經(jīng)濟史料論叢》一書中所說“就是割據(jù)西蜀的公孫述,也是以鼓鑄五銖錢相號召,東漢末期的董卓,急欲代替漢代的政權(quán),對于改鑄五銖,只敢形模縮小,不敢放棄名稱。至后代鑄造的貨幣,僅加稱某某五銖,仍然要利用這塊老招牌,這種制度,到唐初才完全消失?!笨梢娢邈彾衷诿癖娭杏兄L期的卓著信用。
本文簡略介紹了朔縣出土 五銖錢 的 概況,由于才疏學(xué)淺,尚請專家學(xué)者斧正。
① 朱華∶《山西朔縣出土‘宋子’三孔布》,《中國錢幣》,1984年4期。
②《滿城漢墓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出版。③ 《銅山小龜山西漢崖洞墓》,《文物》1973年4期。
①《洛陽發(fā)現(xiàn)河南郡郡國五錸錢范》,《中國錢市》1987年4月
溫馨說明:本平臺目的在于集中傳遞全國各縣考古成果,不作為任何商業(yè)目的,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chuàng)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無法查獲作者所致,敬請原作者諒解!如有涉及版權(quán)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圖文編輯校對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錯誤,敬請讀者批評指正,我們將及時糾正修改。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