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和口簧琴:人類第一個在太空上彈響的樂器



大家好,我叫石頭,云南麗江的彝族人。今天我給大家分享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樂器。
人類第一個在太空上彈響的樂器就是它。在以前動畫片里面,“咚~”一個小動物滑倒了,其實(shí)也是用這個配音。
大家猜到這是什么了嗎?請大家現(xiàn)在把手機(jī)橫過來看看它的家族全貌吧:

沒錯,這個樂器就是口簧琴!
在大陸它叫“口弦”,在臺灣它叫“口簧琴”。我覺得叫它“口簧琴”是更加合適的,因?yàn)樗?strong>最早帶簧片的樂器,所有帶簧片的樂器都是來自于它,如葫蘆笙、葫蘆絲、手風(fēng)琴等,也稱為“萬簧之源”。
?
我花了10多年的時間,收藏了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各種口簧琴?;旧显诿總€國家、民族、部落里面,都有這個東西,只不過由于不同民族的的表達(dá)方式不一樣,所以就會產(chǎn)生不一樣的口簧琴,但它宗旨都是一樣的:是代替人類語言的另一種表達(dá)方式。
口簧琴在那個時代就像古琴一樣,其實(shí)不是用來演奏的樂器,它本身聲音就比較小,是自己跟自己說話的用的。

那么這些眼花繚亂的口簧琴應(yīng)該怎么分類呢?
按材質(zhì)來分的話,口簧琴有竹子的、銅片的、鐵片的、還有骨頭的。按形態(tài)來分,有“同體”和“異體”的口簧琴。

“同體口簧琴”就是在一整塊材料上把簧片劃出,比如這些竹子或者銅片的口簧琴。

“異體口簧琴”分布在雅庫特、蒙古、印度、法國、奧地利等,由圖所示,它的簧片是安裝上去的。


比較早一點(diǎn)的“異體口簧琴”來自臺灣泰雅族,外面竹制,再用繩子綁上銅片。
按照演奏方式來分類的話,口簧琴可以分為彈撥式的、繩震式的。


彈撥式——直接用手彈就可以了;繩震式——就是拉繩,拿這個繩子把它拉響。我在印尼發(fā)現(xiàn)了一種拍打式的,也接近于彈撥的演奏方式。
你看這個口簧琴,按它歷史出土文物至少是在七八千年以上,我覺得是所有古老樂器中唯一一個不自帶共鳴腔的。
它的共鳴腔就是人體的口腔。我看過一個非洲部落的視頻,人們用那種芭蕉葉子,干了以后有個條子(葉莖)可以用來演奏,我想這就是口簧琴的雛形,也是最早以人體為共鳴的樂器吧。

我是在山里面長大的孩子,小時候聽到的最悅耳的樂器就是媽媽她們那一代演奏的口簧琴和笛子——這是不幸的也是幸運(yùn)的。以前我世界里除了山還是山,也不知道山的外面是什么。
直到去上大學(xué),突然走到了大城市遇到紅燈綠燈,公交車...我的世界一下子就打開了,想著多多感受一些新鮮事物回去顯擺。于是大學(xué)畢業(yè)之前,我經(jīng)常抱著一個吉他去街上、酒吧賣唱。
但是,我漸漸發(fā)現(xiàn),少數(shù)民族的這種真誠與耿直,在這個時代其實(shí)是不太受歡迎的,有時候我會受到排擠,整個內(nèi)心是恐慌、迷失的狀態(tài)。

后來,我聽到了一種可以支撐我的聲音,來自我們聞名全世界的彝族口簧琴演奏家馬國國老師,我跟她要了一個專輯,聽了以后,整個心就靜下來了,我感覺自己好像把與生俱來的東西丟了。

之后,我便開始癡迷于口簧琴,開始了漫長的收集之路。放眼望去我才傻了——原來有很多民族都保留有這樣的傳統(tǒng)樂器,特別是俄羅斯和中亞,俄羅斯還有口簧琴博物館,他們每年11/20會舉辦世界口簧琴節(jié)。
據(jù)我所知,中國以前有40多個民族有口簧琴,但是現(xiàn)在在流傳的、仍然還有一部分人在用的已經(jīng)不到10種了。
在2016年,我做了一個決定:一個人開了車從云南到?jīng)錾讲纪峡h基支鄉(xiāng),托涼山州昭覺縣文化館館長沙瑪木烏大哥,請他帶我去拜師——俄的拉色。后者是四川省的省級非遺傳承人,我在他家待了一個多月,白天我們兩個就放牧或者是干活,同時他也一直在教我。

回來之后我便大體知道了口簧琴的制作技藝,自己也開始慢慢實(shí)踐摸索。
目前我手里面有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口簧琴,能收到的全都展示出來了,其實(shí)這也是我這輩子最高興或是最榮幸的一個事情,能跟口簧琴結(jié)緣。


我媽媽那輩,幾乎每位女性都會彈口簧琴,因?yàn)楹芏嘣挷荒苤苯诱f出來,要通過口簧琴表達(dá),有些時候一把口簧琴兩個月就被吹壞了,這時候家里人會知道她心里的狀態(tài),有時只能默默地再幫她去買一把新的。
口簧琴就像是她們身體的一部分,她們經(jīng)常把口簧琴串在繩子上,像項(xiàng)鏈一樣天天戴著,哪天琴折了一片,會感覺有什么事情要發(fā)生。


我希望這些東西能夠繼續(xù)活下來,希望身邊的朋友能喜歡?,F(xiàn)在我的孩子也是在玩這個東西,我覺得傳承不是掛在口頭上的,而是用真實(shí)的行動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帶在身上。
為什么說帶在身上呢?因?yàn)榭诨汕俸苄?,你可以隨時帶著,不管在寂寞的時候、難過的時候、無故的時候,你都可以彈響它,它會跟你說話。

講者|石頭
石頭,一個父親的兒子,兩個孩子的父親。彝族,云南西南之南著名彝族畢摩勒俄阿則第十二代。
這是真的,別的有很多標(biāo)簽,都是別人給的,與我無關(guān):一流屠夫、二流攝影師、三流音樂人,徒手十年間收集拍攝世界各地各民族口簧琴和傳統(tǒng)樂器近千種,17年作品參加西班牙世界口弦藝術(shù)展,同年參加湖北省世界口弦藝術(shù)展,西藏印跡樂團(tuán)成員,口弦作品被俄羅斯薩哈共和國口簧琴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
參考資料
[1]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676856700&ver=4361&signature=NImyqCkMXEgMUuYRUt5oULTuT7DT*ccJn0QPN3eG4bJU6lZFuWViLmisPmpRlFsc-BKfMYBQeyZ2TyiulDNp87OeccvlvkEd*zzXPzytyO8LldG-5*lQjzm3PrqTRwJq&new=1
[2]本文資料圖片來自于互聯(lián)網(wǎng)
策劃制作
策劃:unintended小米?朱芳瓊
導(dǎo)演:楊建華
監(jiān)制:老貓(鼓童)
視覺:楊建華?
攝影:李柯
文輯:曠四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