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德”字為何少一橫
現(xiàn)在說起烤鴨,我首先想到的是“全聚德”三個字??墒窃诰艓啄甑哪骋惶?,在我還沒吃過烤鴨的時候,我站在“全泵德”招牌前(這個“聚”字像極了“泵”字),面對“全聚的時刻,當(dāng)然在全聚德”的廣告詞,我在想:這里面究竟賣什么?

然而,我并沒有對“德”字的寫法有異議,因?yàn)槲抑肋@是古人常見的一種寫法。

但是為什么古人寫“德”字會少寫一橫呢?這還得從頭說起,這個“頭”,當(dāng)然還是文字的源頭——甲骨文。甲骨文的寫法大致是這樣的:



就這么簡單?就這么簡單!
其中有個像眼睛一樣的形狀,即為“目”字(象形字)?!澳俊弊稚厦嬉恢必Q,指的是方向?!搬堋薄柏 薄靶小本鶠榈缆分x(這個在前面講過了)。整體合起來是說,有德之人,在紛繁復(fù)雜的道路上,其行進(jìn)方向是堅(jiān)定向前的。
所以,不是有“德行”一詞嘛。
后來古人把該字下面加了個“心”,更加明確地闡釋了“德”字意義?!靶摹弊质窍笮巫?,像心臟之形。
?


還有將上面的直豎加個點(diǎn)的寫法(后來為了書寫方便,將點(diǎn)化為了短橫)。點(diǎn)是指事符號,指字義的重點(diǎn)在直豎上,并非在眼上和路上。這是“指事”造字法。

也有再加一個“止”的寫法,因?yàn)椤爸埂币灿行新分狻?/p>

也有不加“心”,加“言”的寫法,即“言行如一”的意思。
?

周代《中山王鼎銘文》還有不加“彳”,加個“心”和一根曲線的寫法。

為什么會加個曲線,因?yàn)椤暗隆弊钟疑辖堑牟考?,也是“直”字的本字?/p>
在甲骨文中,“直”基本有兩種寫法:一種不加曲線,一種加曲線。
?


不加曲線的“直”字,即眼睛直視前方之意;加曲線的“直”字,大約是指“曲中取直”之意吧。
不過,在秦朝以前,加曲線的“德”字使用量非常少,常見的是不加曲線的寫法。
秦統(tǒng)一中國以后,其小篆“德”的寫法就整齊多了。

漢代,許慎在其《說文解字》中,將“德”字的篆書確定為加曲線的“小眾”寫法,并未采用廣泛流行的不加曲線的“大眾”寫法。

由于該著作對后世影響深遠(yuǎn),從此加一橫的寫法也越來越多(篆書轉(zhuǎn)化隸書時,曲線寫為橫),兩種寫法就并行了。當(dāng)然,從歷史使用量上看,少一橫的“徳”字還是遠(yuǎn)比多一橫的“德”字多得多。從書法史上看,少一橫的“徳”字更古老一些。

(漢簡)

(漢? 華山廟碑)

(晉? 王羲之)


(魏碑)

(唐? 歐陽詢)

(唐? 顏真卿)

(唐? 柳公權(quán))

(元? 趙孟頫)
新中國成立后,將多寫一橫的“德”確定為規(guī)范的寫法,而少一橫的“徳”字被淘汰掉了。
當(dāng)然,中國書法用字從傳統(tǒng)中來,兩種寫法均可使用。

我們往回想一想,如果許慎當(dāng)年在編著《說文解字》時,采用廣泛流行的不加一橫的寫法,也許加一橫的“德”字在后世再也不會出現(xiàn)了,當(dāng)今我們的規(guī)范字就應(yīng)該寫為“徳”了。
馬未都先生說過一句話:“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大概也能用到文字演變上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