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陵:航拍阿史那社爾墓,起冢以象蔥山
在禮泉縣昭陵鄉(xiāng)莊河村北側(cè),有兩座墓冢分別矗立于兩座山峰之巔,東西相對,蔚為壯觀。其中,西側(cè)的那一座是李思摩墓,東側(cè)的那一座墓冢埋葬的是誰呢?
相傳,這里埋葬的是阿史那社爾,他是東突厥處羅可汗的次子,后來成為唐初的名將。2018年2月11日,經(jīng)過莊河村的時候,我遠(yuǎn)遠(yuǎn)就望見這座墓冢,但是找不到前往的道路。
?
航拍完李思摩和魏征的墓葬之后,我再一次經(jīng)過這座墓冢的下方。先沿著東側(cè)的小路向北,行至無路之處掉頭返回,又順著西側(cè)的土路向北,墓冢就在道路旁邊的山上,但是根本沒辦法直接到達(dá)。
?
于是,我在這條山路上放飛無人機,隨著無人機的升起,原本陡峭的崖壁,瞬間如“走泥丸”一般從眼下劃過,阿史那社爾的墓冢赫然呈現(xiàn)在山峰之巔。這時我才發(fā)現(xiàn),在墓冢的北側(cè),竟然有一條水泥路,可以直接到達(dá)墓冢的腳下。
?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與世長辭,阿史那社爾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他請求為唐太宗殉葬!雖然他的請求沒有得到準(zhǔn)許,但是他和十三位外族臣子的形象,被雕刻成仿真的石像,豎立在昭陵的北祭壇上。
六年以后,阿史那社爾病逝,他被埋葬在距離唐太宗昭陵很近的地方。如今,從空中俯瞰,昭陵的主峰就在眼前,阿史那社爾墓冢呈圓錐形,緊緊依附在唐太宗的山陵之下,由此可見君臣之間深厚的情誼。
?
在《舊唐書》和《新唐書》中的《阿史那社爾傳》中,對阿史那社爾的墓冢分別有這樣的記載:“起冢以象蔥山”和“治冢象蔥山”。他的墳冢被修建成蔥山的形狀,以表彰他平定龜茲的功勞。雖然他的墓冢外觀與其他陪葬墓冢差別不大,但是此墓居高臨下,俯瞰山下陪葬墓群,大有君臨天下之感,地位明顯高于其他陪葬墓。
?
阿史那·社爾(604年-655年),他原本是東突厥拓設(shè),統(tǒng)帥鐵勒和薛延陀等部族,后來被薛延陀擊敗,率部西遷,并趁西突厥內(nèi)亂,奪取其近半國土,自稱“都布可汗”。
但是,他后來又被薛延陀擊敗,只得逃跑到高昌國。貞觀九年(635年),社爾率部投奔唐朝,被封為左驍衛(wèi)大將軍,并與衡陽長公主結(jié)婚。此后,社爾隨侯君集平高昌,又先后征討高句麗和薛延陀。貞觀二十一年(647年),社爾任昆丘道大總管,率領(lǐng)鐵勒和突厥部眾十萬人擊敗龜茲,并迫使于闐國王臣服。?
永徽六年(655年),阿史那社爾去世,贈輔國大將軍、并州都督,謚曰元,陪葬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