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妃”?唱反調(diào)?郭敬明的存在是合理的還是有原因的?

郭敬明到底有多愛選秀?

娛樂圈這個行業(yè),通常有這么幾類人:愛豆,唱跳,歌手,演員,導演,藝術家。按照從前往后的順序來判斷每一類人的實力,這是目前比較公認的。
不過總會有那么一些人,他們的審美觀點和創(chuàng)作角度與大家不同,這樣的人既然能存在于影響力比較大的圈子里,算合理呢還是有原因呢?
比如從上一季撕到這一季的郭敬明和李成儒,可謂是《演員請就位》里的一大看點,一邊是實力派演員的硬性要求,一邊是新生代導演的新奇審美,你能判斷到底誰錯誰對嗎?當然不能。

在40個選手里,有實力派的老戲骨,有靈性悟性很高的新生代,有演藝圈的中流砥柱,同樣也有偶像童星,兼具流量,話題,實力,但在市場評級的時候,制片方通常會根據(jù)作品,熱度,表現(xiàn)來判斷,也就出現(xiàn)了很多讓人意外的結果。

而處于話題中心的郭敬明,可謂是從第一季開始就賺足的熱度,導演這個身份于郭敬明來說是成功的轉型,此前他是作家,是商人,是老板,但到了娛樂圈,真正能掌握全局的是導演,自《小時代》開始,郭敬明的審美就已然開始走入觀眾事業(yè),所謂花美男,混血想象,充滿欲望物質(zhì)虛無縹緲的世界,在郭敬明的作品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奇怪的是盡管口碑評分始終如一的低,但對郭敬明絲毫沒有影響。

其實了解了郭敬明,再細想他給S卡的原因也就不足為奇了,大可以理解為他是在給自己“選妃”吧!那么郭敬明專業(yè)嗎?他當然專業(yè),他能用他所學到的理論評價他所理解的每一場表演,這里會不會有人覺得奇怪,郭敬明的點評每一句話都非常專業(yè),專業(yè)的就像是教科書里面說的話,原封不動,傳遞到觀眾的耳中,突然就不怎么理解了,但我們反觀其他三位導演,包括李成儒,在點評演員作品的時候,都會從人物性格,心理,人設等方面去分析,通過整體人設去分析人物在特定情境下會做出的反應,包括臉上的表情,動作等細節(jié),演的好與不好,主要與人物有關,且雖然他們是專業(yè)的導演,但指出問題不僅一針見血,還讓觀眾聽的懂,即便有些話很刺耳很難聽,你也會覺得:確實是這樣!

而一向與其他幾位導演唱反調(diào)的郭敬明,在點評施柏宇和溫崢嶸的時候都露出了比較大的缺點,尤其是點評《梅蘭芳》片段時,他說“我覺得你們倆在各演各的”!但實際上在《梅蘭芳》這部電影中,溫崢嶸飾演的福芝芳才是最先把觀眾帶進情緒的人,她的表演非常有層次感,在與黃夢瑩飾演的孟小冬對戲過程中,語言上明里暗里的內(nèi)涵,加上正房的壓力以及對梅蘭芳前途的重視,在整個戲中都有比較完整地呈現(xiàn),當然演對手戲的黃夢瑩雖然在氣勢上稍弱了些,但整體看下來還是比較流暢。



有的時候一個演員的演技往往與劇本,導演,對手演員有很大的關系,我們雖然不能否認愛豆的努力,但同時也不能否定其他演員的努力,在郭敬明給何昶希S卡的時候,幾乎是讓全場驚訝,同時還對S卡給出了新的定義,如果說S卡的三層定義是學生;是夢想;是獨一無二。那么在場的每一個人都該擁有,他的定義并不特指誰,只是在當下他需要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存在即合理”這句話是不是真的合理?我想在郭敬明眼中,確實如此,不過大多數(shù)時候,存在是因為市場需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因果關系,愛豆文化,狗血青春劇,傻白甜,把時間拉回至20年前,幾乎是看不到的,正是因為市場在進步,接受多元化,才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不同的分類,但與主流的標準相比,他們還有巨大的進步空間,而并非只有他們需要機會才被特殊對待,這樣的存在才是不合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