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王德峰—王陽明心學及其現(xiàn)代意義【字幕版】| wonderful系列講座

2022-11-11 00:18 作者:儒馬相道  | 我要投稿



1.?王陽明心學的現(xiàn)代意義——新民晚報 2015?年 6?月 28?日發(fā)表


心學發(fā)端于先秦的孟子。孟子說人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以及是非之心,以此論證道德的根據(jù)在人心。心學成就于明代的王陽明。王陽明說:“心”只是一個靈明,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這其間經(jīng)歷了禪宗這個發(fā)展階段。禪宗是中國佛教中的心學,因為它是對準了心來修行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唐代的禪宗心學為宋代、明代的儒家心學作了極重要的準備,提供了很豐厚的思想資料,這樣才會有王陽明學說作為心學的最高峰。陽明之后,心學漸衰,程朱理學長居主導意識形態(tài)之地位。再后來,西學東漸,中國歷史進入了近代,西學遂大行于天下,直至今天。

西學如果能解決中國的根本問題,即我們民族安心立命的問題,倒也罷了, 何需再談陽明心學? 心學之被淡忘,似乎是一個走入了現(xiàn)代化進程國家的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但是,西學,包括西方的自然科學、西方的社會科學和西方的哲學, 是不能解決中國人的人生觀問題的,因為人生觀的要點,是“心”之安頓的問題。中國的一部近現(xiàn)代史走到今天,國人的心依然沒有安頓好,這是一個終于被大多數(shù)人都看清楚了的事情。于是,這樣一個結論應該可以下了:來自西方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哲學,都不可能指到這個“心”。


1-1

自孟子以降,經(jīng)禪宗,到王陽明,所講的“心”,既不可譯成英語中的 heart,也不可譯成英語中的 mind。前者可以是指“心臟”,后者是指“心智狀態(tài)”或“意識狀態(tài)”。它們都是科學的對象。前者是生物學的對象,后者是心理學的對象。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既不是 heart,也不是 mind,它是哲學的對象或宗教的對象,或藝術的對象。凡以之為對象的哲學學說,便可稱為“心學”。因此,心學不是心理學,也不是心臟學。

心,既不是科學的對象,就一定不是一個可以直接經(jīng)驗到的東西,它一定是“超驗的”。這是借用西方哲學的術語說話。其實,也就是說,心是超生物、又超心理的。因為它超生物、超心理,若要請孟子把他所說的心拿出來給大家看看,他是斷然拿不出來的。但這個拿不出來的東西,卻是存在的。孟子這樣證明它的存在:如見孺子入井,任何一人都必生“怵惕惻隱之心”,情不自禁要去救他。此心一生,隨即援救,“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這就是說,怵惕惻隱之心,非從頭腦對現(xiàn)實的功利考慮中來。


此心純然就是一個情感:驚懼哀痛。正是這一情感打通了我們與孺子之間本來存在的形骸間隔,使我們與孺子成為一體。這叫“一體之仁”。

此“仁”之本原,就是那個不可用科學來加以研究的“心”?!靶摹敝l(fā)動,即“仁”,它不但可以把我們與孺子連為一體,還可以把我們與宇宙中凡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萬物都連為一體。陽明心學在北宋的先驅程顥,有這樣一句話:“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既然那個使萬物連為一體的仁,源自心,所以,陽明心學在南宋的又一個先行者陸九淵,便更進一步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此心之偉大,由此可以見到。中國哲學以這顆偉大的心,形成了道德的宇宙觀。把宇宙溯源到人生的根本價值中去,這就不是西方的哲學和科學所可以思議的了。


1-2

孟子、禪宗、程顥、陸九淵,前后相繼,為王陽明心學的展開做好了準備。其實,還有另一個人也為陽明心學做好了準備,這個人就是王陽明在思想上的直接的反叛對象——南宋的朱熹。王陽明年少時,朱熹的“格物之學”行于天下, 想要學做圣人的王陽明認真地走了朱熹所指點的路,例如取竹而格,以為其中必具至理,然久思無得,倒弄出了一身的病來,終于發(fā)現(xiàn)在如此“格物”的功夫之中,“物之理”與“吾之心”,終究還是兩樣不同的東西。三十七歲時,他在貴州龍場頓悟:真理不在外物之中,原在吾心之中,這叫“吾性自足”。真理不要到心外去求。恰如孟子所云:“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至于外物之理與吾心之理,原也不二。這正如禪宗之所謂“不二法門”也(由禪宗而陽明,于此便可見一斑)。

王陽明這個思想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心外無物”。當然,必可進而推廣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這不是唯心主義嗎?是的,徹頭徹尾的唯心主義。不過,一個學說,并不因為可以被貼上“唯心主義”的標簽,就等于是完全荒謬的學說了。試想一下,外物之理就是外物自身之理嗎?若把人與外物之間的實踐關系和認識關系統(tǒng)統(tǒng)抽掉,還會剩下一個怎樣的外物自身之理呢?若真有這樣的理(當然,這其實還是人在假定有這樣的理),人又如何可能知道呢?可見,樸素的、作為我們的常識信念的“唯物”倒是站不住腳的呢。不過,這個唯物與唯心之間對立的問題,不是這里所要討論的。這里所要討論的,是王陽明說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同朱熹學問的關系。

朱熹要講那個在心之外的天理,它客觀地在,人要通過格物去認識它,認識天理之后,便按照天理去行(實踐)。這個思路看上去很對,很符合通常我們能夠接受的認識論邏輯。但問題也正是出在這個邏輯上。如果天理是在人心之外的, 我們去認識它,就是用頭腦所具之智力把天理作為對象來認識。在這里,認識者和被認識者是分開的,這是其一;這兩者都與心無關,這是其二。但這兩點都是錯了的。認識者若與被認識者截然不同,它們的統(tǒng)一(而這才是認識之達成)就是不可能的。若認識者只是一個“智力”,那么被認識者就只是一個“理”,而“理”是不能讓我們去行動的。例如,若我們知道了“愛之理”,我們并不因此就能愛?!皭壑怼辈⒉痪褪恰皭邸薄qT友蘭先生說得好:“可以說愛是熱的, 愛之理并不熱。不但愛之理不熱,熱之理也不熱。”(見他的《中國哲學史新編》)

妙哉斯言!說出了“心”與“頭腦”的區(qū)分。心是生命情感的居所,里面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頭腦是理智的居所,里面活動的是概念、判斷、推理。因此, 若談“心外之理”,就是把天理先推到理智那一邊去了。推過去之后,再叫它回過來,即回到心這一邊來,以便使天理得到踐行(因為人的行動總是要由心來發(fā)動的)。但是,我們就是無法明白它如何回來。這是朱熹理學的毛病所在。

正是針對了朱熹理學的毛病,王陽明提出“心即理”。這是陽明心學的第一命題。這樣,他就把朱熹學說的理路顛倒過來了。例如,按照朱熹,須先有孝之理在,人才會有孝親之心。但按照王陽明,只是因為有孝親之心,才有了孝之理。二者誰是對的?我們?yōu)槭裁磿⒏改福渴且驗槲覀兿日J識了孝之理嗎?

試看時下之某些社會現(xiàn)象,即可明白事情原非如此。那些與父母對簿于法庭的兒女們,是因為他們的頭腦對孝之理沒有認識才這樣做的嗎?肯定不是。他們作為中國人,一定向來耳濡“孝之理”,也不會反對此理??梢姡麄兣c父母訴訟于公堂的行為并非緣于對理的認識有了缺失,而是緣自他們的心之偏失。而這正是陽明心學所要對付的大問題。他在《大學問》中指出,這種現(xiàn)象乃緣于“一體之仁”因私欲之蔽而亡失:“及其動于欲,蔽于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

則將戕物圮類,無所不為,其甚至有骨肉相殘者,而一體之仁亡矣。

時下出現(xiàn)的某些丑惡的社會現(xiàn)象,依陽明心學看,并非“理”之不彰,而是“心”之亡失。所謂心之亡失,是指人的生命情感偏離其本真之存在,而是動于欲,蔽于私。那么,什么是生命情感之本真的存在?再以孝親之心來說。孝親之心源于何處?源于我們對父母所給予的關愛和恩典的親身感受。對此被真切感受到的恩典,若不回報,會怎樣呢?只一句話:心不安。正因為如此,孔子在《論語》中處處都是用“心安與否”來指點什么是“仁”??梢姟叭省辈皇且粋€用理智來把握的概念,它不是概念,它是生命情感之本真的存在,這用陽明心學的話說,就是“心之體”。


1-3

心不安是有“聲音”的,這“聲音”便是良知的呼聲。全部陽明心學就是引領我們去聽到這個來自心的呼聲。因此,陽明心學可概括為三個字:“致良知”。

良知不是頭腦中本有的先驗知識(否則,便成了西方的康德哲學),而是“天理昭明靈覺處”,也就是說,它是我們的心本所具備的活生生的德性(《大學》中稱之為“明德”)。脫離這個“心之德性”的天理,就是僵死的教條。

致良知,如何致?不是一個人獨自在書齋里沉思,也不是在學理的往復論辯中致。“致”乃是“聽”,而不是“創(chuàng)設”,也不是“獲取”。對于我們每個人本有的東西,既無需創(chuàng)設,也談不上獲取,蓋不用創(chuàng)、不用取也。如何聽?在自己的生命實踐中聽。這便是“知行合一”。

知與行不能分作兩事,不能以為在行之前,先須知。知與行一旦脫離,當中隔著的卻正是私意!陽明就此感慨地說:“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 知與行,一旦被私意隔斷,知就不是良知,而是矯知;行就不是正行,而是妄行。

致良知就是在生命實踐中傾聽良知的聲音,而且要一以貫之,自始至終:“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何以是“行”之始?凡真理,必是讓我們心向往之的;心向往之,即是“行之始”,即是“行”之動力,更有何疑焉?“行”何以是“知”之成?真理既然是我們所向往者,便必是我們要與之融為一體者,即,讓我們的生命因此而有了意義,有了精彩,而惟有“行”才使我們能與之融為一體。

所以,“致良知”乃是生命實踐之功夫,而不是單純認知之活動。就此,王陽明說道,“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卻是何等緊切著實的功夫!

以上所說者,歸根到底,又全都源自“心即理”這一心學之基本命題,故王陽明說,“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門知行合一之教”。(見王陽明《傳習錄》)與人心相隔的“天理”,就是僵死的教條。在對僵死的教條的遵從中,不能形成國人卓然自立的人格。這正是朱熹理學的弊端。在歷史上,朱熹理學雖一度行于天下,卻不能彰顯吾族安心立命之本,職是故也。


綜觀世界,在儒家文化區(qū)(東方之社會多數(shù)屬于此文化區(qū))內,于禮儀、規(guī)則、法度之外,百姓欲立信仰,原無“上帝”可依,亦無“天國”在望(按:此非缺點,只是吾人與他族之相異耳),故而仍須在儒家道統(tǒng)中開出新的境界,以樹立東方社會中人之自信、自律、勇敢、寧靜之精神,以臻高尚之民氣,而此正是陽明心學之所達成者,無怪乎其影響之遠播于中華大地以外,乃至于在近代助成日本之明治維新。就此點而說得頗有些極端的話,可在高瀨武次郞的《日本之陽明學》一書中讀到:“我邦陽明學之特色,在其有活動的事業(yè)家,藤樹之大孝, 蕃山之經(jīng)論,執(zhí)離之薰化,中喬之獻身事業(yè),乃至維新諸豪杰震天動地之偉業(yè),

殆無一不由王學所賜。

至于今日之中國,經(jīng)濟建設之成績甚為可觀,國力增強,民囊漸豐,此為世人所共睹,其功也大。在物質豐富化的同時,如此民風也相襲而成:各施其能, 各謀其利,紛爭付之于法律,前程寄托于機遇。此固無可厚非者也。然若伴隨以重功利、輕道義之心,視榮恥為無物,以競爭為唯一,久之,社會信任必將難以存焉。故而,重溫陽明心學,再啟中國文化精神之源泉,是當今不可或缺的。



2?心靈如何安頓?談王陽明心學——復旦人文智慧課堂


2-1?文化生命:民族綿延的精神支點

古往今來,任何一個有文化生命的民族,都必定有一個精神上的支點。我們中華民族精神上的支點不從宗教中來,這一點幾乎可以斷言,不必懷疑!雖然我們這個民族有不少宗教徒了,但不能說我們民族的文化精神是宗教精神,因為我們不是一個宗教的民族。阿拉伯民族精神支點主要從伊斯蘭教中來,歐洲民族的精神支點從基督教中來,或舊教、或新教。一個長久沒有自己國土的猶太民族, 分布在世界各地,但沒有散掉,因為它有自己的文化生命,有它的精神支點—— 猶太教。我們中華民族也是一個有命的民族,沒有命的民族很容易被解體。中華民族在中國近代史上曾經(jīng)有過四分五裂的狀態(tài),西方列強紛紛進入中國,各自占據(jù)他們的地盤,東北有日本(一開始是俄國的勢力范圍),山東這一帶是德國的勢力范圍,江浙這一帶是英美的勢力范圍。但我們這個民族沒有解體,即使內部軍閥割據(jù)混戰(zhàn),我們沒有散掉,為什么?我們是有命的民族,這個“命”指的是文化生命。中國人的文化生命扎根于哪里?不是扎根于宗教,而在中國哲學中。


2-2?中國哲學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點

舉世望去,可曾有過另外哪個民族是真正的哲學民族?其實沒有。西方哲學蠻發(fā)達的,有幾千年的歷史,也發(fā)展的很成熟,但歐洲民族不是靠哲學,靠的是宗教。那么中國的哲學是哲學,西方的哲學也是哲學,為什么我們這個民族可以在哲學中找到精神的支點呢?這就是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不同。西方哲學的主題是知識,尋求客觀可靠的、有效的知識,它形成的前提、基礎和方法是什么? 雖然西方哲學也討論人生問題,但是他們把人生問題放在知識問題解決之后來講。蘇格拉底就說:美德即知識。只有理性發(fā)揮它的作用,形成了對世界以及人類生活的客觀知識,我們才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這是西方哲學的主題,始終是圍繞著知識,順帶解決人生問題。

那么中國哲學呢?它的主題向來就是人生。兩千多年中國哲學史,始終圍繞著人生的問題展開,政治的問題、經(jīng)濟的問題、社會的道德秩序的問題如何解決。出發(fā)點是回答人生的問題。所以中國哲學就是人生哲學。人生哲學發(fā)展到最高的頂峰,就是王陽明心學。王陽明心學之后中國哲學還有展開,但都已經(jīng)不能越過王陽明心學所達到的思想高峰。中國人生哲學繼續(xù)在探討,在走它的路,王陽明后學有衰弱的情況,但這另有原因。所以我講中國哲學就是人生哲學,人生哲學的最高成果:王陽明心學。我們中國人是靠哲學的,而且向來是一個哲學的民族, 那么作為中國人生哲學最高峰的王陽明心學的重大意義由此可見一斑。


2-3?人生何以成問題,關鍵在于心靈安頓

中國哲學的主題是人生,因為人生成了問題,所以它成了一個中國哲學的主題。那么人生何以成為問題?人生為什么是問題?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動物的生命是生命,人的生命也是生命,這個生命不是問題,它不存在問題。我們去研究它叫生物學研究,也會提問題,但這個問題不是被研究的生物自己提的。人卻要提自己生命的問題,那么人生何以是問題?其實人最麻煩的、最難對付的就是自己這個生命,生命外部的麻煩容易處理,生命內部的麻煩很難對付。生命外部的麻煩無非是人運用自己的一種超出動物的智力,形成一系列經(jīng)驗和知識,把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搞得更好一點,更適合人的生存,這叫生命外部的麻煩,容易對付。但生命內部的麻煩就很難對付了,所謂征服世界容易,征服自己難。

那么什么是生命內部的麻煩?回答就是:人心的安頓,心靈的安頓。心靈的安頓大多數(shù)人很難做到,我現(xiàn)在時常反省我自己:我的心安頓好了沒有?每每也沒安頓好??鬃釉凇墩撜Z》當中有一句話:“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常處樂。”這個“約”就是節(jié)約的“約”,在這里表示貧賤的生活處境。這個“樂”

就是快樂的“樂”,在這里表示富貴的生活處境。什么叫“不仁者”?不可望文生義,好像是指壞人,不是指壞人,而是指心沒有安頓好的人,就是“心中無仁之常體”,這樣的人叫“不仁者”。倘若拿這個標準來判斷,包括我王德峰在內的恐怕大多數(shù)人都要歸為“不仁者”一類。對于“不仁者”來說,不管你給他怎樣的生活處境,貧賤也罷,富貴也罷,貧賤難耐凄涼,富貴不能樂業(yè),這就叫左也不安,右也不安,你給他怎樣的生活處境都沒用,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不仁者”, 就是心沒有安頓好,這是人要對付的自己這個生命最麻煩的東西

心為什么要安?這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先要搞清楚“心”是什么,并且它非安不可,“心學”就來了。動物也有心、人也有心,但動物的心用英語來說無非兩種表達:一種叫 heart(心臟),生物學可以把它作為一種器官研究。還一個英語單詞也可以表示,高級一點的動物也可能有這個心,這個“心”叫 mind。狗和黑猩猩都有 mind,動物心理學可以對它作專門的研究。那么人的“心”首先也是有心臟、heart?的,mind?也肯定有,還比較高級,智力發(fā)展的比較高,但它還是 mind,對它進行研究有一門科學叫心理學,心理學研究心之意識狀態(tài)。


如果人只有這樣的心倒也罷了,人生不會是問題的,但是人還有一個無限的心, 或者說心有無限的一面,是它成了問題。比方說生命有痛苦,這個是毫無疑問的。按照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說法:生命本質上就是痛苦。動物也是有痛苦的,肉體受到了壓迫或者患了病,鳥獸會哀鳴,因為它病了。那么人的肉體生病了也會痛苦,但是人的肉體一痛苦心靈馬上就煩惱來了。動物肉體痛苦了但是心里沒煩惱, 它們沒有能夠煩惱的心。人的肉體不痛苦,心照樣煩惱。他肉體好好的,健健康康的,每年體檢的時候各項指標都很正常,但他煩惱,他有一顆能夠煩惱的心。

那么能生長出煩惱的心是什么東西呢?這個能生長出煩惱的心就是我剛才說的人心之無限的一面。英語當中是找不到合適的詞表達這個能煩惱的心,這說明講英語的民族思想中缺這一塊。最早認識到這一點的是孟子,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請問此心heart?嗎?此心是 mind?嗎?都不是。荀子不能懂,所以荀子認為人心本惡,他講的人心就是自然心,不超出 heart?和mind。孟子厲害了,所以孟子是這中國心學的萌芽。這個“心”是能生煩惱的, 為什么能生煩惱,因為它是無限性的,我們就叫它無限心吧。

人何以有無限心?就是我們當下所說:人是時間性存在。動物的存在首先它不知道自己存在,它的“在”是被人發(fā)現(xiàn)的。人怎么會發(fā)現(xiàn)這個桌子的存在呢? 因為人知道自己存在才說這個桌子存在。人在存在中對自己的存在有領會,而這個領會就是時間性。我們活著的每一個當下都在籌劃未來。所以說人是怎樣活在當下的?以籌劃未來的方式活在當下。那么未來是什么?未來尚不存在。未來不是事實、未來不是現(xiàn)實,未來是尚不存在的東西,但人已經(jīng)去籌劃它了。這證明什么?我們的心是領會存在的,并且是籌劃那尚不存在的東西,即它超越現(xiàn)實。人心總是有超越事實的一面,超越現(xiàn)實的一面,這種對事實和現(xiàn)實的超越證明人心有無限的一面,它不會被有限的現(xiàn)實所限制。

那么我們要安頓的那個“心”是什么呢?不是 mind(心之能力),能夠做出知識和經(jīng)驗的心,這個心無需安頓,它只要獲得對外部事物的經(jīng)驗和知識,安排好生活環(huán)境就可以了。但是“心”卻有無限的一面,它每一次都要求超越現(xiàn)實, 因為它在籌劃未來。這個“心”如何安頓呢?如果安頓不好煩惱就來。心的無限的一面要安頓的,如何在這現(xiàn)實世界中安頓?豪華別墅和高官厚祿都無法使這個“心”的無限的一面安頓。于是我們要去安頓我們這個心無限的一面,不得不超越現(xiàn)實世界。什么叫超越現(xiàn)實世界?出世。不出世不行?。〈蠹也灰`解為是出家,既不是佛家講的那個出世的目標,也不是道教家講的避世的人生態(tài)度,而是只有通過先出世,才能安頓好自己這個無限的心。


2-4?如何出世

出世不是指出家、到廟里去,這廟里還到處是世俗的事情。躲到深山老林里去,像陶淵明那樣,還要有在世的條件,否則你會餓死的。所以現(xiàn)在要講出世, 出世才是我們安頓心的第一個步驟,這個步驟是哲學的步驟。那么歐洲人也是人, 也有無限心,這個“心”也要安頓。那么安頓是不是也要出世呢?對,也要出世。他們的出世走了一條宗教的路,出世的第一步就是貶低現(xiàn)實世界,這個現(xiàn)實世界你不能不首先貶低它,你不貶低它就被現(xiàn)實利害得失所牽絆了。你超拔不出來, 每天蠅營狗茍,就在現(xiàn)實利害的關懷中過日子。

那么宗教是如何否定現(xiàn)實世界?“這算什么世界?”“塵世”。有道理!佛家也講這個“塵”,就指煩惱,人生無處不是煩惱,所以這個世界就叫“塵世”。歐洲的基督教也講這個世界是塵世,它微不足道,我們不幸來到這個世界上做人, 基督教告訴歐洲人,這件事是你沒有辦法的,第一,原罪,所以你是一個墮落的靈魂,每一個人都是有罪的靈魂,因此無限渺小和卑賤。它有一個拯救的希望: 對上帝的信仰和對天國的追求。上帝和天國是不是出世的?是,那叫宗教信仰的出世。人首先要把自己看得很低,不要自以為是,要在本體論上或者在根本的人生態(tài)度上采取謙卑的態(tài)度。謙卑是信仰的前提,要貶低這現(xiàn)實世界,還要貶低我們這些可憐的人,然后這個靈魂等待上帝的拯救,這就是宗教信仰指的出世的路。


2-5?中國哲學:安心立命之所

中華民族不是個宗教的民族,所以我們心靈的安頓不是通過宗教的路,而是通過哲學。學中國哲學第一件事要認清這一點:我們進入了本民族安心立命的學問中去了。我們學中國哲學的目的是要安好我們這顆很難安頓的心,人最麻煩的事情就是如何安排好自己這個最難安排的生命,這是中國哲學的主題。這個主題實際上就是安頓好我們的這個無限心,那么安頓的方式就是走一條哲學上的出世的路。一個稱得上中國真正的哲學的學說會一定走一條出世的路:儒家有儒家出世的路,道家有道家出世的路。那么還有一個學說嚴格來說不是哲學,比如說法家的學說,它并沒有安排一條出世的路,所以我們也能理解法家的學說為什么不可能成為我們民族精神基礎的原因了,因為它不足以安頓好中國人的心。

中國的哲學后來還有一個方面,就是把釋迦牟尼的佛學中國化。因此,中國思想除了儒、道之外還有了佛,儒、釋、道三者在宋明合流,所以中國思想這三個方面缺一不可了,這三個方面共同構成了中國人安頓心靈的道路:第一步出世, 出世而后再入世。于是中國老百姓那句都會說的話,很恰當?shù)?、很準確的說明了中國哲學追求的目標: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說得很對!其實這是中國哲學一直追求的目標,或者用更簡單的話,就是現(xiàn)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的統(tǒng)一。你要出世才能提生命理想,然后回過來在現(xiàn)實世界中實現(xiàn)這個理想,叫入世。這是最簡單的表達了。入世的前提是什么?出世。假如你從未出過,談什么入呢?你本來就在世中。


2-6 王陽明心學

宋明儒學分了兩大派:理學派和心學派,理學的代表人物:程頤、朱熹;心學的代表人物是:陸象山、王陽明,但是他們有先驅,恰好是程頤的哥哥程顥。


程顥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王陽明有一段原話是這樣說的:是故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為一體也。孺子猶同類者也,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一體也。鳥獸猶有知覺者也,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是其仁之與草木而為一體也。草木猶有生意者也,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一體也。“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為一體也。”我跟這個小孩本來形骸間隔現(xiàn)在一體了,接下來又說:“孺子猶同類者也,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我們聽到了鳥獸的哀鳴我們也不忍?!?strong>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一體也”,當你聽到鳥獸的哀鳴你不忍了,這時候你的心就和鳥獸為一體了?!?strong>鳥獸猶有知覺者也”,那么草木呢?“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草木無端地被毀壞我們也憫恤了?!?strong>是其仁之與草木而為一體也”,那么瓦石呢?“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一體也。”萬物都感通了,從人與人之間的人心感通,推廣為人與動物、人與植物的人心感通,甚至到無生命的無機物“瓦石”的感通。正如程顥所說:“天地之大德曰生?!本褪前凑罩袊恼軐W,整個宇宙是趨向于生命的,無機物的存在準備好有機物存在的條件,植物是生長在土壤里的,無機物為有機物的存在準備好條件,有機物又發(fā)生什么,植物為動物的存在準備好條件。那么生命到了動物那里最后趨向于人。人為什么有意義?人才是整個生命真諦的體現(xiàn)者,叫情感。用佛家的話來說,人是什么?最高的有情物。所以說:整個宇宙趨向于生命,生命趨向于人心的情感。所以這個“心”就跟宇宙同,人心與天地萬物為一體,這個為一體就是生命情感。中國人是這樣理解宇宙的,這是中國人的宇宙觀。


2-7?陽明心學與程朱理學的區(qū)別

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都是宋明道學,道學來了或者說新儒家來了,這個新儒家怎么會來?是因為中國人在這個時候需要拯救自己衰落的文化生命。這點魏晉時期已經(jīng)看得很清楚了,禮教不能維持自己,中國文人終于失去了對儒家學說的信心和希望,一頭扎進道家學說里,叫魏晉玄學,求個人的自在、全生避害、灑脫的人生、自由的人格……都蠻精彩的。但是道家的學說是不足以給我們這個民族奠定社會生活的精神基礎和社會秩序的根據(jù)。所以說魏晉玄學表明中國文化生命的衰落,后來獲得一次拯救的希望,就是隋唐佛學。我們前面講過的禪宗,其實讓中國人再度地相信孟子,就是心學的追溯可以撿起來了,因為禪宗就是心學, 用佛教的語言講的心學。禪宗的核心觀念是“悟”,“悟”不是獲得知識,“悟” 的活動不是認知活動,悟是心的事情,悟了就是即心即佛,自己的本心生起看到自己的佛性,這叫悟。

這個民族受到了佛學思想的啟發(fā),然后完成了一件偉大的事情:佛學的中國化,最高成果就是禪宗。禪宗就是以佛教的語言講的心學,開始講“本心至悟”了。所有的事情最根本的一條:我們人人都是佛。我們現(xiàn)在凡夫,是尚未看到自己的佛性,那叫沒悟。眾生是佛,眾生是尚未覺悟的佛,佛是已經(jīng)覺悟了的眾生。所以佛教嚴格意義上不是宗教,佛教是無神論的。釋迦牟尼不是神,是個普通的人,佛這個漢字,翻譯成梵文叫“Buddha”,而“Buddha”的本意就是覺悟者。所以禪宗為宋明儒學拯救我們民族的文化生命做好了思想準備。那么宋明儒學的主題是什么?王陽明那句話概括的最為恰當:我們中國人人人心中有賊,“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很好地概括和提出了宋明新儒學這個階段的來歷,中國人現(xiàn)在的主題是什么?就是破心中之賊。這是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共同的課題、共同的任務。對于當下的中國亦如此。

那么他們怎么會對立起來了呢?就是“破心中之賊”的破法不一樣。

程朱理學主張要把“理”(天理,客觀的真理)說清楚,他的說法有點接近于柏拉圖了。柏拉圖理念論就是先把萬事萬物具體存在的那個理說出來。把“理” 說清楚以后,我們人心去服從它,這樣心中之賊就破了。陸九淵開始反對,而后明朝的王陽明也反對,所以王陽明順著陸象山的心學走下來的。朱熹講人生修養(yǎng)的第一步是格物,就是窮盡事物的道理,然后有機會明白天理。

王陽明一度是受了朱熹這條道路的吸引了,但心沒安頓好,問題還是沒解決。后來突然頓悟,他終于明白什么叫格物致知,不是去格那個外部事物,從中看出一個天理來,格物乃是“正事”,我們人生在世就是做事情,做事情的本來道理要搞清楚,這才叫格物。那么“正事”的前提是正心,正心的前提是誠意,一個“誠”字。原來事物的道理我本心具備,何必到外面去求,這個悟很像禪宗的頓悟。在他之前的陸象山也是如此。

這條路跟程朱理學的差別在哪里?都要“破心中之賊”。程朱理學“破心中之賊”的前提是把天理說清楚。陸象山、王陽明的心學認為,破心中之賊,仍然用我們這個心,因為我們心本有良知,如果用在人心之外的高高在上的天理來破心中之賊,這仍然是對外部權威的服從。脫離人心的天理那叫僵死的教條,這就是兩者的區(qū)分所在,這個區(qū)分非常關鍵的。

我們剛才講,我們的心是無限心,它的內容是喜怒哀樂,是生命情感。假如我們這個心中有賊,就是我們的生命情感偏離了它的本真狀態(tài),用脫離情感的“理”能糾正嗎?糾正不了的。這個道理其實非常地簡單。


2-8王陽明心學的現(xiàn)代意義

這就是中國心學,從孔子那里準備好了,孟子把它闡發(fā)出來,然后在那里不能被遇見,長時間不能被遇見,荀子的學說大興天下。到了禪宗,心學的復興是因為佛學中國化,有禪宗了。禪宗不以理論做根據(jù)的,“教外別傳,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就是指向心的。心學起來就為宋明儒學做準備,宋明儒學當中就是陸象山、王陽明的心學尚存禪宗的真諦,開始直指人心了。王陽明抓住了最根本的,是順著陸象山說下來,所說的概括為三個字:致良知。良知千萬

別以為它是理性的知識,先驗的理性知識?!?strong>良知是當下呈現(xiàn)。”良知不是頭腦中的東西,是生命情感的本真狀態(tài)的突然爆發(fā),所以王陽明說我們每個人本有良知,那么也就是說天理在人心里,天理不在人心之外。王陽明那句話是這么說的: “良知乃是天理之昭明靈覺處,故良知即是天理。”這個原則是根本的重要,我們每個人都有良知。所以王陽明說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無論是販夫走卒,還是引車賣漿者流,都要做自作主張的大英雄,這叫中國人自己的獨立人格的樹立。中國人向來有道德,但是中國人向來的道德不是出于內心的自覺,而是出于對外部權威和利益被迫的服從,這叫他律,不是自律。要根本上解決中國的問題,就是中國文化生命的拯救,需要一個原則,叫道德自覺的主體的成立,那叫卓然自立的人格,于是才徹底地打破主奴關系的文化。

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當有一點圣賢的品格,這是健康的民族、健康的社會的必要前提。我們現(xiàn)在不再相信有什么圣人了,圣人在王陽明那里是每一個人應當都具備的品質,沒什么要求高的,應該是很自然的要求,今天我們很難做到, 這個社會充滿病癥。如果有其他的民族發(fā)現(xiàn),我們中華民族正在非常認真地在電視臺上公開討論一個問題:假如老人倒在地上該不該扶?他們一定會大為驚訝。難道這是問題嗎?在中國變成很現(xiàn)實的問題了。我們不是要講王陽明心學的現(xiàn)代意義嗎?這就是意義所在。我們當然主張法治社會,但法治不是一個社會的精神基礎,民眾缺乏倫理精神,法治沒用,因為法治不可能給一個民族樹立它精神的支點。法治是什么?預先防范不可抑制他人的維權的手段。今天中國最大的問題是人與人的基本性能在一個民族那里應當存在,這個基本性能來自于一個民族的倫理精神,那么這個倫理精神來自哪里呢?來自王陽明講的我們的良知。

王陽明心學是中國人自己的一次偉大的努力,可以說是中國人自己的啟蒙運動。它的啟蒙不是啟各種科學之蒙昧,而是指樹立獨立的人格。如果這個思想運動能夠結出果實的話,今日之中國不會是如此這個局面,將遍地都是卓然獨立的人格。我們還沒看到是吧?所以問題還在我們面前。讓我們感到不可理解的是, 王陽明心學的果實在日本開花結果了。如果沒有王陽明心學在日本的傳播,被日本許多人接受的話,明治維新是不可能成功的,日本明治維新的思想基礎和精神準備就是王陽明心學。所以儒、道、佛三家要合流,到了宋明新儒學,以儒家為根本,開創(chuàng)新的道統(tǒng),它還是儒學,不是道學,也不是佛學,但是把道家的思想、佛家的心學都吸收進來,然后開創(chuàng)思想的新局面,這叫新道統(tǒng)要開。新道統(tǒng)開好之后呢?再開新的學統(tǒng),就是學問體系,再開的政統(tǒng),就是政治體系,這一步本來要做的,后來中途夭折了。


3.復旦視頻節(jié)選

我相信你,因為我相信我自己。中國人每一個人都不相信他自己,他如何能相信別人?于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隨著家族本位社會的解體,我們進入了個人主義的社會,但這個人主義卻沒有精神基礎,終于淪為物欲的個人,然后每個人都要實現(xiàn)自己的物欲,需要人與人之間的幫助,這叫熟人社會,這就今天的中國的現(xiàn)狀。

貧賤難耐凄涼,富貴不能樂業(yè)。這叫左也不安、右也不安。人生樹不起信念來,只有那個非常明確的功利目標,并且把功利目標偷換為人生目標。這叫不仁者。拿孔子這個標準來衡量我們的話,我相信大多數(shù)人(包括我王德峰在內)都可以被稱為不仁者,就是心沒安頓好。出世方能安頓我們的內心,出世而后再入世,出世是為了安頓好我們的心,心安頓好了再回到這世界中生活,這叫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中國哲學的主題,幾千年中國哲學圍繞著這個主題展開: 人如何安排好自己這個最難安排的生命。解決的方案圍繞著一條:把出世和入世加以統(tǒng)一,一定搞清楚。

出世是第一步,安頓我們的無限性,然后入世,實踐吧。實踐也不是把自己奉獻給一個超驗的神,奉獻給天下。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本心本有, 我們沒發(fā)現(xiàn)它,因為遮蔽了。用佛家的觀點是種種的妄念把它遮蔽了,這種妄念主要分為三類:貪嗔癡。遮蔽了、覆蓋了,把它祛除掉,這個祛除的功夫叫修行。禪宗講的修行,修行就是去蔽。

真理不要到心外去求,我們人心本具備的,只是自己沒發(fā)現(xiàn)而已。這樣我們就進一步明確了中國哲學是人生哲學,這個人生哲學是提高我們生命情感的境界的學問,不是提高我們頭腦中知識的學問,這一定要搞清楚。頭腦不會有風暴的, 就是有許多知識,有許多觀念,心靈才起風暴呢。所以千萬別相信那些商界精英們介紹他們成功的經(jīng)驗,就是說他有多少了不起的 ideas、觀念,讓他取得了成功,千萬別信這一套。他們成功的根源,他們也沒講出來。他們的心靈曾經(jīng)受到挑戰(zhàn),這才是根本。各位相信么,今天就講到這。

王德峰—王陽明心學及其現(xiàn)代意義【字幕版】| wonderful系列講座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琼结县| 安丘市| 江达县| 太和县| 丰宁| 财经| 罗江县| 剑河县| 宁晋县| 新竹县| 满洲里市| 武清区| 北海市| 扎兰屯市| 马山县| 沧源| 塘沽区| 固原市| 保定市| 洛川县| 迭部县| 民乐县| 民丰县| 探索| 兴业县| 大方县| 亚东县| 保山市| 开远市| 崇州市| 常德市| 广丰县| 休宁县| 珲春市| 乌兰察布市| 偃师市| 禹城市| 综艺| 浮梁县| 右玉县| 阳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