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
? ? ? ? 《韓非子·難一》
【原文】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p>
或曰:“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應(yīng)也。
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今譯】
盾,擋箭牌,古代作戰(zhàn)時用以防身、保護身體抵擋刀箭的防御盾牌。
矛,古代刺殺的兵器,是一種進攻武器,長桿鐵尖用于刺殺敵人。
有個楚國人既賣矛又賣盾,賣盾和矛。
他夸他的盾,稱贊說:“我的盾非常堅硬,沒有什么東西能刺穿它,無論任何武器都刺穿不破它?!?/p>
接著又夸他的矛,稱贊說:“我的矛非常銳利,沒有什么東西刺穿不透的,無論什么東西都能被它破壞?!?/p>
旁人質(zhì)問他,說:“用您的矛去刺您的盾,結(jié)果會怎樣呢?”
那個人無法回答,便答不上話來了。
本來嘛,刺不穿的堅不可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穿的無堅不穿的矛,是不能并存,同時存在的。
【賞析】
“自相矛盾”世界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無堅不穿的矛,這個楚國人片面地夸大了矛與盾的作用,任意夸大其詞,夸贊過了頭,喧賓奪主,結(jié)果無法自圓其說,終被人揭穿,招來嘲笑,落得一個尷尬灰溜溜的下場。
“矛盾”把本來包含著對立統(tǒng)一關(guān)系的兩個事物都加以絕對化,這是一種典型的形而上學(xué)。
“矛盾”這個詞,就是來源于這個故事,本則寓言作者的原意是揭露儒家美化堯舜的矛盾。當(dāng)然,我們現(xiàn)在的“矛盾”一詞,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這個故事的含義了。
現(xiàn)用“自相矛盾”比喻一個人說話行動前后抵觸、不一致,be not consistent with oneself,不能自圓其說。
“矛盾”、“自相矛盾”也比喻同伙之間的相互爭吵或沖突。
作者在《韓非子·難勢》篇中也講了同一個故事,但寓意不同。
自相矛盾
? ? ? ? 《韓非子·勢難》
【原文】
人有鬻矛與盾者,譽其盾之堅曰:“物莫能陷也?!?/p>
俄而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
人應(yīng)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應(yīng)也。
【今譯】
有個賣矛和盾的人,稱贊他的盾牌堅固,夸??谡f:“沒有什么東西能刺破它?!?/p>
停了一會兒,又稱贊他的矛,夸??谡f:“我的矛十分銳利,沒有什么東西不能刺破,任何東西都可以刺穿。”
有人應(yīng)聲問他,說:“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結(jié)果怎么樣呢?”
那人不能回答,無言以對了。
【賞析】
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韓非認為,“勢”(有利的地位與權(quán)勢)是君主應(yīng)該重視的東西,而“賢”(能力、人才)則是次要的。
作者主張依法處勢,反對把“賢”提到與“勢”同等重要的地位。
成語“自相矛盾”因為私心而說謊,結(jié)果自己說的話前后相抵觸,be self-contradictory,比喻言論或行動前后互相抵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