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于危機中的伊朗
盧新著 馮儀譯 1949年11月18日人民日報 伊朗經濟情況從來就毫無可夸,現(xiàn)在正經歷著特別嚴重的經濟危機。在伊斯發(fā)罕、伊斯德、布什爾、大不里士和其他地方的幾十家大工廠關了門或者奄奄一息。成百的中小手工業(yè)破產了或者行將倒閉。成千的伊朗工人、手工業(yè)者和店員們遭遇失業(yè),無法謀生。饑餓的人群徘徊在街頭,徒然地在找求任何工作。 鄉(xiāng)村的情況也并不見得好一點。大批的農民沒有糧食,倒不是因為糧食歉收,而是由于被地主和官僚劫掠所造成的。因為不到新收時就無法養(yǎng)活自己,所以成群的農民跑到城里希望找個事情掙點錢。今天,這種景象即使在國內最肥沃的地區(qū),特別是伊朗的亞塞爾拜然,也可以見到。甚至譽為“伊朗谷倉”的瑪格赫區(qū),農民一點谷米也沒有。在伊朗的亞塞爾拜然的大部分地區(qū),可耕種的土地還只有一半是種著東西。 由于長期的食物不足和驚人的不衛(wèi)生情況,社會性的疾病正廣泛地散布著。有些省分的肺病率正飛躍地進展,特別是在瑪熱德蘭省。 關于國內的災難性的經濟窘況和人民遭受的困苦,現(xiàn)在不僅是進步的領袖和報紙在談論和報導著,甚至反動的政客和報紙也不能熟視無睹了。最近半官方的報紙德黑蘭新聞寫道:“伊朗的工業(yè)已進入嚴重的危機,這在紡織工業(yè)特別嚴重,伊斯發(fā)罕的許多紡織工廠倒閉了,成千的工人失業(yè)了。” 該報也承認:政府尚沒有采取有效措施以應付危機。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在伊德拉報上發(fā)表的麥里斯預算委員會的報告。該報告指出一九四九年的預算,歲入(包括希望從英伊石油公司獲得的收入在內)將僅七十七億八千五百萬里耳,而歲出則將超過一百十億里耳。赤字超過三十億里耳。——對伊朗來說,這是一個災難性的數(shù)字。 官方報紙?zhí)拱壮姓J:目前經濟混亂籠罩著全國,工商業(yè)有總崩潰的威脅,不斷的物價上漲,與失業(yè)人數(shù)不斷激增。一度擔任副財長的里克普,最近聲稱危機業(yè)已“伸展其破壞的影響遍及經濟生活的各部門”。伊朗報報導:“伊朗的市場情況,再也沒有比今天更嚴重了”。 這種情況是如何造成的呢?為什么一個可以輸出糧食的國家卻被迫要輸入幾十萬噸的糧食?為什么人們要挨餓? 一切罪惡的根源在于統(tǒng)治者的反人民政策。統(tǒng)治者們已將國家聽英美帝國主義者宰割。伊朗正一天天地淪為美帝國主義的殖民地。這就殘酷地使民族工業(yè)不能避免地陷于毀滅。不僅是民主分子,而且也是許多商人、裝造業(yè)者、和麥里斯的代表們都承認:美貨充斥伊朗,產生了災難性的結果。由于政府及海關當局不加控制,美商趁機將大批劣等貨品運入伊朗。伊朗的商人有充分的理由要求限制此種使民族工業(yè)有全部毀滅危險的致命輸入。在六月的伊德拉報報導: “一方面現(xiàn)成的服裝、襪子、衫衣、紡織品流入伊朗,他方面卻禁止棉紗和民族工業(yè)的其他產品輸出。結果伊朗的產品就不能與進口的貨物競爭。這種情況繼續(xù)下去,必然會使我國的工廠和手工業(yè)倒閉和造成失業(yè)”。 另一報紙——馬爾登報——在這一個問題上談得更直爽,該報講政府的政策“已使國內國際貿易陷于悲慘的地步”和“破產的威脅日益顯著”,繼續(xù)評論稱: “其原因是:第一,外國貨物進口日增;第二,嚴格的銀行法規(guī)(禁止貸款給民族工業(yè)購進原料與設備)。從歐洲、美洲和日本運來的大宗貨物充斥于德黑蘭市場,于過去數(shù)年內,政府沒有適當?shù)墓苤?,而從我們貧窮的國度里攜走了金磅和美元?!?應該特別提及的一點是,美商運入伊朗的商品,都是正與伊朗工業(yè)和手工業(yè)競爭的商品。至于伊朗當局卻用各種方法來限制和禁止那些由于美貨的傾銷而在國內不能銷售的貨品之輸出。比如,制成的棉紗和某些紡織品被禁止出口,而原棉卻不在禁止之列。這正是美國獨占資本家所期望的。 結果,今天伊朗的進口比出口大好幾倍。甚至一項重要的伊朗出口貨——波斯地毯——的銷路也已化為烏有。伊朗的硬幣準備金迅速地消耗,因為出口極端困難,而可用的硬幣正化在軍火上和富人們購買美制奢侈品上。 怎樣才能擺脫這種困境呢?大多數(shù)的伊朗人已不再相信美國代表團所擬就的“七年計劃”,甚至那些最初深信和歡迎這“計劃”的人們也對它失望了。麥里斯的代表們說伊朗政府沒有財力實現(xiàn)這一計劃。政府不能依靠發(fā)內債(這是內閣總理沙特自己承認的)。向美國舉借經濟目的的貸款,希望也很微弱。為美國所控制的國際復興銀行的副經理坦白聲稱,銀行不能相信伊朗當局而給予貸款。至于美國統(tǒng)治者計劃給予伊朗的“援助”,恰恰是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最近把“援助”的性質講得極明顯。八月八日,艾奇遜在參院的發(fā)言中說:伊朗已經受到軍事的援助,把它武裝起來反對蘇聯(lián),這就是將來會按照比例擴充而給予的援助。 這種“援助”決不是打算推進伊朗的繁榮,而是要奴役伊朗;這一點簡直是公開的秘密了。甚至幾天前內閣總理沙特也不能掩飾說:
美國戰(zhàn)后對伊朗的援助只是武器和陸軍裝備的售賣;但饑餓的伊朗人民需要的是面包,不是大炮。
“二十萬噸的小麥比二十萬枝槍炮還要有用些”。 伊朗的民主分子知道,有一個辦法可以拯救他們的國家不致經濟崩潰與群眾饑餓。他們的要求是:阻止美貨和美國使命團,“專家”和“顧問”們的入國;鼓勵民族工商業(yè);保護工商業(yè)不使其受致命的美國競爭所危害;采取符合民族利益的健全的貿易政策和貨幣政策;實行農村的民主改革和減輕工人的負擔。當然,拯救國家有一不可或缺的事要做,就是取消專制和警憲恐怖,實行民主制度。 然而伊朗的統(tǒng)治者無意采納這些辦法。他們反而是加緊取締“不滿現(xiàn)狀”的人們,即饑餓的人民。他們一直保持著對美國殖民帝國主義叩頭的政策,將伊朗投入侵略集團,購買武器而不購買糧食,將國家淪為美英帝國主義戰(zhàn)略的橋頭堡。 但他們這樣做下去,正使他們國家更進一步地受奴役,驅使它墮入經濟災難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