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臉,電視臉和愛豆臉到底都是一種什么樣的臉?差別在哪里?
所謂電影臉,就是站在觀眾的角度評價一位演員是否適合電影大熒幕,看起來是否有質感的一種形容。與此類似的詞匯還有演員臉和愛豆臉。
特別是在粉圈話術里,這幾乎形成了一種鄙視鏈:電影臉>電視臉>愛豆臉。并從各種角度論證這種觀點,最常見的是說法是電影臉的骨相好,經(jīng)得起放大,電視臉則適合于小屏幕,在骨相上不如電影臉,而愛豆臉則皮相大于骨相,只能用濃妝遮蓋,一卸妝,進了劇里就拉胯,禁不起細看。

這些說法有一定的道理。
“北影出明星,中戲出演員”這句流行網(wǎng)絡的觀點,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其實是兩所學校對學生培養(yǎng)選拔的不同機制,北影的召生方向是影視表演,而中戲的培養(yǎng)方向則是舞臺劇,即話劇表演。
江湖由此傳說,北影面試學生外表時更注重鏡頭效果,比如強調其頭身比例的漂亮。而中戲則更注重舞臺觀看,因此中戲的學生往往頭顯得更大一些,方便觀眾在觀看話劇表演時,可以更好地欣賞演員的表演。
聽起來兩所學校的選拔標準似乎有些道理,甚至有好事者還舉出兩校的著名畢業(yè)者來證明這一觀點。
但細究起來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所謂的皮相,骨相,包括頭身比等等的標準的扯淡之處——這些所謂的標準在演員中的俊男美女身上還勉強可以找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證據(jù),而是在一些外貌相對普通的演員身上是完全說不通的。
比如,范偉,趙本山,黃渤,王寶強這樣長相相對平凡,但業(yè)務能力很強的演技派,一定要拿他們的臉去證明那些所謂骨相,皮相,頭身比的標準不過是牽強附會。

那么決定電影臉,電視臉和愛豆臉的到底是什么呢?
真正決定電影臉,電視臉和愛豆臉的其實是藝術表現(xiàn)形式和手法的不同。
電影的時間長,時長短,類似于短篇小說,因此主題要足夠鮮明,矛盾沖突更集中,更具有爆發(fā)性。電影的這種表現(xiàn)形式和手法也決定了它對演員的選拔方式,要求演員自身特質鮮明突出,更適合于電影主題的表達需要,以便在有限的時長里給觀眾留下強烈的印象。
而所謂的特質,則是指演員自身的外形,氣質和戲路等綜合素質。而其中的外形也并非是要好看的骨相,皮相之類的標準,而是這張臉放在大屏幕上是否能夠體現(xiàn)出鮮明的個人特質,也就是是否具有故事性——一切都是為電影主題表達而服務。
電視劇相對電影篇幅要更長,像是長篇小說,有足夠的時間去展開敘事,刻畫人物,因此對演員個人特質的要求不如電影那么高,演員的外形和氣質只要能夠貼合角色的就足夠了。這也是一些電視劇演員明明在電視里看起來很漂亮很突出,但當他們的臉被放進電影的大屏幕時會發(fā)現(xiàn)忽然變得平淡了,不如同一片子里其他的演員看起來有吸引力,事實上不是因為他們的外貌變得不好看了,只是因為他們的自身特質不適合該片主題的表達而已。

愛豆臉的原理與此類似,之所以有人覺得一些愛豆出身的藝人明明在舞臺上很好看,但當他們出現(xiàn)在影視劇就顯得不如專業(yè)演員來得好看,認為演員與愛豆的顏值有壁,拋開業(yè)務能力方面的因素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愛豆的選拔標準與演員的選拔標準不一樣,愛豆的顏值為舞臺而生,演員的顏值為了鏡頭服務,他們各自最美一面永遠是在自己專業(yè)領域里發(fā)光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