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說初盛唐詩》筆記·王維《山居秋暝》
在葉嘉瑩先生看來,王維身為詩人而具有的特殊的天才,就在于其敏銳的觀察和感受。正因如此,當他接觸到一種藝術(shù)形式以后,很容易就掌握了,所以他特別善于模仿和繼承。之前的《洛陽女兒行》就是他模仿得很不錯的作品,而說到繼承中的獨創(chuàng),還需要接觸另外一些詩歌。比如,接下來的這首《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關(guān)于題目,我們平常習慣于將這四個字都念作平聲,但葉嘉瑩先生看來對于“暝”字,選擇另一種讀作四聲的音調(diào)要更加合適。因為在中國古典文學中,凡四個字連用時,如果第二個字讀平聲,第四個字一定是讀仄聲才好聽??傊?,題目就告訴了我們關(guān)于這首詩歌的地點與時間:居住在深山之中,此時正是日暮黃昏。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空山”是言山林之寂靜。山中氣溫本就比外面要低,此時傍晚的第一場雨后,更覺秋日涼意。
我個人覺得這一聯(lián)中表現(xiàn)出的氛圍又清新又涼爽,不覺有秋意的清冷和蕭索,是我正好喜歡的早秋的天氣。而且山林之中,樹木蓊郁,一場雨過,連樹葉的綠色都變得清晰明亮了起來。雨后的深山,升騰起的是初秋的涼爽,清冽卻不侵骨。正是一派幽靜景色。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當天色暗淡時,月亮便升了起來,照耀著山河大地。月光的清輝穿過層疊的松葉間的間隙灑落下來。當人在暗夜中辨不清楚的時候,聽覺會變得尤為敏銳。此時聽見了什么呢?是山石之上水流動的聲音。
整首詩中,我最為喜歡的就是這一聯(lián)了。首先,我覺得這一聯(lián)對仗工整?!懊髟隆焙汀扒迦倍际敲~,“松”和“石”是名詞,“間”和“上”在此處都是表示空間方位的名詞,“照”與“流”皆為動詞。其次,我讀過此聯(lián)后聯(lián)想到的畫面充滿幽玄之美,而且還帶著幾分閑適之感,讀過此聯(lián)會覺得心頭的煩惱都被那山石上的清泉也一并帶走了。此外,這一聯(lián)可以說是視聽結(jié)合、動靜結(jié)合。明月照耀松林,是眼前所見之景,為靜景;清泉于石上潺潺流動,是耳之所聞,亦為動景。僅僅十字,便覺得身入幽謐之境,此時賞月聆泉方可不負這般美景。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竹子怎么會發(fā)出喧鬧之聲呢?哦,原來不是竹子,而是那些在江邊浣衣的女孩子們回來了。我覺得這一句寫的真是熱鬧,那些女孩子說說笑笑的聲音仿佛就在耳邊,清脆的聲音中盡顯女孩子的嬌俏可愛,滿是生氣。看到蓮葉一陣搖動,原來是一個打魚的小船順著水劃下來了。
葉嘉瑩先生說,這兩句寫得很有特色。“竹喧”和“蓮動”是直接的感受,“歸浣女”和“下蓮舟”是理智上的認識。他先把感受寫出來,然后再加以說明,所以給人一種很新鮮的感覺。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楚辭》中有一篇《招隱士》,其中說:“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又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那個有地位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出游了,大家都期盼著他回來。在他離開時經(jīng)過的那條路上,每年春天都長滿了青草,可他一直沒有回來。大家就說,王孫啊,你還是回來吧,山里的生活不可久留!總之呢,就是招山中隱居的人回來出仕的意思。但王維在這里反用其意,王維說:我不愿出山,任憑你春天草生草長,秋天草枯草黃,王孫自可在山中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