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肝先治脾,治脾先強腎,倪海廈教你疏肝健脾補腎,補足先后天
最近看到有人提問說,崔醫(yī)生,我感覺我脾胃很不好,為什么吃了很多藥,都不見減輕,甚至還越吃越重?或者是說我肝不太好,為什么吃什么調理效果都不好,這是因為你不知道一句話叫“治肝先治脾,治脾先強腎”,這是中醫(yī)奇才倪海廈大師咋子講課時提出來的。

為什么倪師會說治脾要先強腎?這其實說的是中醫(yī)疾病的傳變關系問題,在中醫(yī)理論中五臟都有對應的五行屬性,肝屬木,脾屬土,腎屬水。木能克土,土又能克水。五臟是一個整體,一個臟出了問題,就會影響到另一個臟。

怎么影響呢,就是遵循這個生克關系,比如說一個人肝出了問題,出現了悶悶不樂、肚子脹滿、右側肋骨下脹滿不適等癥狀,這時候你就要干什么呢?就要趕緊去治脾了,為什么呢?因為木克土嘛對不對,肝病了以后它就會往脾去傳病,所以這時候就要去補脾,把脾補實了,疾病就不會再往下傳變了,就到此為止了。

那為什么說治脾先強腎呢,也是一樣的道理,脾在五行屬土,腎在五行屬水,當一個人脾出現問題了,運化功能失常,出現胸悶腹脹、全身沉重乏力、長期腹瀉、手腳暖不熱、甚至是水腫的情況。那這時候你就要干嘛呢?要抓緊去強腎,因為土能克水,脾病了以后下一步就要往腎去傳了,所以要讓腎強壯起來,就阻止了這個傳變,這個病就不再往下發(fā)展了。

那知道了這個思路,我們再來處理這種情況就很清晰了,首先強腎怎么強呢?我們可以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如果你平時容易手腳冰涼,腰膝酸冷,小便不利或者是小便頻,就是腎陽不足,可以參考個金匱腎氣丸;如果是心煩失眠、口干咽燥、腰膝酸軟、甚至是功能低下,這多是腎陰虛,可以參考個六味地黃丸。

把腎強起來以后呢,再去健脾,需要根據每個人的情況去辨證用藥,比如你是單純的脾胃虛弱,食欲不好、容易不消化,就可以參考一個健脾丸;如果是脾胃虛寒,長期腹瀉,手腳涼,肚子冷痛,可以參考附子理中丸;如果是脾虛濕盛,腹脹胸悶、感覺全身乏力沉重,就可以參考個參苓白術散。

最后呢,就是治肝了,經常心情不好肝氣不舒的,可以參考個逍遙丸或者是柴胡疏肝散,如果是肝膽濕熱,總是感覺肋骨下灼熱疼痛,口苦口干,是不是還惡心嘔吐,男性大腿根潮濕的,可以參考個龍膽瀉肝丸。

要注意的是,上面提到的中成藥只是給大家一種辨證思路的參考,并不是適合所有人,需要根據自身情況來用藥,有的人可能不確定自己的情況,感覺自己好像哪個都占了,就需要讓專業(yè)醫(yī)生來辨證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