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照耀中國》毛澤東篇(三):覺醒的青年
? ? ? ? ?由于居住的會館不太平,家里又以不給供養(yǎng)威脅著他趕緊入學,主席又開始找學校了。同時,他也在考慮以后的前途,并且差不多已經得出結論,他最適合教書。這并非又是青年的一時興起或是誤判,而是認真思考得出的結論。畢業(yè)后他曾在一所小學擔任了兩年多的教員。建國后有人提出了四個偉大來歌頌主席,即“偉大的導師、偉大的領袖、偉大的統帥、偉大的舵手”,他用英語念出四個偉大,說了一個詞“討嫌!”,“總有一天要統統去掉,只剩下一個Teacher,就是教員。因為我歷來是當教員的,現在還是當教員。其他的一概辭去?!蔽覀兌贾乐飨詈鬀]有當成他的教員,而是參加了革命,可以說他的教員夢沒有實現,但也可以說實現了,因為他教育了千千萬萬的中國人民要站起來,要獨立自主,要用馬克思主義反抗一切壓迫。今天網絡上的年輕人,出于對主席的尊敬與親切,也越來越多的學習他的思想,以“教員”代替“主席”、“偉人”等稱號,這就是對他”教員“身份的認可。
? ? ? ? ?最終主席把目光鎖定在湖南師范學校的一則廣告,上面寫著:不收學費,膳宿費低廉,完美符合他的需求。同時有兩個朋友鼓勵并和他一起投考,所謂廣交好友就是這樣吧,之前報考法官學校和商業(yè)學校也是受了朋友的勸告,在以后的革命歲月中,他也是強調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盡可能多的讓別人變成我們的朋友。在報考時主席的文采又一次發(fā)揮了作用,兩個朋友委托他幫忙寫入學考試的作文,他欣然答應?!拔姨婺莾晌慌笥褜懥俗魑模瑸樽约阂矊懥艘黄?。三個人都錄取了——因此,我實際上是考取了三次?!蔽易x到了一絲小小的得意。不過他馬上自我批評說這是不道德的,但當時他只以為是朋友間的義氣。他在師范學校讀了五年書,抵住了后來一切廣告的引誘,最后成功得到了畢業(yè)文憑。
? ? ? ? 在入學湖南師范學校之前,我尚能在主席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入學后他越發(fā)顯露出自己的風采,已然是個進步青年了,而我還在原地踏步,普通人與他的差距就此拉開。在校期間,他的政治思想逐漸成型,團結了一批意志堅定、愿意舍生報國的有志青年。一次他在報紙上發(fā)了一則征友啟事,文章寫道:”二十八畫生者,長沙布衣學子也。但有能耐艱苦勞頓,不惜己身而為國家者,修遠求索,上下而欲覓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故曰∶愿嚶鳴以求友,敢步將伯之呼。敬啟者二十八畫生?!罢f來有趣,因為文章言辭懇切、感情真摯,竟被隔壁女子師范學院的一位保守校長誤認為是征婚之作,氣的他找上門去,好一番解釋才弄清誤會。雖然鬧了個烏龍,但也不能說沒有收獲,主席的文章吸引了三個半人。為什么說半個人呢?因為那個人沒有明白表露意見就走了,他就是李立三,黨早期著名的立三路線的發(fā)起者?,F實有時候就是這么戲劇性,幾個叱咤風云的大人物竟然在正式步入政壇前就互相認識。但是這巧合中隱藏著必然,正是因為他們在步入政壇前就心懷天下,才會互相吸引,殊途同歸。這就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客觀的環(huán)境促使一批有著相似特點的人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這些人在環(huán)境的推動下反哺環(huán)境,環(huán)境進一步促進他們的進化,最終借他們之手創(chuàng)造出新的歷史。2021年有一部歷史革命題材的電視劇《覺醒年代》爆紅網絡,里面的主角之一陳獨秀創(chuàng)辦了《新青年》雜志,發(fā)起新文化運動,倡導科學民主,廣受當時的進步青年喜愛。主席作為進步青年也是《新青年》的忠實讀者,此外他還響應《新青年》的號召,主動投稿了《體育之研究》一文,對有關體育的一系列基本問題作了精辟的分析和研究。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在寒假當中,他和一群好友徒步穿野越林,爬山繞城,渡江過河。遇見下雨,就脫掉襯衣讓雨淋,說這是雨浴。烈日當空,也脫掉襯衣,說是日光浴。春風吹來的時候,高聲叫嚷,說這是叫做‘風浴’的體育新項目。在已經下霜的日子,他們就露天睡覺,甚至到十一月份,他們還在寒冷的河水里游泳。后來他靠著強健的體格在華南多次往返行軍,走完兩萬五千里長征,這都歸功于年輕時的刻苦鍛煉。不論刮風下雨,主席總能找到鍛煉的方法和理由,并給出一個風雅的名頭,這正是貫徹他一生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 ? ? ? 從主席身上,我能感受到一種當代青年缺失的朝氣,“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何等的意氣風發(fā),何等的肆意張揚,何等的堅定自信。在訪問蘇聯時主席曾對留蘇學生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彼冀K認為青年人是充滿希望的,是的,青年人不是孔乙己,他們只是失了志向。有人說現實生活的壓力壓垮了青年,讓他們無法思考,這句話對,但也不對?,F實的引力很大,但是再大也大不過主席那個黑暗的時代,思緒飄揚的浮力還是有的。每個青年或許都會有一段沒頭蒼蠅的時光,或是碰的頭破血流裹足不前,或是不斷重復打水漂,或是找到了方向卻不敢前進,最終都只能落得碌碌無為,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主席之所以能找到自己人生的道路,走向革命,就是因為他不斷的嘗試,不斷的讀書學習,不斷地思考,在得出結論后果斷執(zhí)行方案,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志向。這是一個標準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最后借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作為結語,“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fā)聲的發(fā)聲。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fā)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