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名試 | “普利希奇”還是“普利西克”?

知乎原文請戳:https://zhuanlan.zhihu.com/p/417251456
其實這個問題本不需要討論的。
誰叫我看到了這篇帖子呢……

借此機會水一期,順便稍微認真地與諸位探討一下“名從主人”這個人名翻譯的“第一準則”該如何解讀。

Christian Pulisic,出生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赫希鎮(zhèn),美國籍,克羅地亞后裔。

他的祖父(Mate Puli?i?)出生在克羅地亞的奧利布島,Christian 是第三代移民。Christian 在7歲時曾短暫在英格蘭生活了一年,在布拉克利的青訓營踢球;回到美國后,他加入了美國足球發(fā)展學院旗下在當?shù)氐那蜿?PA Classics,直到2015年前往德國。2010年夏天,他曾在切爾西的科巴姆基地參加了為期五天的試訓。

2015年2月,多特蒙德?lián)屜扰c年僅16歲的 Christian Pulisic 簽下了合同,他在多特蒙德的U17開始為成為一線隊一員奮斗;一年不到的時間里,他從U17跳到U19,最終在2016年1月底,在面對因戈爾施塔特的比賽中,迎來了成年隊的聯(lián)賽處子秀,正式開啟了他的職業(yè)足球生涯。
多特蒙德的球探在其14歲時就有意將其帶到魯爾區(qū),但當時的 Pulisic 年僅14歲,且沒有拿到歐盟公民身份,因此那時并未成行。在來到德國后,為了回避德國的工作簽證問題,他申請并得到了克羅地亞公民的身份。
對于“Christian Pulisic”這個名字的翻譯,“Christian”在《辭典》的600頁標注為“教名譯”,通用“克里斯蒂安”作為譯名,我們對此沒有異議;問題出在了“Pulisic”的翻譯上。
首先,我們先按照標準流程走一走:“Pulisic”在《辭典》正文里沒有詞條。Christian Pulisic 作為克羅地亞后裔,“Pulisic”啟用克羅地亞語的翻譯標準,得到“普利希奇”,似乎沒啥問題。
可問題偏偏就出現(xiàn)了:他本人不這么讀……
https://www.uefa.com/uefachampionsleague/news/0236-0e962dcb3f5b-586d9ee0015a-1000--how-to-pronounce-the-players-names-correctly/

我們組內(nèi)@GalMekel33?給我提供的音頻材料里也證明了他本人的確不用克羅地亞語的發(fā)音方式自稱,并且告訴我,她找到的材料里沒有看到他用克羅地亞語稱呼自己的情況:
(視頻與鏈接請轉(zhuǎn)知乎觀看)
我們做人名漢譯時,“名從主人”是一個非?;镜牟僮鳒蕜t。畢竟,“他自己怎么讀就該怎么翻譯”,這個道理似乎非常容易被理解與接受。但我個人一直對這種主流看法頗有微詞:人通常分“姓”與“名”看待,“名”或許可以由父母取,長大后也可以自己改,換言之“名”的取用是有自主權(quán)的;但“姓”通常來說不會改,因為“姓”代表的不僅僅是自己,還代表著自己背后的家族。我們總不能這么說:你老爸姓王、老媽姓張,你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不姓“李”,長大以后你就可以因為個人興趣改個毫不相干的“李”姓吧?
雖然這個例子有些離譜、不著調(diào),但表達的意思是接近的:“名”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來更改的,但“姓”通常要保持與家族的表達方式一致,因為“姓”代表的不是自己一個人。這里提及的“表達方式”不僅僅是讀音,而是一套完整的表達與呈現(xiàn)形式。
觀點不一致,導致了我們組內(nèi)對這個名字漢譯的看法產(chǎn)生了分歧:
@GalMekel33 曾經(jīng)給NBA球員做過人名漢譯。作為有工作經(jīng)驗的人,她很堅持狹義的“名從主人”工作原則:他怎么讀,我們就該用對應的材料做翻譯;
@tachihiko 沒有明顯的翻譯傾向,但他很堅持用譯音表解決所有問題,并且在材料充足的情況下勇于表達自己的看法;
@順藤摸瓜找Amang?我本人是堅定的“名從主人,姓從族裔”者:“名”可能因為各種原因取得更為本地化,但“姓”應該在有材料證明的情況下尋根問祖。
(另外兩位大哥太忙了,沒空來吵架=。=)
我作為資歷最淺、見識不多的那個,雖然不能說完全讓步,但還是決定找一些材料嘗試重新理解一下“名從主人”這個原則。

以下三個案例來源于北京外國語大學的陳國華教授與西安外國語大學的石春讓教授于2014年在期刊《中國翻譯》上發(fā)表的文章《外國人名漢譯的原則》。該文章在知網(wǎng)上顯示被引用77次,下載量超過2300次,在以“名從主人”為關鍵詞搜索的文章里,兩個數(shù)據(jù)指標均為第一。雖然不知道這能代表什么、證明什么,但最起碼看的人比較多吧。
案例一:
法國前總統(tǒng) Nicolas Sarkozy 的“Sarkozy”早期譯作“薩爾科奇”,后應法方政府要求更改為“薩科齊”。文章作者推測,Nicolas Sarkozy 的父親是匈牙利人,《辭典》有匈牙利語“Sárk?zy”詞條“沙爾克齊”,在法語里這個名字通常寫成“Sarkozy”,《辭典》里有法語“Sarkozy”詞條“薩爾科奇”。更改為“薩科齊”,既不是父姓譯本,也非法語詞條給出的建議,原因在于事實上“Nicolas Sarkozy”的實際發(fā)音為 /ni:k?la: sa:(r)k??'zi:/ ,現(xiàn)行的讀音里“r”的音是多余的音節(jié),因此更改為“薩科齊”。
案例二:
美國前總統(tǒng) Barack Obama 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在2009年11月份,為了紀念美國總統(tǒng)首次訪華,美方駐華使館發(fā)布了一份海報,其中將 Obama 譯作“歐巴馬”,并表示“美方正推動總統(tǒng)譯名的統(tǒng)一性,今后統(tǒng)一使用‘歐巴馬’”,但我們國家官媒依舊采用“奧巴馬”這個翻譯版本。前外交部譯名室主任過家鼎以“約定俗成”來解釋,而新華社譯名室負責人衷爽提出了另一種觀點:“奧巴馬”作為姓氏在非洲肯尼亞的一些部落較為普遍,“‘歐’盡管是打頭,后面緊接著是輔音,在拼音文字、拉丁文字以外的地方都是翻譯成‘奧’不分親疏”,因此絕對不能翻譯成“歐”,并且改動了,會影響那一個家族的名字的翻譯。美方其實可以通過外交途徑要求更改譯名版本,但并沒有這么做,作者推測的原因是,美方意識到“Obama”并非英語姓名,如果強行推動“歐巴馬”這個翻譯版本,相當于否認了這位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tǒng)的“非洲根”,政治宣傳上不利,且采用“歐巴馬”,相當于讓父子二人成為異姓之人,因此默認使用“奧巴馬”這個翻譯。
案例三:
前泰國總理 Yingluck,現(xiàn)在通常將其稱為“英拉”,是泰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國家總理,后因“大米瀆職案”被判刑5年,流亡海外,退出政壇。早期“Yingluck”這個名字依據(jù)泰語的標準譯音表翻譯,使用“英祿”作為官方版本。后來外交部相關負責人指出,泰國民眾都將“l(fā)uck”發(fā)音為“拉”,考慮到當時她還沒有當選泰國總理,改后影響不大,因此糾正為“英拉”。
這三個案例里,第三個事實上被作者放進了“譯音循本”的案例之中,不過我仍想將其拿出來,與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讀者能從這三個案例里,讀出來一些“名從主人”的不同看法。
有能力、有興趣的話還是建議大家讀一讀全文,畢竟我摘錄的部分做了簡化加工,可能在含義表達上有些許出入。

我們組內(nèi)從這篇文章中讀出了什么呢?
案例一里,Nicolas Sarkozy 的父親是匈牙利人,按照我“姓從族裔”的看法,那肯定是譯作“沙爾克齊”,但事實上并非如此:“Sarkozy”在《辭典》里能找到法語詞條,表明這個姓氏已經(jīng)被法語化,并且被收錄到了我們國家的權(quán)威材料里,這時候啟用法語版翻譯就有理有據(jù)了;而將“薩爾科齊”更改為“薩科齊”,事實上是尊重現(xiàn)實版本讀音的情況下對不必要的兒化音進行了省略,可以將其視為對《辭典》譯本的修正。這里“名從主人”遵從的是“一個名字被本地化以后的現(xiàn)實發(fā)音”。
案例二里,Obama 沒有被更改為“歐巴馬”,首先這個名字在《辭典》里收錄的是“英、赤幾”詞條,其次 Barack Obama 有肯尼亞血統(tǒng),這個姓氏事實上來源于非洲,并不是一個英語姓氏。我們國家做“奧巴馬”譯,首先出于尊重其祖先的來源地,其次要考慮“Obama”這個家族的翻譯標準;而美方希望推動“歐巴馬”譯,首先尊重的是本人事實上的讀音,其次需要考慮“音似為主”的原則。借用文章的表達,就是“美方和新華社的不同之處是,美方是站在 Barack Obama 個人的立場上看問題,新華社譯名室是站在 Obama 家族的立場上看問題”。雖說最后美方?jīng)]有堅持“歐巴馬”方案,可能是有政治上的考慮,但這個矛盾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了“名從主人”的另一種解讀“遵從家族”這個“主人”,而不一定只是“人”這一個體。
案例三事實上和案例一接近,但“Yingluck”這個詞條在《辭典》正文里不存在,因此譯名制作使用的是譯音表。但泰漢譯音表使用的是羅馬字母轉(zhuǎn)寫的方案,這時候制作成“音不對名”的情況就容易發(fā)生了。文章內(nèi)說是“采用泰國民眾的讀法”,但如果翻譯時采用的轉(zhuǎn)寫標準為RTGS(Royal Thai General System of Translaion,皇家泰語轉(zhuǎn)寫通用系統(tǒng))時,“Yingluck”的轉(zhuǎn)寫實際上是“Yinglak”,這時候再啟用譯音表進行轉(zhuǎn)寫,“音不準”這種情況就會減少很多。
這三個例子給了我一個最大的感受:如果一個名字沒有被真正的“本地化”,翻譯時就得慎重對待。借用文章里的一個觀點:“如果因為改名而有可能切斷個人與家族姓氏上的承繼關系,就得慎重對待,哪怕是享有無上權(quán)力的國家元首,也不能自己想姓什么就姓什么”。
回到“Christian Pulisic”這個名字的翻譯上,一個巨大的疑問就出現(xiàn)了:
“Pulisic”到底有沒有被真正的“英語化”?

我們首先從常理上考慮:Christian 是第三代移民,祖父 Mate Puli?i? 是標準的克羅地亞人,“Pulisic”應該按照“Puli?i?”來翻譯;父親 Mark Pulisic 是?Mate Puli?i? 的兒子,依據(jù)“子隨父姓”這個常識,翻譯按照“Puli?i?”來做順理成章;來到 Christian,第三代移民,父親用的是“Puli?i?”作譯,作為姓氏繼承,采用“Puli?i?”作譯未嘗不可。
如果說移民到第三代,“姓氏”就可以被“本地化”處理,是否言之過早?
考慮到他已經(jīng)拿到了克羅地亞公民的身份(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表明其承認了自己的克羅地亞血統(tǒng),采用克羅地亞語的翻譯標準,順理成章。
但我們不能否認一件事情:他不這么自稱。
“普利希奇”與“普利西克”的差別,在于前者最起碼承認了他的克羅地亞血統(tǒng),后者則是完完全全按照一個“美國人”來看待。
Christian Pulisic 到底對于“克羅地亞”有幾分認同認同呢?克羅地亞方面又是如何看待這么一個選擇為美國踢球的克羅地亞后裔呢?
我們首先來看一篇新聞稿:

這篇新聞是2016年3月Christian Pulisic在面對危地馬拉的世界杯預選賽上代表美國出戰(zhàn)后克羅地亞方面媒體的報道。標題就是一個大寫的雙關:
“Christian Matthew Pulisic nikada ne?e postati Kristijan Mate Puli?i?.”(Christian Matthew Pulisic 永遠不會成為 Kristijan Mate Puli?i?.)
克羅地亞媒體用姓名的書寫區(qū)別報道了 Christian Pulisic 未來沒有資格代表克羅地亞國家隊踢球的事實。雖說可能這只是一種修辭表達,但這或多或少表明了克羅地亞方面對他本人的態(tài)度。
再來看看另一篇稿件:

這份稿件是 Christian 轉(zhuǎn)會到切爾西之后2019年在倫敦接受克羅地亞媒體的專訪。這篇專訪提供了不少的信息,我這里特地將與本文相關的部分截取下來(完全的Google翻譯結(jié)果+中文化表達更改,歡迎懂克羅地亞語的大佬指出錯誤):
- Kako si?
- 你好嗎?
Chelseajev mladi? samo se nasmijao.
切爾西的年輕人笑了笑。
- Ne razumijem ?to govorite.
- 我不明白你在說什么。
- Zna?i hrvatski ti nije ja?a strana? Pitao sam te kako si, kako se osje?a?. Ne govori? hrvatski?
- 所以克羅地亞語不是你的強項?我在問候你過得如何,感覺怎樣,你不會說克羅地亞語?
- Ne govorim. Moj djed da, ali moj otac je odrastao u SAD-u kao i ja pa nisam imao priliku nau?iti.
- 我不會。我祖父會說,但我父親與我都是在美國長大的,所以我們沒有機會學。
Puli?i? posjeduje hrvatsko dr?avljanstvo, ali nije jedini Hrvat u Chelseaju. Tamo je i Mateo Kova?i?. Pa, je li ikad bilo pri?e o tome da su obojica Hrvati?
Puli?i? 擁有克羅地亞國籍,但他并非切爾西隊內(nèi)唯一的克羅地亞人。Mateo Kova?i? 也在球隊。那么,有沒有人說你們倆都是克羅地亞人?
- Da, spomenuo je to na po?etku: 'Ti si Hrvat." A ja sam rekao da naravno. Ali volio bih znati jezik. Smije?no je ?to oboje znamo njema?ki pa nekad pri?amo na njema?kom, a nekad na engleskom.
- 是的。他上來就說:“你是克羅地亞人。”我說是的,當然。但我想知道這門語言。有趣的是,我們都懂德語,所以有時我們說德語,有時說英語。
- Jesi li ikad bio u Hrvatskoj? - upitao je Cvijanovi?.
- 你去過克羅地亞嗎? - Cvijanovi? 問到。
- Bio sam u Zagrebu nekoliko puta. Jako mi se svidjelo. To je predivna zemlja i ponosan sam na svoje hrvatske korijene. Bio sam tamo s djedom i bilo je predivno.
- 我去過薩格勒布好幾次。我真的很喜歡那里。這是一個美麗的國家,我為自己的克羅地亞血統(tǒng)感到自豪。我和我的祖父一起去過,真是太棒了。
Cvijanovi?a je interesiralo kako se izgovara njegovo prezime.
Cvijanovi?a 對他姓氏的發(fā)音感興趣。
- U SAD-u izgovaramo Pulisik jer to je ameri?ki izgovor. U Njema?koj me svi zovu Pulisi?. Ne smeta mi to uop?e.
- 在美國,我們的發(fā)音是 Pulisik,因為這是美式發(fā)音。在德國,每個人都叫我 Pulisi?。我(對此)一點也不介意。
- Zna?i da je u redu ako te zovemo Puli?i??
- 所以我們可以稱呼你為 Puli?i? ?
- Da, apsolutno.
- 是的,當然。
從這段專訪里,能讀出什么信息呢?
1、Christian 本人,最起碼截止到2019年,還不會說克羅地亞語;
2、他本人認同自己的克羅地亞血統(tǒng);
3、他對于兩種讀法都不排斥。
結(jié)合之前@GalMekel33 告訴我他沒有用克羅地亞語自稱的材料,可以再推測出一個信息:
他認同的只是“克羅地亞血統(tǒng)”,沒有表明他認同了“克羅地亞文化”;換言之,他在精神上是標準的“美國人”,對于克羅地亞,只是一種“認祖”的態(tài)度。
回到我們提出的那個問題:“Pulisic”到底有沒有被真正的“英語化”?
我個人的看法是:從他這一代開始,“Puli?i?”走向了“英語化”的歷程。但什么時候能完成、被大多數(shù)人認可呢?不知道,至少現(xiàn)在還達不到。

其實上面分析了一大串,等落到實際做判斷時,幾乎沒人對采用“普利希奇”有多少意見,但態(tài)度是不同的:
@GalMekel33 的觀點是:尊重本人的讀音,應該用“普利西克”,但“普利希奇”已經(jīng)名聲在外,不應該硬改,因為沒有實際價值;
@tachihiko 主張用“普利希奇”,但沒說原因;
@順藤摸瓜找Amang 推薦“普利希奇”,但并不希望僅僅用“約定俗成”這種借口來搪塞:
1、他是克羅地亞后裔,現(xiàn)在也同樣是克羅地亞公民;
2、他對于兩種發(fā)音方式都表示認可;
3、符合“子隨父姓”的常理;
4、“Pulisic”還談不上被“英語化”;
5、采用“普利希奇”譯不會影響這個家族的翻譯承繼問題;
6、采用“普利希奇”譯能體現(xiàn)出他“克羅地亞后裔”的身份,一定程度上展現(xiàn)出美國作為移民國家,民族成分復雜的現(xiàn)實(有點政治意義的味道)。
雖然“約定俗成”這種理由對于成名球星而言非常好用,但我都在盡量回避這種借口,畢竟總是向“約定俗成”妥協(xié),可能會得到極其離譜的結(jié)果:
非常悲哀的是,“格拉利什”這個翻譯似乎正在逐漸成為主流,一些在堅持規(guī)范化譯名的媒體為了討好受眾,正逐漸向劣質(zhì)翻譯妥協(xié),頗有種“劣幣驅(qū)逐良幣”的觀感。
每次我在制作翻譯時,都在反復提醒自己,我做的是“規(guī)范化譯名”,不是“譯名考究”。對于年輕一代的球員,或者是剛成名不久的球星,我可以認同“約定俗成”,但一定要有依據(jù),就像“Pulisic”的翻譯一樣,它不一定“正確”,但最起碼不能定義為“錯誤”。
真的,我想知道“Grealish”能被翻譯成“格拉利什”,依據(jù)在哪里?

經(jīng)常在B站看鬼畜的讀者對于“元首”指代的是誰應該不會陌生,但原版的電影《帝國的毀滅》就不見得都看過了。
這部電影自從在B站上架后,反復看了好幾次,每次看我都能感受到德國人對于過去的自己有多么深刻的反省,對于那個時代、那個國家、那場戰(zhàn)爭、那個人,為什么德國人選擇了那條道路,又為何走向深淵。但最打動我的不是電影里表現(xiàn)出戰(zhàn)爭的殘酷,而是看完了前面的演出后,真正的Traudl Junge——影片的“主角”,曾經(jīng)為希特勒打字的秘書——出來說的一段話:
"Ich habe mich noch damit zufrieden gegeben, dass ich pers?nlich keine Schuld hatte und auch davon nichts gewusst hab. Von diesem Ausma? hab ich nichts gewusst. Aber eines Tages bin ich an der Gedenktafel vorbeigegangen die für die Sophie Scholl an der Franz-Joseph-Stra?e befestigt war. Und da habe ich gesehen, dass sie mein Jahrgang war. Und dass sie in dem Jahr, als ich zu Hitler kam, hingerichtet worden ist. Und in dem Moment hab ich eigentlich gespürt dass das keine Entschuldigung ist, dass man jung ist, sondern dass man auch h?tte vielleicht Dinge erfahren k?nnen."
“我一直用以安慰自己的是,我個人并沒有什么過錯,而且我并不知情。我從不知道問題如此嚴重。直到有一天,我走過一面紀念牌匾,上面寫了 Sophie Scholl 的事跡,設在弗朗茨約瑟夫大街。我讀到她當時其實和我差不多年紀。而她遇害那年,我剛開始為希特勒工作。也就是在那一刻,我意識到,根本沒有什么借口,就算說當時還太年輕,也一樣有能力理解一些事情?!?/p>
分享至此,與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