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武傳——文常
班固(32-92),字孟堅,東漢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人,我國古代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幼年聰慧好學,9歲即能寫文章、誦詩書,16 歲入洛陽太學,博覽群書。性情謙和,深受當時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記后傳》,去世后,班固因《史記后傳》沒有完成,敘事也不夠詳備,于是繼承父志,在《史記后傳》的基礎上撰寫《漢書》。因當時有人誣告,班固遂以私改國史的罪名被捕入獄。幸其弟班超上書解釋,漢明帝讀了班固的書稿大為贊賞,召為蘭臺令史,后遷校書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書條件和工作環(huán)境,班固“潛精積思二十余年”,終于完成了《漢書》的寫作。 ??
班固一生著述頗豐。作為史學家,修撰《漢書》,是“前四史”之一;作為辭賦家,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兩都賦》開創(chuàng)了京都賦的范例,列入《文選》第一篇;作為經學理論家,所編《白虎通義》集當時經學之大成,將讖緯神學理論化、法典化。
?前四史,是指“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書,即為前四史四本書。包括
?漢朝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
漢朝東漢史學家班固的《漢書》、
南朝宋史學家范曄的《后漢書》、
?晉朝西晉史學家陳壽的《三國志》。
漢賦四大家
? ? ?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四人。這四人都有多篇代表性的名篇傳世,在當時及后世文壇影響深遠,是漢大賦的最高成就者,標志著漢大賦的內容、風格的成熟。
? 蘇武(前140年前 -前60年),杜陵(今陜西西安)人,西漢時期杰出的外交家 ,民族英雄 。
? ? ? ?蘇武在漢武帝時擔任郎官。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jié)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后將他遷到北海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jié)不屈,至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歸漢,拜典屬國,祿中二千石。次年因卷入上官桀謀反案而被免官。元平元年(前74年)參與擁立漢宣帝,受封關內侯,重新拜右曹典屬國。神爵二年(前60年),蘇武去世,享年八十余歲。甘露三年(前51年),位列麒麟閣十一功臣之末 。
? ? ? ?蘇武愛國忠貞的節(jié)操不僅使其名著當時,且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漢書》贊其“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蘇武及其故事的廣泛流傳,使之在歷代詩歌、戲曲、小說、美術、音樂、影視等藝術形式中不斷被歌詠、演繹?!疤K武牧羊”亦成為堅貞不屈的象征。
? ?《漢書》(《前漢書》)
作者:東漢班固撰寫,班固去世后,由馬續(xù)和班固的妹妹班昭完成。
性質:《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是古代傳記文學名著,其中還收錄了西漢大量的辭賦和散文,有總集的性質。
內容、體例:記載了從漢高祖劉邦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之間2)9年的歷史。《漢書》體例上繼承《史記》只是改“書”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傳”,全書有十二本紀、七十列傳、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班昭、馬續(xù)續(xù)寫的。
史學價值:作者能尊重客觀實際,揭露統治階級的殘暴,贊揚清廉的官吏,流露出對人民的同情。
文學價值:敘事詳明,史實嚴密,語言典雅繁復,富于文采,有駢體化傾向,對后世散文發(fā)展影響很大。它與《后漢書》《史記》《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