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第二次機會

2023033
一幅畫
在紅衣主教德爾·蒙特( Francesco del Monte )的引薦下,卡拉瓦喬( Michelangelo da Caravaggio )終于接到了一份像樣的委托。
1600 年,他為委托方康塔列里禮拜堂( Contarelli Chapel )畫出第一幅畫(此次委托共包含兩幅畫)。這幅名為《圣馬太的召喚》的畫作,有著前所未有的敘事方式與畫面效果,一經(jīng)問世,它便震動了整個羅馬城,并為卡拉瓦喬贏得了巨大聲譽。

圣馬太的召喚?卡拉瓦喬 1600 年
畫題中的馬太,是耶穌十二門徒之一,后人稱之為圣馬太( St. Matthew )?!妒ソ?jīng)》對馬太被召喚的過程,記載得十分簡潔,甚至是簡單:耶穌向前走,看見一個名叫馬太的人坐在稅卡上,于是對他說“跟隨我”,馬太起身,跟隨了耶穌。
這是典型的宗教故事,不過,依故事而作的《圣馬太的召喚》,卻并非是典型的宗教繪畫。
卡拉瓦喬刻意把耶穌召喚馬太的場景,設(shè)置在一個類似于酒館的昏暗場所中,以弱化宗教的肅穆感,所以,若忽略畫題,僅是觀看畫作本身,并將畫作視為文藝復(fù)興時期的市井作品,也未嘗不可。

昏暗的場所
《圣馬太的召喚》的核心問題,在于被召喚者存在著含糊性,換句話說,誰才是真正的馬太,尚有爭議。
常見的說法是,正對觀者的長胡須男子是為馬太。當(dāng)接收到耶穌“跟隨我”的召喚時,他轉(zhuǎn)頭看向光源處,抬起左手,指向自己,疑惑地問道:是我嗎?

誰是馬太
細讀《圣馬太的召喚》,會發(fā)現(xiàn)卡拉瓦喬在手指指向的細節(jié)處理上,留下了一個懸念。長胡須男子似是指向了自己,又像是指向了畫面最左側(cè)低頭的年輕人,他好像在問:是我,還是這位年輕人?
在光源最終到達的地方,年輕人只顧低頭擺弄錢幣,其眼睛隱在暗處,未對召喚作出反應(yīng),這一切都隱喻著罪惡的根深蒂固。如果年輕人是馬太,似乎也是合理的,因為作為猶太人的馬太,在替羅馬帝國征收同族人的稅款,在當(dāng)時看來,這是不可饒恕的惡行。

誰是馬太
至于馬太是誰,還有第三種可能。長胡須與年輕人都是馬太,是不同時期的馬太,他們共同觸摸著桌上的錢幣,二人的胳膊甚至有些分不清彼此——低頭的年輕人象征早年的馬太,而長胡須的男子則是馬太被召喚的當(dāng)下。
卡拉瓦喬提供了三種可能,實際更是巧妙的畫出了二維畫面中的時間性,因為不論誰是馬太,此幅畫作呈現(xiàn)的都不是一個定格的瞬間,而是前后都可延長的故事,至于如何理解這個故事,因人而異,這也正是藝術(shù)家的高明之處。
沿著光線尋找光源,至畫面右側(cè),方才看到耶穌及他的門徒圣彼得( St. Peter )。

耶穌
兩人幾乎消失在黑暗之中,唯有耶穌的面部、頭頂上隱隱的光圈,及其作出召喚姿勢的手臂,處于亮處。他的手部動作,來自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 Buonarroti )巨型壁畫《創(chuàng)世紀》中亞當(dāng)?shù)淖藨B(tài),此次借用可以看出,高傲的卡拉瓦喬,不是只有趾高氣昂,他也有自己崇敬的藝術(shù)家。

手勢
《創(chuàng)世紀》中的亞當(dāng),手臂支撐在腿部,手腕自然放松了下來??ɡ邌坍嫵龅囊d,帶著使命,卻也做出了軟弱無力的姿勢,這樣的處理貌似有所不妥,實際上,他用一束來自畫外的光,表達出了召喚的力度。這束光,與酒館內(nèi)的環(huán)境形成鮮明對比,它像是由耶穌發(fā)出,帶著不容辯駁的堅定意志,直達馬太之處。
堅硬的光線與柔和的手勢,碰撞出最為強烈的戲劇效果,使《圣馬太的召喚》更具魅力。

耶穌
對卡拉瓦喬的嘗試,作為歐洲最早美術(shù)學(xué)院——博洛尼亞美術(shù)學(xué)院——創(chuàng)始人的卡拉奇( Ludovico Carracci )頗有微詞,他不認為宗教繪畫應(yīng)該如此創(chuàng)作,于是畫出了自己的《圣馬太的召喚》。
只是,卡拉奇的《圣馬太的召喚》,像是沒有被人文思想照耀到的暗處,仍舊頑固的停留在過去,未曾向前。

圣馬太的召喚?卡拉奇?1607 年
卡拉瓦喬的《圣馬太的召喚》,與過往宗教畫作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它不是僅表現(xiàn)故事本身,也不是帶有約束性的傳達宗教指令,而是將宗教放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用令人驚訝的呈現(xiàn)方式,為觀者創(chuàng)造出了自由的思考空間。
從這個角度看,達·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 Raffaello )等文藝復(fù)興的前輩們,或是都不如卡拉瓦喬的人文思想徹底。而從藝術(shù)史的角度看,卡拉瓦喬的貢獻亦是不容忽視,倫勃朗( Rembrandt )將其增強明暗對照的畫法推向了頂峰,庫爾貝( Courbet )則接受了他的現(xiàn)實主義畫法,影響直到今天。

夜巡?倫勃朗 1642 年
400 多年過去,為卡拉瓦喬贏得聲譽的《圣馬太的召喚》,依然掛在羅馬康塔列里禮拜堂里,仿佛時間并未走出太多。
而卡拉瓦喬卻在完成巨作十年后,匆匆離世——1606 年,因謀殺罪,卡拉瓦喬被迫開始逃亡生活,遺憾的是,僅過 4 年,這位狂暴的米蘭人,便死在了馬耳他。
他的繪畫,與其暴烈性格有相近之處,從不循規(guī)蹈矩。宗教繪畫曾有嚴格的繪畫準(zhǔn)則,即清晰易懂和富有秩序感的敘事等,只可惜,卡拉瓦喬一條都沒有遵守,猶如他沒有遵守現(xiàn)世規(guī)則一樣,他在畫中展現(xiàn)出了自己的野心,并延伸到了生活中,而生活,卻沒有給他第二次機會。
作者:莫一奧,文字工作者,長期從事中西藝術(shù)史和人文歷史等泛文化內(nèi)容寫作,目前所有文章均發(fā)布在微信公眾號“LCA”和“莫一奧的”。
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任何形式的轉(zhuǎn)載。
部分參考:《卡拉瓦喬》,微店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