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鮑叔,管仲三人關(guān)系之啟示
?
? ? ?? 東周春秋時代,最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莫過于五霸之首,齊桓公,以及鮑叔與管仲三人之間的故事。這個故事到今天依然非常有價值,其中對我們最重要的啟發(fā)就是,公家大于私利,知人要能善任。
? ? ?? 故事的起源在于管仲的行事風(fēng)格。他與鮑叔共同做生意,不出本錢,但卻要求平分利潤。他打仗,躲在后面,不敢向前。別人都看不起他,因此對與管仲一起經(jīng)商,一起作戰(zhàn)的鮑叔說,管仲是一個貪財怕死的人。鮑叔卻說,管仲家有老母,生活拮據(jù),又因擔(dān)心戰(zhàn)死沙場,舍老母無依,不得不為。
? ? ?? 后來,齊國王君出缺,繼位王君的人選有兩位:公子糾與公子小白。鮑叔支持小白,而管仲支持糾。兩位公子趕回齊國首都臨淄就任,管仲就在路上暗殺小白。管仲一箭射出,射中車柱,小白萬幸,大難不死,趕回齊國就職,就是齊桓公。
? ? ?? 齊桓公即位,廣征天下賢士,請鮑叔推薦。鮑叔毫不猶豫,力薦管仲。齊桓公愣了一下,但想到鮑叔理解管仲甚深,推薦他,此人必有特別才華。于是,齊桓公也拋棄前嫌,啟用管仲為宰相。這一任用格外有效,在管仲的輔佐下,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口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成為歷史中的賢君,而管仲的才能,在鮑叔的堅持下,造就了齊國昌盛的霸業(yè)。
? ? ?? 歷史的故事在今天都非常具有啟發(fā)意義。私人的利益不足以與公家的利益相提并論,尤其是涉及國家的興衰。沒有國,哪有家,沒有家,哪有個人,所以我們說國家,就是以國為先。鮑叔不計較私人的好壞標準,認為管仲是人才。齊桓公為國而擱置私人恩怨,重用管仲,國家因而富強。
? ? ?? 其次,對于一個人的才能要有深入的觀察與理解,千萬不能夠因為眼前的利益,做出否定終身的判斷。鮑叔能夠容忍管仲的特殊性格,因為他了解管仲的情況,而這也讓他能夠客觀地知道管仲的才華以及治國能力。因此,即使從世俗的標準,管仲讓人不喜歡,但是在齊桓公廣招天下人才的時候,鮑叔毫不考慮地推薦管仲。
? ? ?? 今天的我們,能有鮑叔的胸襟嗎?能夠為國家的發(fā)展,置個人的私利于一邊嗎?今天社會中,太缺少鮑叔了,但我想說,以前也一樣,這種人太少了!難怪管仲在感激鮑叔之余,留下名言:「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鮑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