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系優(yōu)惠10萬起,國人最愛的奔馳,終于降價了?

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沒有關注過奔馳的消息,如果有印象的話,就能發(fā)現(xiàn)最近關于奔馳的新聞關鍵詞幾乎只有“降價”二字。
以北京市場最近一周價格為例,奔馳A級、B級兩款車分別降價9.40萬、8.40萬,C級直降9.9萬,就連進口的奔馳CLS也要降價15萬不等,全系優(yōu)惠幅度在10萬元左右,就連熱銷的E級都得降價15萬元沖銷量,而且要注意的是,上面降價的幾款車還不是其羸弱的新能源車,而是奔馳的燃油車主戰(zhàn)場。

不得不說,奔馳作為全球第一的豪華汽車品牌,這般降價幅度難免落人口舌,畢竟沒人想要自己花大價錢買的奔馳,別人一看到就說:“哦!這不就是那款降了10幾萬的奔馳嗎?”
當然了,降級也并非奔馳所愿,而是迫不得已。因為自2020年開始,奔馳的銷量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連年下滑,2019年,奔馳全球銷量245萬臺,2020年216萬臺,2021年209萬臺,到了去年僅為204萬臺,已被寶馬超越,成為全球“老二”。

新能源車領域,奔馳則混得更差,雖然與寶馬的新能源車走的是一樣的降價套路,但是效果相較于寶馬差得似乎有些遠,舉個例子,奔馳新能源系列的銷量擔當EQE平均月銷量僅有600多輛,而銷量“尾巴”EQC 的在23年1-5月累計銷量為261輛,不少消費者也對其非常犀利的評價:“EQC最大的賣點就是它是一輛奔馳?!?/p>
那么問題來了,奔馳現(xiàn)階段為何“燃油”“新能源”兩面交困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奔馳現(xiàn)階段所推出的新能源車型,尚無法扛起銷量主力的角色,同時又還拖累自家油車的表現(xiàn),而中國品牌汽車的崛起,特別是在新能源領域的突出領先優(yōu)勢,加之中國年輕消費者對于傳統(tǒng)豪華品牌的不感冒,多重影響因素之下,奔馳在中國這一最大單一市場的銷量,自然是一落千丈。

若深究奔馳在新能源領域的敗筆,一是傲慢,在轉型電動化初期,所推出的諸如EQC、EQA、EQB等等的車型皆為油改電,毫無誠意;二是新能源技術領域的技術儲備幾乎為零,不管是三電核心技術還是智能駕駛,奔馳均是大幅落后于中國企業(yè)。

GAL內(nèi)飾

EQA內(nèi)飾
而奔馳更傲慢的,是這樣簡單換殼來的“新能源車”還要加價,有些甚至高達數(shù)十萬元,這么“自信”的定價與非常一般的產(chǎn)品力,自然引起了消費者的抵制,于是在去年11月15日奔馳發(fā)布了調(diào)價通知,進行了非常大的讓步,不過根據(jù)“道歉有用的話要警察干什么?”的道理,即使是最高20萬元讓價的誠意,也很難挽回消費者對奔馳新能源的信任。

另外,就是奔馳在營銷選擇上的失誤,如果問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市場是哪里,結果一定是統(tǒng)一的,那就是中國,作為新能源滲透率已經(jīng)超過30%的中國市場,其是檢閱一款新能源車型產(chǎn)品力最為有效的地方,而奔馳卻很特立獨行,2022年底其首個純電渠道竟然選擇日本,要知道去年中國市場的奔馳交付量為75.17萬臺,而日本市場僅有5.24萬臺,只是中國銷量的一個零頭,相信當時看到這個新聞的所有人都一頭霧水。
至于原因,無非就是耍起“小聰明”,避免與中國市場上的“強手”正面碰撞,從而維護自己作為百年車企在新時代的尊嚴。

寫在最后
總體來看,無非是“傲慢”二字讓奔馳將新能源想得太過簡單,未曾發(fā)力產(chǎn)品,只堅信自己的豪華定位能再次發(fā)揮作用,殊不知在新浪潮的沖擊下,其“高端品質(zhì)”已然有些失色。
至于現(xiàn)在奔馳“燃油”與“純電”的連番降價,在現(xiàn)階段來看確實有一定作用,但是長遠來看,降價傷害的是其能打出高溢價的“品牌”,至于其之后能否推出新產(chǎn)品絕地反擊,筆者認為難度并不低,而持續(xù)降價沖銷量的結果,只是“血流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