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交流方式引出的胡思亂想
首先說明,這些確實是胡思亂想。
交流是信息互換的過程,而信息互換的方式多種多樣。
我們常說,日久見人心。
兩個人在長期的相處過程當中,就是在不斷地交流,不斷地交換信息。
一、一言一行都是交流,并非僅能依靠語言。
記得很早之前跟柚子有一次交談,柚子說“你已經無需來證明自己”。
后來有次跟老肖聊起來,他也說“云端是什么人大家都清楚,已無需證明”。
人與人在相處的過程中,我們說的話、做的事,大家都看在眼里,隨著交往日久,你的形象也逐漸飽滿。
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在給自己貼標簽,都在給予別人更多的信息,“交流”一直都是進行時。
所以如果給一個人打電話、發(fā)信息,想溝通一件事情,卻被對方拒接。
這并不是對方拒絕交流,而是對方通過長久以來的“交流”,已經作出了判斷。
一言一行都是交流,交流從未停止,自然也就沒有拒絕交流這一說。
而試圖通過一兩次語言溝通,來改變自己長期言行舉止傳遞出的信息,本身便是悖論。
要么最后語言溝通說的是假的,要么平時一言一行傳遞出的信息是假的,不管是哪種情況,都不是一個理想的結果。
二、聯(lián)系方式影響的是交流的效率,卻不是交流本身。
手機、QQ、微信等聯(lián)系方式的意義在于,讓人在亟需聯(lián)系某人的時候可以聯(lián)系到,從而提升信息交流的時效性,影響的是交流效率。
但需要說明的是,很多信息交流對效率并沒有需求,提高交流效率也不是交流的必然條件。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哪怕是在聯(lián)系方式非常豐富的當下,依然有人選擇信件交流,做一個筆友。自己有什么所思所想,拿出紙筆,娓娓道來,給對方寄一封信件??赡軐Ψ绞盏降臅r候已經過去了一周甚至更久,但又有什么關系呢?要的便是這種感覺。不知道何時會收到一封來自遠方的來信,與你分享一段想法,或者一處風景,這種意外和驚喜難以言表。
我最后一個筆友始于2017年1月,止于2018年7月,期間寄出45封信件,收到了39封回信。每一封信件都只是為了分享,而不在乎對方回不回信。這并非是一個回合制游戲,我的回合結束是你的回合,而是想到就寄,不問結果。
與人交往的時候同樣如此,每個人交友的方式都不相同,有人因為自己的原因不便于公開個人信息和聯(lián)系方式,確實會影響信息交流的效率,但沒有影響信息交流本身。
即便沒有聯(lián)系方式,所處同一個平臺當中,依然會遇到,依然會互動,那么信息交流便一直未曾停止。
三、以筆會友,以文見人。
每個人寫的東西都有自己的風格,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性格特點,通過一個人寫的東西,可以了解一個人。
我跟時間、賬號兩個人并沒有太多的私聊,沒有語音通過話,但通過其平時的文字內容和風格,便對其有了基本的了解。
時間熱愛生活,享受生活,遇到自己喜歡的事物便會去了解、去思考,去嘗試觸碰一些深層次的、本質的東西。而賬號則比較嚴謹,邏輯縝密,頭腦清晰,做事情喜歡反復揣摩,界線把握的十分精準到位。
從未聽時間說過抱怨的話,每次出現(xiàn)都是分享自己的觀點,或者解答群友的問題。
從未見賬號信口開河、亂吹大氣,做的每一件事情,說的每一句話,似乎都游刃有余,心中有數(shù)。
文字中展現(xiàn)的這些閃光點,凸顯了他們一些優(yōu)秀的特質,而他們身上自然還有更多的特質有待進一步了解。
互讀文字,這也是一種交流。
我曾在之前的專欄中寫到,要用自己舒服的方式來使用小破站。
其實大家也都在用自己舒服的方式來交流。

我很喜歡小銀說的兩個字——緣見。
沒有固定要求,沒有提前約定,隨緣見到自己喜歡的文字和人,便是一種很不錯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