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史閱讀筆記(六)
第二編 ?中古哲學
第一篇 ?基督教神學的興起
第一章 ?基督教的開端
第一節(jié) ?宗教復興
最后它(希臘哲學)注重倫理和神學的討論,諸如人的起源和歸宿問題、人對上帝和世界的關(guān)系以及人的墮落和贖罪。
希臘精神已經(jīng)失去創(chuàng)造性和活力,不可能“靠注入東方思想的精神,使哲學尸體復活”。
(Tip:哲學與宗教都能慰藉人心,哲學沒落,人的需要依舊還在,那么就輪到宗教的崛起。)
第二節(jié) ?基督教
在希臘思想發(fā)展的末期,一種新的宗教有許多因素適合于時代的需要,這使一些羅馬人改變了信仰。這種宗教是在猶太教的土壤上產(chǎn)生的,宣揚仁慈、公正和同樣愛他所有的孩子的天父、即上帝的福音;保證人類可以通過耶穌基督、即上帝的兒子來贖罪。它宣稱沒有人太卑下而不能得救,一切人都有希望;它宣稱在審判日,惡人盡管富貴和有權(quán)勢,會狼狽不堪;而心地純凈者,雖然貧窮和卑賤,卻要升入天國。
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從愛戴和崇拜上帝著眼,而不是出于恐懼。
要想得救只有一途,就是擺脫邪惡的激情、嫉妒、憤怒、憎恨和報復;甚至要原諒嫌惡自己的人,因為蒙冤勝于犯錯。仁愛和寬恕取憎恨和報復而代之,人要愛鄰如己,而人人都是與他為鄰的。
(Tip:愛鄰人算是基督教一個促進社會興趣的亮點吧。)
第三節(jié)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
新教宣揚精神上的一神論、來世的生活、仁愛的福音以及基督受難的范例,是受羅馬世界帝國歡迎的。
促使它誕生的有這些因素:世界帝國的存在,斯多葛學派所極力宣揚而逐漸增長的世界大同和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的精神,哲學家所教誨的精神神性的概念,流行的希臘神秘思想和東方宗教中不死的學說以及猶太有人格的上帝的思想,這種理想在形而上學抽象的觀念無能為力的條件下,能夠喚起宗教的精神。
基督教一方面對那時期的希臘人和羅馬人進行宣傳,另一方面又逐漸吸收了它在其中活動的那個世界的文化。
第四節(jié) ?經(jīng)院哲學
作為中世紀哲學的最主要部分或基督教哲學,其目的在于解說基督教的教義,使之系統(tǒng)化并加以論證,即在基督教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建一種關(guān)于宇宙和人生的理論。做這種工作的思想家叫做經(jīng)院哲學家,他們的體系被稱為經(jīng)院哲學。
古代哲學家的目的主要是超拔流行宗教而對宇宙予以唯理的解釋;他們以或多或少的科學精神、甚至往往以同盛行的信條相敵對的精神,來進行這項工作。而經(jīng)院哲學家則認為基督教的真理是無可爭議的,這種真理是他們思維的起點和統(tǒng)御原則,他們力圖使這些真理條理分明、順情達理,并加以證明。
神學的婢女。
在基督教教義所劃定的范圍以內(nèi),人類思維可以自由地運用其才智;只要同既定的真理沒有矛盾,人類理性可以隨意解釋世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智慧開始脫離神學的束縛,經(jīng)院哲學的態(tài)度和方法不能令人滿意,人們企圖在比較獨立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思想體系。從另一方面,對這整個的理性主義運動也提出了異議,即批判教義和全部教會統(tǒng)治的體系,努力改變?nèi)藗儍?nèi)在的宗教生活,而以《圣經(jīng)》和良心為指針和標準。
第二章 ?基督教神學的發(fā)展
第一節(jié) ?早起神學
在基督教發(fā)端時期,最適應當前需要的思想體系是我們曾經(jīng)略述的猶太——希臘哲學。
策勒爾說:“對《舊約》作比喻的解釋,成為把新信仰同舊啟示結(jié)合起來的必要的方法;斐洛的邏各斯學說融合猶太——基督教救世(彌賽亞)的信仰,構(gòu)成了未來幾個世紀基督教神學的教義運動的中心?!?/p>
使徒保羅及其學派的著作中有最早的基督教教義的神學。他是最初創(chuàng)立基督教神學或以基督教為基礎(chǔ)創(chuàng)立歷史的哲學的人。保羅把基督同上帝的權(quán)能和智慧、即邏格斯等同起來?;较扔谌硕嬖冢窃偷娜?,但他是由上帝創(chuàng)造的。
第二節(jié) ?諾斯替教
人們根據(jù)希臘的邏各斯學說來解釋基督教的歷史成分,把宗教和哲學的成分糅合在一起而強調(diào)宗教方面。
第二世紀被稱為諾斯替教派的人就做了這種工作。他們思索他們的信仰,建立關(guān)于基督教的哲學和基督教哲學,融合信仰和知識、宗教和科學。
他們宣揚基督教是一個嶄新而神圣的理論,猶太教是腐敗的宗教形式,由比較低下的神祇所啟示;異教是惡魔的創(chuàng)造物。能夠理解基督的真正教誨的人,變成諾斯替教派或神靈,終于會從物質(zhì)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禁欲是求解脫的一種方法。
顯然,諾斯替教派力不勝任。他們沒有建立起哲學體系,只提供了“半基督教的神話”。此外,他們的學說同耶穌學說流行的概念有矛盾。諾斯替運動對新宗教及其神學發(fā)生了巨大的影響。它促進了對信仰或神學的哲學研究。它的一些來自希臘哲學的根本觀念溶化于早起教會作家的著作中,從而變成為教義演化的一個因素。
第三節(jié) ?護教者
護教者總的目的在于使新教容易為人領(lǐng)悟,利用哲學,盡力維護信仰,以對抗異教和諾斯替教派荒誕的解釋。在他們看來,基督教既是哲學,又是啟示。它的真理起源于超自然的東西,而且絕對確實,但是,那是唯理的真理,縱然只是由通神而感悟的心靈所理解。
哈爾納克在《教義史綱》說:“護教者共同的信念可以概括如下:基督教是哲學,因為它有唯理的內(nèi)容,凡是真正的哲學家努力回答的問題,它都作出了令人滿意和普遍地為人理解的答案;但是,它又不是哲學,確實同哲學直接對立······因為它是天啟的真理,具有超自然的神圣的泉源,這泉源是它的學說的真理性和確實性的唯一的最后根據(jù)?!?/p>
第四節(jié) ?護教者的學說
護教者的著作中有這樣的根本思想:盡管世界可以消逝,卻呈現(xiàn)出理性的秩序的痕跡,而且指向一個永恒、不變、美好和正直的初始因、即一切生命和存在的泉源。這個基質(zhì)超越一切生命和存在。理性和善位于世界的根基,上帝是一切變化中永恒不變的基質(zhì)。
通過自由意志的活動,上帝發(fā)射出邏各斯。邏各斯來自上帝,有如光發(fā)自太陽一樣。邏各斯借耶穌基督而變成人,基督是邏各斯的化身,是“有血肉的邏各斯”。圣靈也淵源于上帝,這發(fā)源于上帝而作預言的神靈被設(shè)想為實體。
這些概念反映神圣理性的人格化,這在希臘的宗教哲學中是人所熟知的:理性是世界賴以塑造的機關(guān),上帝通過它間接施作用于世界。護教者強調(diào)上帝的超驗性,又試圖保存邏各斯的獨立性。創(chuàng)造的活動不是在時間中的活動,而是始終是當前的活動,那就是即刻而同時:圣子永遠和繼續(xù)處于被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
上帝是萬物的根基和目的,萬物來自上帝,又復歸于上帝。邏各斯是一切創(chuàng)造物的模型、原型或范本,這就是說,萬物是依據(jù)理性的影像,由理性的能力或神圣的智慧所創(chuàng)造的。
創(chuàng)造出自上帝的愛和善,以及為人的利益。
世界是為人類創(chuàng)造的。可是人的目的卻不在現(xiàn)世而在來世。向往來世、遁世以及靈魂從感官世界退隱而趨向上帝,是至善。
關(guān)于自由意志和人的墮落的說法是護教者另一共同的論點。上帝創(chuàng)造精神,予以區(qū)分善惡和自由選擇善惡的能力。有些精神選擇了違背上帝的道路,趨向肉體,遠離上帝,從而犯罪,在肉體中過比較低級的生活。通過基督徒的生活和神圣的恩惠以及邏各斯啟示的真理,人可以恢復已經(jīng)失去的地位。
基督教基本的一條信仰宣稱,上帝之子耶穌基督拯救人類,上帝之子降世以接觸人類的罪惡。這個命題含有三個重要概念,即上帝、天父,上帝之子和人性?天父和天父之子或邏各斯,天父之子和耶穌這個人,上帝和人,他們彼此的關(guān)系如何?
第五節(jié) ?邏各斯學說
從130年到300年,基督徒當中信奉者最多的一種學說史形態(tài)論,這在西羅馬被稱為佩特里帕阿西教派,在東羅馬叫作撒伯留斯教派。前者認為上帝有肉體,變成人,在肉體上受害。后者斷言上帝在相繼的三種方式或權(quán)能上,即作為天父、天父之子和圣靈,來顯示自己。
邏各斯同上帝的關(guān)系或天父之子同天父的關(guān)系問題,在這一點上未能取得一致的意見,導致分裂成羅馬教會和希臘教會。
引起爭論的另一個問題,是耶穌這個人同邏各斯——上帝的關(guān)系問題,即基督論的問題。基督有兩種性質(zhì),“每種性質(zhì)本身都很完美,彼此又有區(qū)別,二者卻完全結(jié)合在一個人的身上,這個人既是上帝,又是人。”這種解釋于公元451年為查爾西頓宗教會議所接受,變成正統(tǒng)的教義。
第六節(jié) ?自由意志和原罪
前三個問題需要正式解答的是,在救世的格局中人處于什么地位。一種廣泛流傳的觀點認為,整個人類因第一個人或一個墮落的天使的犯罪而腐化,需要某種形式的神圣的幫助來贖罪。
如果有必要接觸人類的罪惡,顯然人類不能自救,他是罪惡的奴仆,在本性上是罪人(原罪),或在某一點上已經(jīng)成了罪人;無論如何,他不是自由的。承襲波斯人摩尼的學說、人數(shù)眾多的教派摩尼教,擁護這種觀點。摩尼以波斯的二元論和諾斯替教義來解釋圣經(jīng),而且把基督教同拜火教始祖的學說結(jié)合起來。摩尼教宣傳人的光明基質(zhì)受黑暗的基質(zhì)、即物質(zhì)的束縛,通過禁欲、棄絕酒肉、婚姻、財富和勞動,人能純凈化,回到他所產(chǎn)生的光明的王國去。
裴拉鳩斯認為上帝是正直和善的上帝,他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都是好的;因此人的本性不能根本是壞的。每個人都有自由意志,所以罪惡不能代代相傳;犯罪意味著自由。自由是由為善的上帝所賜予的第一種禮品,是上帝施恩與人的初始的活動;為此,人不需要幫助,他能夠抵抗罪惡并希望為善。
如果人不為罪惡所奴役,如果他選擇的自由沒有被破壞,神圣的恩惠和基督教對人類贖罪起什么作用呢?裴拉鳩斯派回答說,在圣經(jīng)、耶穌的教誨和榜樣以及教誨的教旨里面,神圣的恩惠作用啟示人的認識,這會鼓舞人類意志擇善而從。
上帝是無所不知的,他精確地知道,人們在生活中將要選擇什么,即如何利用自有的權(quán)利,預先決定應予的賞罰(宿命論)。
第三章 ?奧古斯丁的宇宙觀
第一節(jié) ?奧古斯丁
奧古斯丁是早期基督教會最偉大而有創(chuàng)見的思想家、最有影響的大師,他反對裴拉鳩斯派的學說。他的體系討論了當代最重要的神學和哲學問題,闡釋了一種基督教的世界觀,這種世界觀達到教父思想的頂峰,成為此后幾個世紀基督教哲學的指南。奧古斯丁的觀點對中世紀哲學、宗教改革時期和近代的基督教神學都有影響,我們要從各個方面討論其體系。
奧古斯丁生于公元353年,死于430年。
第二節(jié) ?認識論
奧古斯丁認為值得具有的知識是關(guān)于上帝和自我的知識,這種觀點是整個基督教時代精神的特征。所有其他的科學,諸如邏輯、形而上學和倫理學,旨在給我們關(guān)于圣地的知識方面有其價值。
“了解是為了信仰;信仰是為了可以了解。有些事情,除非我們了解,否則就不能相信;另外一些事情,除非我們相信,否則就不能了解?!?/p>
奧古斯丁同柏拉圖一樣,認為真理確實存在,人類思想能夠本能地認識真理。真理獨立存在,使人不得不予以肯定;無論有沒有人掌握,它現(xiàn)在是并且將來也永遠是存在的。永恒不變的真理世界的泉源是上帝,的確,柏拉圖式的理念、形式、原型或本質(zhì)以至對個別事物的觀念,都位于神圣的精神中。
第三節(jié) ?神學
奧古斯丁神學中激勵人心的主旨,是新柏拉圖主義關(guān)于上帝的絕對性和莊嚴性的思想,脫離上帝的創(chuàng)造物無足輕重。上帝是永恒和超驗的存在物,是全能、全善和全智的;有絕對的統(tǒng)一性、絕對的智慧和絕對的意志。他是絕對的精神。他絕對自由,而他的決定有如他的本性,不容更改;他絕對神圣,不可能想望邪惡。它的意愿和作為是一回事。
奧古斯丁承繼了阿塔納西烏斯的三位一體的學說。
上帝的創(chuàng)造是連續(xù)的創(chuàng)造,否則世界將趨于支離破碎。世界絕對依賴他。
為了證明上帝無所不能,奧古斯丁不得不肯定上帝是萬物的原因。要證明他是善的,就必須把邪惡排除于世界之外,或者通過解釋,把它化歸烏有。創(chuàng)造顯示了上帝之善,處于無限的仁愛,他創(chuàng)造了宇宙。
最壞的邪惡是缺乏神性,是背離上帝或至善,趨向不能經(jīng)久的塵世。上帝本來可以從食物的格局中去掉邪惡,但是,他寧愿用它充當為善而服務(wù)的手段;宇宙以有邪惡出現(xiàn)而愈加光榮(樂觀主義)。奧古斯丁為了保持上帝的善和無所不能的性質(zhì),(1)否定有真正的邪惡,或使它成為相對的;(2)把它定義為善的匱乏;(3)把犯罪的責任轉(zhuǎn)移給人。
第四節(jié) ?心理學
人是物質(zhì)世界上最高的創(chuàng)造物,是靈魂和肉體的結(jié)合。這種結(jié)合不是犯罪的結(jié)果,肉體不是靈魂的牢獄,不是邪惡。靈魂是單純的非物質(zhì)的或精神的實體,在本質(zhì)上和肉體完全不同;它是指導和形成肉體的基質(zhì),是肉體的生命,至于它如何施作用于肉體,則神秘莫測。感官知覺、想象和訴諸感官的欲望是有感覺或比較低級的靈魂的技能。記憶、智慧和意志是有智慧或比較高級的靈魂或精神的技能,這樣的靈魂絕不依賴于肉體。
靈魂不是上帝的流射物,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靈魂。靈魂未同肉體結(jié)合以前,不能預先存在。當時流行的有兩種觀點,即上帝為每一個降生的嬰兒創(chuàng)造一個靈魂(靈魂創(chuàng)造說);靈魂有如肉體產(chǎn)生肉體一樣,以同樣的方式和在同一時間內(nèi)由雙親的靈魂所產(chǎn)生(靈魂繁殖說)。
第五節(jié) ?倫理學
人類最高的目的是同上帝融合,這是宗教的神秘理想,即看見上帝。塵世生活無非是參拜上帝的旅程,同永恒的幸福相比,那不是生活,而是死亡。這顯然是早起基督教對現(xiàn)實世界所抱有的典型的悲觀主義,對來世而言,又是輕快的樂觀主義,即一方面輕蔑塵世,另一方面又愛慕上帝。
我們靠愛而同上帝、即至善相融合,愛是最高的德性,是所有其他德性的泉源。
信仰、希望和仁慈是到的轉(zhuǎn)化的三個階段,愛是最高的。
塵世的國家是建立在自愛、以至輕蔑上帝的基礎(chǔ)上的,而上帝之城則以愛上帝和輕蔑自己為基礎(chǔ)。
奧古斯丁有雙重的理想。至善或完善是超驗的善,甚至基督徒,由于仍然受肉體欲望的支配,也不能在世俗的生活中予以實現(xiàn)。
這種倫理學說突出的特點是唯心主義。宇宙間最偉大的東西不是存在的物質(zhì)方面,而是精神。人類最偉大的東西不是肉體,不是感覺上的沖動本性,不是嗜欲滿足,而是精神。
第六節(jié) ?意志自由
奧古斯丁反對裴拉鳩斯的意志論。人不可能不犯罪,他有犯罪的自由,沒有解脫罪惡的自由。亞當犯罪不單純是犯罪的開端和先例,還是原罪,有遺傳性。其結(jié)果是全人類都有罪,除非上帝仁慈,額外施予恩惠,否則人類是不能解除其應得的懲罰的。只有上帝能夠拯救墮落了的人。
“人類意志不是因行動自由而蒙受恩惠,毋寧是因恩惠而取得自由?!?/p>
自由的意思就是愛善,就是說,只有善良的意愿是自由的。
奧古斯丁認為,人原有選擇永恒生活的自由,他沒有選擇;上帝知道他不會選擇,預先決定拯救誰。
上帝所選擇的得救的人構(gòu)成上帝之城,上帝所確定要毀滅的人則形成塵世之城,即罪惡的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