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戰(zhàn)爭機器(十七)——德國全威力步槍最后的榮光!G41/G43半自動步槍
被蘇聯(lián)人的SVT-38/40打痛以后,德國佬雖然拿過來用而且說真香了,但還是不得不研究自己的半自動步槍,畢竟堂堂德軍怎么能一天到晚抱著老毛子的半自動吸呢?


講起來德國一戰(zhàn)就有了肘節(jié)式的M1910/13(然后害死了毛瑟兄弟),但是畢竟不可靠。而且一戰(zhàn)后德軍軍械研發(fā)人員中盛行一種思想,就是在槍管上打孔會影響射擊精度。在這一注定令自動武器成為廢品的指導思想下二戰(zhàn)前夕半自動步槍的研發(fā)工作開始,德軍高層明確提出了幾項要求:一、新槍在外形和尺寸上要接近98K步槍,并且實現(xiàn)彈藥互通;二、機匣上不允許有可活動的組件;三、為了防止自動裝填機構出現(xiàn)問題,還要加裝一個栓動拉機柄;四、不允許搞活塞導氣式或者槍管短后座。在如此苛刻且會令步槍變成燒火棍(還比它沉)的條件下毛瑟和瓦爾特兩家公司仍然參與競標,分別提供了G41(M)和G41(W)兩款樣槍。兩支G41不約而同地采用了槍口集氣、以10發(fā)固定彈倉和5發(fā)橋夾作為供彈具。兩者乍一看幾乎一模一樣,只是毛瑟比較聽話真的搞了一個跟Gew98差不多的大栓,然而這東西就跟AR的輔助推拉機柄一樣平時幾乎用不到,反而增加了成本、復雜程度和重量,所以瓦爾特并沒有弄這玩意,把拉機柄做成了MP40的樣式。
之前寫加蘭德的時候也提了一嘴槍口集氣。首先這玩意兒的基本原理是在槍口處安裝集氣裝置以收集開火時從槍口逸出的火藥燃氣,再用它推動活塞環(huán)帶動槍機向后運動。從理論上說如果集氣率較高有可能做到“三消”,做不到也能收集絕大多數(shù)廢氣,可謂相當環(huán)保。但在槍口上安裝體積和質量都如此龐大的集氣裝置無疑會使整槍重心前移進而導致精度下降,而且其受環(huán)境和槍彈影響較大,可靠性不佳,刺刀連接也不甚穩(wěn)固。所以1936年AVS-36開啟了活塞行程的大門之后,很少有半自動還在用槍口集氣了(個別死腦筋除外)。



最終經(jīng)過軍械局2016美國大選式的評價和選擇,他們在兩把G41里挑了瓦爾特的。后來隨著瓦爾特的自動卡賓槍計劃被黑內(nèi)爾擊敗,其工作重心便轉移到已有的各型槍械的生產(chǎn)與改進工作之上。G41(W)雖然勝出并且投入了生產(chǎn)和實戰(zhàn),但前線的評價并不甚好。1943年瓦爾特推出了G41(W)的改進型Kar43。Kar43和G41幾乎沒有任何相同之處,它徹底拋棄了槍口集氣,改成了長活塞行程,供彈具也改成了10發(fā)可拆卸式彈匣,還順帶扔掉了刺刀座(你不會想知道阿登森林里那群拿著G43面對一群端著刺刀沖過來的美軍的VG在想些什么)。新槍迅速通過了軍械局的測試,投產(chǎn)并且逐步撤換G41。
但是G43的命運略顯悲慘。不像它的其他同伴,G43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由集中營囚犯生產(chǎn)的(是兵工廠工人上前線去了嗎?),那這幫人肯定是能糊就糊了,質量都沒保證就別提精度了。其余由德國工人生產(chǎn)的G43相當不錯,在射擊技術好的士兵當中人氣很旺(德狙:拿著98K和SVT40 PU對射是毫無希望的)。加裝ZF41和ZF4的G43成為精確射手步槍,為狙擊手和獵兵所用。
(盟軍對G43的評價相當之高,“相比于粗制濫造的M1(春田:你再罵?),G43簡直就是工藝品”,因而獲得了“元首的花環(huán)”的美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