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王星軌道外有一片圓盤狀區(qū)域,很多彗星發(fā)源于此,成因至今不明
在我們太陽系中,大多數(shù)人都對8大行星比較熟悉,其實在8大行星的軌道之外,也是有很多天體存在的,比如在海王星的軌道之外并非就成了虛無的空間,海王星軌道距離太陽平均有42億公里,然而相對于它外面的柯伊伯帶和更外面的奧特星云來說,海王星軌道以內的地方簡直就是太陽系的核心位置。

柯伊伯帶是太陽系的海王星軌道(距離太陽約30天文單位)外,黃道面附近的天體密集的中空圓盤狀區(qū)域。這一片區(qū)域中也有著很多的星體已經被發(fā)現(xiàn),比如著名的冥王星就屬于柯伊伯帶天體。


柯伊伯帶的假說最初本來是由愛爾蘭裔天文學家艾吉沃斯提出,后來美國杰拉德·柯伊伯(GPK)完善了這一學說,后來便以他的名字命名這一太陽系的獨特區(qū)域。

柯伊伯發(fā)現(xiàn)很多短周期彗星遠日點都位于海王星的軌道之外,為了解釋短周期彗星的來源,他提出在海王星軌道外存在一個圓盤狀的天體密集區(qū),這里的天體主要由水、甲烷、塵埃等組成,不僅有彗星存在,也有一些大質量的矮行星存在,天文學家們認為在柯伊伯帶中至少有數(shù)百顆矮行星,如今已經發(fā)現(xiàn)了數(shù)十個,他們主要集中位于距離太陽的38~50天文單位之間,并且?guī)缀趺總€柯伊伯帶天體都含有大量的水冰,也可以說每一個柯伊伯帶天體都相當于一個水庫。不過這里的天體雖然很多,但是總質量并不大,大約只相當于地球質量的1/10左右。


柯伊伯帶的復雜結構和精確的起源仍是不清楚的,一般認為它是來自環(huán)繞著太陽的原行星盤碎片,因為未能成功地結合成較大的行星,才體現(xiàn)為遠離太陽的柯伊伯帶的小天體,這里最大天體的直徑都小于3000公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