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面部過敏一次見效(自學中醫(yī)心得體會225)
大家好!
歡迎來到岐黃圣賢智慧中醫(yī)公益學習平臺學員投稿專欄!

作者:河潤
庚子年初母親腦梗住院,又加之多年高血壓,身體從此每況愈下。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每每提及,淚眼娑婆,惟愿父母身心安康,晚年吉祥。壬寅年初,母親高血壓多日不能恢復,束手無策之際,向一位長輩求助,正是這個機緣,讓我遇見了岐黃圣賢智慧平臺,萬分慶幸,萬分感恩,感恩這份大愛,實現(xiàn)了我一直以來苦于學醫(yī)無門的心愿。

2022年2月上旬進入平臺后,便如饑似渴的投入到學習當中,直至6月底,用了近5個月的時間,學完了第一遍人紀的課程,讓自己對中醫(yī)有了一個大的框架和概念。
我第一次清晰地了解到人體這個精密的儀器運轉的過程:
人們進食的水和食物進入胃,喝下去的水會直接氣化(胃是熱的)到三焦系統(tǒng),只有食物中的水才會進入小腸(肝的排泄物進入膽,膽囊分泌膽汁進入胃和小腸幫助消化),小腸是熱的(心臟不停的跳動產生熱能,肺主肅降,肺法象天幕,把心臟的熱導入小腸),食物消化后,營養(yǎng)到了脾臟,脾臟把營養(yǎng)運輸?shù)纳眢w各部位,水和殘渣進入大腸,殘渣排出體外;此時,水經(jīng)過第一次氣化到肺部,肺部產生的津液直接到腎臟(金生水),腎的津液一部分到腦部,一部分到膀胱,進入膀胱的水再次經(jīng)過氣化,去滋潤肝臟,剩下的水變?yōu)槟蛞号懦鲶w外。
正常的人,五行是順著走的(五行相生),反之則會生病。而人之所以生病,一是外感風熱濕燥寒,再者內有情志的變化(喜怒哀樂憂思恐)。所以最好的狀態(tài)是上工治未病,最初就要預防好,讓身體保持健康;除了飲食作息之外,心情要舒暢。如果生了病,其原則是:有表證先解表不可攻下,否則病邪入里。

中醫(yī)治病是對癥不立病名,治癥主要以經(jīng)方為主,隨癥加減。
而六經(jīng)辨證中,外感之病起于傷寒,最初病入太陽(表癥,桂枝麻黃葛根湯……),失治傳入陽明或少陽,陽明無死癥(熱癥,胃中和大腸的病變),少陽主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小柴胡湯大柴胡湯……),少陽失治入太陰(主癥腹?jié)M而吐),太陰不愈病入少陰(主癥脈微細,血不夠,但欲寐)少陰不愈病則進入厥陰(消渴、脈細欲絕……)。
疾病的傳變由淺入深,由腑及臟,從太陽到厥陰,病則越來越重,反之由里到表,病退。此時治療可以選擇針灸藥石,那么就要知道針灸的禁忌和治療時機與法則。如:氣血極虛弱不可用針、勞累后不可針等等。
而藥性講究陰陽,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重濁沉降為陰,輕清升浮為陽。味薄可通竅,味淡能利濕,陽氣出上竅,陰味出下竅。濁陰走五臟,清陽發(fā)腠理,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酸味能濇能收,苦味能瀉能燥能堅,甘味能補能和能緩,辛味能散能潤能橫行,咸味能下能軟堅,淡味能利竅能滲泄。
又如:茯苓健脾利水,利中焦的水;澤瀉利上焦及全身的水;豬苓利下焦水;桂枝行陽、強心臟,主動脈;芍藥治腹痛,主靜脈,能使靜脈血回流;生姜去胃中水寒,干姜溫中(肺);枳實厚樸寬腸通便,厚樸去濕把脾濕引小腸;白術去關節(jié)肌肉和中焦的濕,一般與茯苓同用從小便排出;天門冬去肺熱潤燥;人參大補氣血;甘草緩、和能解毒,炙甘草強心陽;干地黃滋陰涼血,熟地補脾補腎;川穹順氣行血;吳茱萸補肝虛,常與生姜并用去胃寒;山茱萸滋陰養(yǎng)血補肝,體弱常用;生附子去里寒,炮附子固陽等等。

也許是冥冥之中給我信心,第一次扎針,是父親上火引起的頭痛,一針就消除了;同時也把常年面部過敏的炎癥,通過皮膚五針一次見效果;也開始嘗試著用經(jīng)方調理身體,但這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尚在求索當中,最難的是辨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需要學習、思考、領悟,也需要老師的引領,非常感謝在這個大環(huán)境下,能給與這樣一個線下學習的機會,背后的艱辛也可想而知。
世間萬物陰陽理,陰陽順逆妙難窮,很多的事情用眼睛是看不到的,只有用心才能看到實質。明師難遇,雖然剛剛開啟中醫(yī)學習之旅,相信在老師的帶領下,會穩(wěn)扎穩(wěn)打一路前行!

很喜歡邵康節(jié)先生的一首詩:
每日清晨一柱香
謝天謝地謝三光
所求處處田禾熟
惟愿人人壽命長
國有賢臣安社稷
家無逆子惱爺娘
四方平靜干戈息
我若貧時也無妨
這樣大愛的精神,從古到今,跨越時間跨越空間,在每個時代每個當下,希望天下人人識中醫(yī),人人安康,也期許自己學好中醫(yī),為家人、為大家盡一點綿薄之力,再次感恩,感恩義工老師,感恩平臺,感恩所有!

中醫(yī)是我國的國粹,您想更深入地學習中醫(yī)知識嗎?
請閱讀相關內容:
我們一起來學中醫(yī)吧,線上學習,還有線下授課和跟診,純公益哦!
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心動不如行動!一起開始我們幸福的學習之旅吧~!
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學習中醫(yī)經(jīng)典,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