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傅小凡】《心學》到底是不是玄學?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課代表來了
知行合一 內(nèi)圣外王——陽明心學
一、引語
知行合一 by王
內(nèi)圣外王 by戰(zhàn)國 莊子(道家)《天下篇》認為儒家畢生追求為此。內(nèi)圣:整體素養(yǎng)提升,到達圣人境界;外王:建功立業(yè)。
知行合一 =內(nèi)圣外王
以其行,述其說。
杜維明(北大人文學院院長)在70年代提出“21世紀將是陽明的世紀”。當時不為主流所接受,原因有二:1、學說屬于主觀唯心主義;2、王參與過叛匪平亂,文革稱其鎮(zhèn)壓過農(nóng)民起義。
心學,特征:主觀精神的張揚,夸張主觀意識的力量。身處逆境,要“意識決定存在”,用心靈照亮周邊黑暗,具有支撐力。
二、王與理學
(一)起:動力點——成圣賢
父親中狀元,祖孫三人從浙江遷至北京,官居翰林院修撰,有機會入內(nèi)閣,希望王也能走科舉之路。王入學當?shù)馗呒壦桔?,挑?zhàn)老師,做什么事是第一等人。師答:科舉當官,光宗耀祖。王:成圣成賢。心學特征:吹牛,指將來想做之事(非編造曾經(jīng)未做之事),即志向。目標越高,道路越坎坷,不能急功近利。
(二)承:格竹子吐血,何為
明代科舉指定教材為朱熹所著《四書章句集注》,當時理學較為成熟。理學最早叫經(jīng)學,漢時興起?!吨杏埂贰洞髮W》出自禮記(五經(jīng)),《孟子》《論語》獨立成篇。北宋二程(程顥、程頤)兄弟將四書分為章句,命名,歷代理學家進行注釋,南宋朱熹整合,名為集注。明代為官方教材。
《大學》開篇: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王:物太多,格不過來。師:每日格一物,格到豁然貫通,就得到了天下之理,即一。與友約格竹子,三天友棄,王到第七天吐血,大病一場。儒家特點:說說而已(*^▽^*)
格:其義取決于對象為何。毛委員: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變革梨子(格=吃)。手中的工具和研究的目的決定了格。
物:一堆物在一堆人的參與之下變成事。格物or格事?
區(qū)別事物,目標明確,有理論準備。
(三)轉(zhuǎn):利艱貞,貶謫貴州,龍場悟道,龍崗講學
吐血后,王厭惡理學,三次考試才上,殿試第十名。封官:工部觀政(實習)。明武宗朱厚照時,戴銑彈劾宦官劉瑾,被打入大牢,王仗義執(zhí)言,也入獄。一個月后被判仗責三十,貶謫貴州龍場驛站做驛丞。明朝仗責大臣打后背,戴銑被打死,王養(yǎng)傷月余赴任,占明夷卦,即天最黑的子夜,影射當時小人當?shù)馈5赞o,“利艱貞”,利:有利的情況;艱:道路曲折;貞:應當堅持下去,才能得到光明的前途。
驛站:傳遞信息、接待官員。驛站經(jīng)濟來源取決于均徭,條件取決于周邊經(jīng)濟條件,貴州當時經(jīng)濟較為落后。王貶謫時伴有三名仆人,住石洞,想起家鄉(xiāng)的陽明洞。(陽明洞天,道教術(shù)語,神仙聚會的地方。)回憶——十七歲,去江西成婚。娃娃親,岳父諸養(yǎng)和,時任江西南昌布政參議(負責財政的副省長)。大婚當日失蹤,受無為道人所教,習得打坐養(yǎng)生之術(shù)(疑似逃婚沒處去hhh)。三個仆人病倒了,王反向伺候仆人。至暗之時,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龍場悟道)過去的圣人之道被當成了書本的知識。開始重讀四書五經(jīng),沒帶書,自己回憶重新解讀。悖論:當智慧用語言文字表達記錄出來,則又變成了紙面的知識。圣人之道,即儒家所謂,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心即理。理在事物中沉睡,叫物理;理在生命體中沉睡,叫生理;理在人的生命中沉睡,叫性理。性理醒了,圣人之心/道醒了。參考火和光的關(guān)系。心理同一,廓然大公。從人生感悟出發(fā),講學吸引來周圍百姓,回報幫忙蓋房子和龍崗書院。
理醒了是覺知,具有實踐動力,必定會付諸行動。
(四)合:廬陵實踐
教學遇到瓶頸(即前言悖論,理學窠臼:智慧和境界又變成知識),吏部任命王為廬陵知縣。歷時四個半月才到任。攜帶雕版《五經(jīng)臆說》,路途中遇學生請教,“付之于秦火”。召集學生寺院打坐,“使自悟性體,故恍恍若有可即者”。
進廬陵,手里有權(quán),秉承執(zhí)政為民的理念,以圣人之心深入民間,發(fā)現(xiàn)問題,尋找方法,落實方法,解決問題——知行合一。陽明心學,在實踐中知,不可學。
當?shù)孛耧L,明智開化,權(quán)利意識強,好訴訟。文化之鄉(xiāng),文天祥、歐陽修。賦稅太重,苛捐雜稅,太監(jiān)凌駕于地方大臣之上。圣人之道,沒有一己私欲,不在乎仕途,不畏生死。王代表百姓彈劾太監(jiān),勝訴。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