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師手札】構(gòu)筑內(nèi)心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我們立身的基石,對于我們的成長特別是心靈的成長尤其重要。我們有時感覺安全感的建立需要各種物質(zhì)條件。我們努力地讀書和工作,就是為了獲得好的生活條件,來讓我們有更加安全的物質(zhì)條件。
我們成家、要孩子,是為了能夠有更有安全感的情感生活。我們一直都在努力的路上,但是我們有時卻悲催地發(fā)現(xiàn),我們自己這輛車仿佛進入了一個高速行駛的軌道上,停不下來,我們不斷地在追求更高的職位、更多的收入、更大的房子、更加優(yōu)秀的孩子……
不斷不斷地追求,就好像用自己生命來編織名為安全感的外套一樣,但是好像只有到最后,健康、事業(yè)、情感和孩子出現(xiàn)了問題,才驀然發(fā)現(xiàn)我們一直孜孜以求的,追求過了度反而可能會進一步加深了我們的不安全感。
而如何合理的構(gòu)建我們自身的安全感,是一個功課,甚至是一生都在修習的功課:
面對與覺察
不知道你對于自身的安全感狀態(tài)感知如何?每個人對安全感有不同的意識和覺察,有些人能夠清晰地知道自己缺乏安全感,而有些人被事務捆綁但卻意識不到這些是由于安全感缺失造成的。
有一個30歲左右的單身女性來到咨詢室,她告訴我說自己很小的時候,父母整天吵架,她的記憶里自己總是坐在一個小小的板凳上躲在窗簾后面,一點大聲也不敢出。
所以長大以后的她總是害怕身邊有人突然高聲說話,遇到大的壓力就無法克服,她很清晰地覺察到是自己的安全感缺失所以來尋求幫助。
但是我們很多人,有時并不完全明白自己的問題所在。就像筆者從很小就開始失眠,一直難愈。直到讀了心理專業(yè)的課程來覺察自己,才明白原來是自己的安全感出現(xiàn)了問題。

我在12歲時父親罹患癌癥,母親陪伴父親在外治療了一年,我和大我兩歲的哥哥獨自生活。這些導致了我對死亡的恐懼,內(nèi)心中沒有充分的安全感。
人們的安全感缺失以后,會表現(xiàn)出來各種不同的狀態(tài)。安全感就像一個會易容的千面女郎,會在不同的時刻、不同的環(huán)境下以不同的姿態(tài)出現(xiàn)。比如一個在拼命抱怨丈夫的妻子、一個對孩子嚴苛管控的母親、一個不知疲倦機器人一般的職業(yè)經(jīng)理、一直藥物難愈的睡眠障礙患者…….
但是剝開迷亂的表象,向里探尋,我們就能尋找到最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他們內(nèi)里缺失了安全感。
有一個三十多歲的母親,因為夫妻關(guān)系來到咨詢室,在一層層剝開這些現(xiàn)象的外衣、通過不斷的訴說梳理后,她慢慢的觸摸到了自己最深處的傷痛,她感覺自己內(nèi)心深處還是一個小女孩的樣子。
那個內(nèi)心里的小女孩,蹲在一個房間的角落里,房間里是漆黑一片,她就一動不動的蹲在那里,頭深深的低垂著,手臂緊緊的抱著雙腿,頭也緊緊的貼在腿上,不敢抬起頭,也不敢站起身。
筆者聽到她的訴說的那一瞬間,心一下子就被揪住似地為她心疼,為那個小女孩而心疼。想想那個仿佛躲在子宮里蜷縮的姿態(tài),幼年的她應該是多么的無助和惶恐。
在她能夠說出這些感受的時候,她才明白了這些內(nèi)在的東西才是問題的根本,她也才明白了,原來她一直在控訴丈夫,但其實問題不只是出在丈夫的身上,而更多的是因為她自己安全感的缺失而太需要關(guān)愛,太需要被看見。

所以,我們自己身上是否也有類似的情況?我們每天在抱怨的事情究竟是事情本身,還是事情背后的需要?有多少是因為我們自身的安全感缺乏而衍生出的問題?問題的解決,總是在面對和覺察以后才能進行。
因為過去太過傷痛,有的人選擇了遺忘,有的人選擇無視或掩蓋。但是無論多久,只要不進行處理,這些傷痛就不可能真正過去。就像傷口不經(jīng)過清理,小傷口會慢慢發(fā)炎惡化,而長久的炎癥可能會衍化為癌癥一樣。
所以如果我們有以前沒有處理的傷痛,我還是鼓勵你勇敢地去面對、去解決。把那些傷口真正地清理一下,包扎好,然后才能真正無畏地面對未來的生活。當然,這些處理,建議你一定要在專業(yè)人士的幫助下進行,這樣才是安全有效的。
如果現(xiàn)在你也有形形色色的困擾,那么不妨先暫停一下對事情的焦慮和抱怨,仔細感受一下自己,聽聽自己內(nèi)心深處在說些什么,深深去觸摸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需要,覺察自己的安全感是否有損傷?
悅納與釋然
如果有,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做?去抱怨我們的原生家庭不夠完美?去控訴抑或者去深深地報復對我們造成傷害的所有一切人?
可是那樣除了能夠發(fā)泄怒火以外,我不知道是否能夠讓你的內(nèi)心有被安撫和鼓勵?這些有時不僅幫不到到我們,還可能會讓我們產(chǎn)生更多的憤怒,好像找到了讓我們不好的原因,我們便有理由更多地指責和控訴。這甚至還會引發(fā)新的矛盾,制造新的創(chuàng)傷。
我在以前也有很多的困惑,看到很多原生家庭造成傷害的案例,很擔心自己不能夠做好媽媽的角色,不能夠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謹小慎微,誠惶誠恐。
后來我的督導告訴我,“哪里有沒有傷害的原生家庭啊,如果沒有傷害,那是多么大的傷害啊”,是的,現(xiàn)實生活就是如此復雜多變,我們無法預知所有,更無法掌控所有。
讀書時,看各種理論研究,都是假設什么已知條件,得出什么樣的結(jié)論??墒?,哪里有那么好的按照預設走下去的劇本?生活不是舞臺劇,沒有劇本可以照著讀,照著做。我們都不是生活在虛假世界的楚門。

但是,我們看一下歷年奧斯卡金獎的得主,大部分都是飾演的小人物的一些角色,就像《阿甘正傳》這些,這些主角都不是完美的,各自都有各自的問題與傷痛,但是不完美的人努力的過完自己不完美的一生,不得不說,這樣的人生反而是鮮活而精彩的。我們獨一無二的人生,其實只要努力的去生活,每個人都是應該贏得自己的奧斯卡金獎。
所以,我們要學著接納自己,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環(huán)境的不完美,接納孩子和伴侶的不完美,接納和我們相處的每個人的不完美。
當然,接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一直生活在一個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使命的文化氛圍中,很難面對和接受自己的不足、不堪、不能。上述所說的可能能夠讓我們接受我們的不完美,但還是無法接納。
這中間的差別,你理解嗎?接受,是很被動,無奈的承受。而接納,是能夠看到積極的一面,主動去迎接。
我經(jīng)常問我的來訪“你喜歡痛嗎?”大部分人都不喜歡,我接著又問“那么你覺得痛有價值嗎?”這時很多人從抗拒傷痛然后才開始思考,才明白原來痛能夠給我們提醒,讓我們及時止損,是我們身體的一個必備的保護機制。

如果一個人沒有了痛感神經(jīng),那身體受傷流血就毫無知覺,有可能血流不盡而死,想想就知道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這時,很多人才明白了痛原來是這么有意義的事情,開始接納了痛。明白了這些,我們才能夠看到傷害背后的價值而去接納,而不是只盯在傷痛本身上。就像跌倒了學會走路,失敗了學會成功一樣,接納過往的所有,才能夠更好的走未來的路。
而從接納,我們還可以走向悅納。悅納是以一種喜悅的心態(tài)來擁抱所有的已知傷害和未知的不確定。
這是另一種心態(tài)的轉(zhuǎn)變,能夠達到此種心態(tài)就仿佛是金庸筆下張無忌最后的境界,心中沒有一招一式,卻所有的都由本心出發(fā),隨時而變,隨勢而異,水一般的狀態(tài),無形無色,卻一切無畏,能夠以開放喜悅的態(tài)度欣賞一切,包容一切,也能夠攻克一切,這便是安全感的極高境界。
做到接納和悅納后,我們才能夠釋然,和過往的一切人與一切事情和解。以往的傷痛,在我們的心里有時就像大山一樣壓在我們的心頭,而釋然就好像可以融化一切苦難與怨氣的溫暖溶液一樣,把壓在我們心頭的大山溶解掉了。融掉以后,這些反而變成了營養(yǎng)液來滋養(yǎng)我們。
掙脫與成長
對安全感覺察并接納和釋然以后,我們可以處理我們內(nèi)心的種種障礙或桎梏。比如對身份的執(zhí)念、對權(quán)力的執(zhí)念、對孩子的執(zhí)念等等。
一個滿臉溝壑,渾身寫滿疲憊的中年人,他背負著事業(yè)、父母、家庭、子女重重的責任,感覺不得喘息。他是一個別人眼中孝順的兒子、有責任感的丈夫、事業(yè)有成的老板、疼愛孩子的父親……在別人的眼中,他是如此的完美,他以獲得別人的稱贊為動力和滿足,努力的扮演好每一個角色。
然而,人生已過不惑,他卻越來越迷惑。有時在茫然中驚醒,不知自己是誰。他活在一層層的身份中,卻唯獨失去了自己。
很慶幸的是,他清醒了過來,有了覺察和思考。通過不斷地梳理和不斷地向內(nèi)心發(fā)問,在想象中,他就把這些責任想象成了一層一層的枷鎖,這些是最初給他的他以為的安全感,周圍世界的贊許和認可讓他給自己不斷的捆綁、束縛。最后在意念中他把這些捆綁一層一層的剝落,感覺極為輕松。
過去所有的拼搏當然也都有其價值,讓我們可以生存。然而,現(xiàn)在,我們獲得基本的生存以后,就讓我們輕裝上陣,慢慢修習如何讓自己有更多的成長。
成長是一生的事情。人生的路很長,如果我們只是簡單去做事,那么所有的可能只是經(jīng)歷。但如果,從所有的事情中有所得,那就是修行。
其實,人生就是不斷修行的過程。從事情經(jīng)歷中獲取經(jīng)驗智慧、從書中汲取營養(yǎng)、從哲人處獲取啟迪等等,這些都是修行,甚至從大自然的一花一葉中有所心得也是修行。

我們可以從書中、從和別人的學習中找到很多的方法,比如適時暫停來關(guān)愛自己、用意念的方法建立自己的保護罩等,我們也可以試著用一用這些方法,有可能會有所幫助,如果都沒有合適的,我們也可以探索適合我們自己的方法。只要有了覺察,有了接納,相信我們一定可以找到我們自己的方法。
但是成長也從來都不是很輕易的,沒有一蹴而就的事情。世事就如海浪一般,平靜和安詳總是很短暫的,多變、挑戰(zhàn)才是生活的常態(tài)。
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以我們重塑的安全感作為自己的根基,以更好的姿態(tài)來面對未知。即便未來有更多的艱辛與不堪,我們也能更好地應對。就像書中所言“我們雖然無法避免苦難,卻可以避免苦難惡化后的痛苦”。
而成長也是一個長續(xù)動態(tài)的過程,為成為更好的自己,我們可以每日進行一些覺察和反思,這些是對自我的接受和治愈的過程;打開心扉,讓自己充分感知大自然和世界的美好,從積極的角度去領(lǐng)會每一件事物和每件事情的積極意義;保持鍛煉我們的身體、頭腦和心靈,讓我們有健康的體魄,有對自己積極關(guān)注和智慧的大腦,以及舒展和開放的心靈。
監(jiān)督自己做事情從內(nèi)心出發(fā),做正確和有益于社會或更多人的事情,如此可以讓我們心里平安,而不至于成為生活的奴隸。
正如《高敏感者的安全感》這本書最后所言:“如一粒種子中包含這一棵大樹一樣,你的內(nèi)心本來就有真正的安全感,讓這種安全感成長起來,這樣你才能獲得深入的滿足感和真正的圓滿感?!?/p>
是的,讓我們內(nèi)心中的這棵大樹都成長起來,讓我們能夠通過內(nèi)心修習,讓自己真實而柔軟,內(nèi)心自由卻又堅韌,無需控制而能踏實,自在徜徉而內(nèi)心富足。
愿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擁有更多的安全感與精彩的人生。

作者 | 寧靜
北京師范大學CARE項目2019級
各個領(lǐng)域深入探索的思考者
三個孩子的媽媽
編輯 | 橘黃夜貓
監(jiān)制 |?Leo
審核 |?Care解憂學術(shù)團隊
圖片 |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