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被討厭的勇氣》摘抄筆記

2023-03-13 20:24 作者:Augustshan  | 我要投稿

我讀書講究緣分,當有很強烈的預感或者因某些契機翻開了某本書的時候,就是合適的時機到了。

這本書之前打開過三次,最后一次都讀到接近結(jié)尾篇章了,但依舊沒有讀完,停留在了“活在當下”之前?;蛟S是當時的自己還在抗拒著恐懼著改變,依然在逃避,不過也已經(jīng)為我提供了足夠撐過那時的心靈療愈的力量。

本書通過對話體解讀了阿德勒心理學,其中一些理念我還沒能完全理解做不到贊同,不過也正如作者所說,這是一劑辛辣的猛藥,對我已經(jīng)形成的一部分既定觀點造成了相當大的沖擊,也足夠引發(fā)思考了。


提前記下對我有著重大意義的幾個討論話題:

人們常常下定決心“不改變”——我將其理解為路徑依賴

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結(jié)果

人的煩惱皆源于人際關(guān)系——我將其理解為更廣泛的社會規(guī)訓

人生不是競爭

人生的課題

最重要的“課題分離”

共同體感覺——能從中感覺到部分大道的概念

活在當下

?

摘抄記錄,留給自己。

引言

?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

那并非是“世界”本身復雜,完全是“你”把世界看得復雜。

人并不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里。

?

也許你是在透過墨鏡看世界,這樣看到的世界理所當然就會變暗。如果真是如此,你需要做的是摘掉墨鏡,而不是感嘆世界的黑暗。

?

第一夜 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

阿德勒開創(chuàng)的“個體心理學”,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標。

?

如果一味地關(guān)注過去的原因,企圖僅僅靠原因去解釋事物,那就會陷入“決定論”,阿德勒心理學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xiàn)在的“目的”。

如果我們一直依賴原因論,就會永遠止步不前。

?

立足于原因論的人們,例如一般的生活顧問或者精神科醫(yī)生,僅僅會指出“你之所以痛苦是因為過去的事情”,繼而簡單地安慰“所以錯不在你”。所謂的心理創(chuàng)傷學說就是原因論的典型。

?

阿德勒心理學明確否定心理創(chuàng)傷,這一點具有劃時代的創(chuàng)新意義。弗洛伊德的心理創(chuàng)傷學說的確很有趣。他認為心靈過去所受的傷害(心理創(chuàng)傷)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禍首。當我們把人生看作一幕大型戲劇的時候,它那因果規(guī)律的簡單邏輯和戲劇性的發(fā)展進程自然而然地就會散發(fā)出攝人心魄的魅力。

?

但是,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創(chuàng)傷學說的時候說了下面這段話:“任何經(jīng)歷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并非因為自身經(jīng)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chuàng)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jīng)歷中發(fā)現(xiàn)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jīng)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jīng)歷的意義。


經(jīng)歷本身不會決定什么。我們給過去的經(jīng)歷“賦予了什么樣的意義”,這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

?

我們大家都是在為了某種“目的”而活著。

?

你是先產(chǎn)生了要大發(fā)雷霆這個目的。作為相應手段,你便捏造了憤怒這種感情。

?

所謂憤怒其實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種“手段”而已。

?

我并不是否定感情的存在。任何人都有感情,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如果你說“人是無法抵抗感情的存在”,那我就要堅決地否定這種觀點了。我們并不是在感情的支配下而采取各種行動。而且,在“人不受感情支配”這個層面上,進而在“人不受過去支配”這個層面上,阿德勒心理學正是一種與虛無主義截然相反的思想和哲學。

?

問題不在于“發(fā)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詮釋”。

我們不可能乘坐時光機器回到過去,也不可能讓時針倒轉(zhuǎn)。如果你成了原因論的信徒,那就會在過去的束縛之下永遠無法獲得幸福。

?

還不僅僅是痛苦。如果過去決定一切而過去又無法改變的話,那么活在今天的我們對人生也將會束手無策。結(jié)果會如何呢?那就可能會陷入對世界絕望、對人生厭棄的虛無主義或悲觀主義之中。以精神創(chuàng)傷說為代表的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論就是變相的決定論,是虛無主義的入口。

?

我們要考慮人的潛能。假若人是可以改變的存在,那么基于原因論的價值觀也就不可能產(chǎn)生了,目的論自然就會水到渠成了。

否定我們?nèi)祟惖淖杂梢庵?、把人看作機器一樣的存在,這是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論。

?

人并不受過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著自己定下的目標前進,這就是哲人的主張。哲人所倡導的“目的論”是一種徹底顛覆正統(tǒng)心理學中的因果論的思想,這對青年來說根本無法接受。

?

改變的第一步就是理解。

?

答案不應該是從別人那里得到,而應該是自己親自找出來。

從別人那里得到的答案只不過是對癥療法而已,沒有什么價值。

?

你現(xiàn)在無法體會到幸福,因為你不會愛你自己。

?

你是“你”就可以了。

但是,這并不是說你要一直這樣下去。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話,就不可以“一直這樣”,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須不斷向前邁進。

?

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

比如現(xiàn)在你感覺不到幸福。有時還會覺得活得很痛苦,甚至想要變成別人。但是,現(xiàn)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為你自己親手選擇了“不幸”,而不是因為生來就不幸。

?

行為之惡的確有很多。但無論什么樣的犯罪者,都沒有因為純粹想要作惡而去干壞事的,所有的犯罪者都有其犯罪的內(nèi)在的“相應理由”。假設有人因為金錢糾紛而殺了人。即使如此,對其本人來說也是有“相應理由”的行為,換句話說就是“善”的行動。當然,這不是指道德意義上的善,而是指“利己”這一意義上的善。

?

在希臘語中,“善”這一詞語并不包含道德含義,僅僅有“有好處”這一層含義;另一方面,“惡”這一詞語也有“無好處”的意義。這個世界上充斥著違法或犯罪之類的種種惡行。但是,純粹意義上想要做“惡=沒好處的事”的人根本沒有。

?

你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里選擇了“不幸”。這既不是因為你生在了不幸的環(huán)境中,也不是因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為你認為“不幸”對你自身而言是一種“善”。

?

人們常常下定決心“不改變”

?

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這些“賦予意義的方式”匯集起來的概念就可以理解為生活方式。從狹義上來講可以理解為性格;從廣義上來說,這個詞甚至包含了某人的世界觀或人生觀。


我們假設有一個人正在為“我的性格是悲觀的”而苦惱,我們可以試著把他的話換成“我具有悲觀的’世界觀”。我認為問題不在于自己的性格,而在于自己所持有的世界觀。性格一詞或許會帶有“不可改變”這一感覺,但如果是世界觀的話,那就有改變的可能性。

?

你一定會認為秉性或性格不會按照自己的意志而改變。但阿德勒心理學認為,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結(jié)果。

?

假若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給予的,而是自己選擇的結(jié)果,那就可以由自己進行重新選擇。

?

問題不在于過去而在于現(xiàn)在?,F(xiàn)在你了解了生活方式。如果是這樣的話,接下來的行為就是你自己的責任了。無論是繼續(xù)選擇與之前一樣的生活方式還是重新選擇新的生活方式,那都在于你自己。

?

人無論在何時也無論處于何種環(huán)境中都可以改變。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

?

盡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你還是感覺現(xiàn)在的生活方式更好,大概是覺得一直這樣不做改變比較輕松吧。

如果一直保持“現(xiàn)在的我”,那么如何應對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結(jié)果會怎樣等問題都可以根據(jù)經(jīng)驗進行推測,可謂是輕車熟路般的狀態(tài)。即使遇到點狀況也能夠想辦法對付過去。

另一方面,如果選擇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會遇到什么問題,也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眼前的事情。未來難以預測,生活就會充滿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著自己。

也就是說,即使人們有各種不滿,但還是認為保持現(xiàn)狀更加輕松、更能安心。

?

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為過去或者環(huán)境,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你只不過是缺乏“勇氣”,可以說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

如此一來,問題就變成了“怎樣才能改變生活方式”這一具體策略。

你現(xiàn)在首先應該做的是什么呢?那就是要有“擯棄現(xiàn)在的生活方式”的決心。

但像這樣活在“如果怎樣怎樣”之類的假設之中,就根本無法改變。因為“如果可以變成Y那樣的人”正是你為自己不做改變找的借口。

?

應該去做——這一簡單的課題擺在面前,但卻不斷地扯出各種“不能做的理由”,你難道不認為這是一種很痛苦的生活方式嗎?

?

如果要改變對世界或自己的看法(生活方式)就必須改變與世界的溝通方式,甚至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請不要忘記“必須改變”的究竟是什么。你依然是“你”,只要重新選擇生活方式就可以了。雖然可能是很嚴厲的道理,但也很簡單。

?

青年:不是這樣的,我所說的嚴厲不是這個意思!聽了先生您的話,會讓人產(chǎn)生“精神創(chuàng)傷不存在,與環(huán)境也沒有關(guān)系;一切都是自身出了問題,你的不幸全都因為你自己不好”之類的想法,感覺就像之前的自己被定了罪一般!

哲人:不,不是定罪。阿德勒的目的論是說:“無論之前的人生發(fā)生過什么,都對今后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睕Q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刻”的你自己。

?

?第二夜 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guān)系

?

之所以只看到缺點是因為你下定了“不要喜歡自己”的決心。為了達到不要喜歡自己的目的,所以你才只看缺點而不看優(yōu)點。

?

我所能做的就是首先讓其接受“現(xiàn)在的自己”,不管結(jié)果如何,首先讓其樹立起向前邁進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把這叫作“鼓勵”。

?

你為什么討厭自己呢?為什么只盯著缺點就是不肯去喜歡自己呢?那是因為你太害怕被他人討厭、害怕在人際關(guān)系中受傷。

?

害怕被別人輕視或拒絕、害怕心靈受傷。你認為與其陷入那種窘境倒還不如一開始就不與任何人有關(guān)聯(lián)。也就是說,你的“目的”是“避免在與他人的關(guān)系中受傷”。

?

那么,如何實現(xiàn)這種目的呢?答案很簡單。只要變成一個只看自己的缺點、極其厭惡自我、盡量不涉入人際關(guān)系的人就可以了。如此一來,只要躲在自己的殼里就可以不與任何人發(fā)生關(guān)聯(lián),而且萬一遭到別人的拒絕,還可以以此為理由來安慰自己。心里就會想:因為我有這樣的缺點才會遭人拒絕,只要我沒有這個缺點也會很討人喜歡。

?

保持滿是缺點的“這樣的自己”對你來說是一種不可替代的“善”,也就是說“有好處”。

?

但是,請你不要忘記,在人際關(guān)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傷。只要涉入人際關(guān)系就會或大或小地受傷,也會傷害別人。阿德勒曾說“要想消除煩惱,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種事情根本就無法做到。

?

之所以感覺孤獨并不是因為只有你自己一個人,感覺自己被周圍的他人、社會和共同體所疏遠才會孤獨。我們要想體會孤獨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說,人只有在社會關(guān)系中才會成為“個人”。

?

“人的煩惱皆源于人際關(guān)系。”這是阿德勒心理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如果這個世界沒有人際關(guān)系,如果這個宇宙中沒有他人只有自己,那么一切煩惱也都將消失。

?

僅止于個人的煩惱,即所謂的“內(nèi)部煩惱”根本不存在。任何煩惱中都會有他人的因素。

?

困擾我們的自卑感不是“客觀性的事實”而是“主觀性的解釋”。

主觀有一個優(yōu)點,那就是可以用自己的手去選擇。

?

價值必須建立在社會意義之上。

價值問題最終也可以追溯到人際關(guān)系上。

這樣就又可以與“一切煩惱皆源于人際關(guān)系”這種說法聯(lián)系起來了。

?

首先,人是作為一種無力的存在活在這個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擺脫這種無力狀態(tài),繼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稱其為“追求優(yōu)越性”。

你可以簡單將其理解為“希望進步”或者“追求理想狀態(tài)”。

我們都有想要擺脫無力狀態(tài)、追求進步的普遍欲求。人類史上的科學進步也是“追求優(yōu)越性”的結(jié)果。

?

與此相對應的就是自卑感。人都處于追求優(yōu)越性這一“希望進步的狀態(tài)”之中,樹立某些理想或目標并努力為之奮斗。同時,對于無法達成理想的自己就會產(chǎn)生一種自卑感。

?

阿德勒說“無論是追求優(yōu)越性還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態(tài),而是一種能夠促進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長的刺激”。只要處理得當,自卑感也可以成為努力和成長的催化劑。

?

我們應該擯棄自卑感,進一步向前;不滿足于現(xiàn)狀,不斷進步;要更加幸福。如果是這樣的自卑感,那就沒有任何問題。

但是,有些人無法認清“情況可以通過現(xiàn)實的努力而改變”這一事實,根本沒有向前邁進的勇氣。他們什么都不做就斷定自己不行或是現(xiàn)實無法改變。

?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壞事。自卑感也可以成為促成努力和進步的契機。

而另一方面,自卑情結(jié)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當作某種借口使用的狀態(tài)。

?

?“外部因果律”意思就是:將原本沒有任何因果關(guān)系的事情解釋成似乎有重大因果關(guān)系一樣。

?

簡單地說就是害怕向前邁進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為了改變自我而犧牲目前所享受的樂趣——比如玩樂或休閑時間。也就是拿不出改變生活方式的“勇氣”,即使有些不滿或者不自由,也還是更愿意維持現(xiàn)狀。

?

關(guān)于自卑感,阿德勒指出“沒有人能夠長期忍受自卑感”。也就是說,自卑感雖然人人都有,但它沉重得沒人能夠一直忍受這種狀態(tài)。

?

“優(yōu)越情結(jié)”:表現(xiàn)得好像自己很優(yōu)秀,繼而沉浸在一種虛假的優(yōu)越感之中。

?

雖然苦于強烈的自卑感,但卻沒有勇氣通過努力或成長之類的健全手段去進行改變。即便如此,又沒法忍受“因為有A所以才做不到B”之類的自卑情結(jié),無法接受“無能的自己”。如此一來,人就會想要用更加簡便的方法來進行補償。

?

不過,借助權(quán)勢的力量來抬高自己的人終究是活在他人的價值觀和人生之中。這是必須重點強調(diào)的地方。

例如,那些想要驕傲于自我功績的人,那些沉迷于過去的榮光整天只談自己曾經(jīng)的輝煌業(yè)績的人,這樣的人恐怕你身邊也有。這些都可以稱之為優(yōu)越情結(jié)。

特意自吹自擂的人其實是對自己沒有自信。阿德勒明確指出“如果有人驕傲自大,那一定是因為他有自卑感”。

?

如果真正地擁有自信,就不會自大。正因為有強烈的自卑感才會驕傲自大,那其實是想要故意炫耀自己很優(yōu)秀。擔心如果不那么做的話,就會得不到周圍的認可。這完全是一種優(yōu)越情結(jié)。

?

“夸耀不幸”,就是說那些津津樂道甚至是夸耀自己成長史中各種不幸的人。而且,即使別人想要去安慰或者幫助其改變,他們也會用“你無法了解我的心情”來推開援手。

這種人其實是想要借助不幸來顯示自己“特別”,他們想要用不幸這一點來壓住別人。

?

以自己的不幸為武器來支配對方。通過訴說自己如何不幸、如何痛苦來讓周圍的人——比如家人或朋友——擔心或束縛支配其言行。剛開始提到的那些閉門不出者就常常沉浸在以不幸為武器的優(yōu)越感中。阿德勒甚至指出:“在我們的文化中,弱勢其實非常強大而且具有特權(quán)。”

?

誰都無法完全理解痛苦的當事人的心情。但是,只要把自己的不幸當作保持“特別”的武器來用,那人就會永遠需要不幸。

?

一提到“追求優(yōu)越性”,往往容易被認為是盡力超越他人甚至是通過排擠他人以取得晉升之類的追求,往往給人一種踩著別人往上升的印象。當然,阿德勒也并不是肯定這種態(tài)度。在同一個平面上既有人走在前面又有人走在后面。請想象一下這種情形:雖然行進距離或速度各不相同,但大家都平等地走在一個平面上。所謂“追求優(yōu)越性”是指自己不斷朝前邁進,而不是比別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

人生不是競爭。

不與任何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即可。當然,也沒有必要把自己和別人相比較。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

?

所有的人都是“雖然不同但是平等”的。

?

既不當作成人來對待也不當作孩子來對待,而是“當作人”來對待。把孩子當作與自己一樣的一個人來真誠相對。

?

無論是走在前面還是走在后面都沒有關(guān)系,我們都走在一個并不存在縱軸的水平面上,我們不斷向前邁進并不是為了與誰競爭。價值在于不斷超越自我。

?

退出競爭不是認輸,是從勝負競爭中全身而退。當一個人想要做自己的時候,競爭勢必會成為障礙。

?

如果在人際關(guān)系中存在“競爭”,那人就不可能擺脫人際關(guān)系帶來的煩惱,也就不可能擺脫不幸。

如果意識到競爭或勝負,那么勢必就會產(chǎn)生自卑感。因為常常拿自己和別人相比就會產(chǎn)生“優(yōu)于這個、輸于那個”之類的想法,而自卑情結(jié)或優(yōu)越情結(jié)就會隨之而生。不知不覺就會把他人乃至整個世界都看成“敵人”。

?

競爭的可怕之處就在于此。即便不是敗者、即便一直立于不敗之地,處于競爭之中的人也會一刻不得安心、不想成為敗者。而為了不成為敗者就必須一直獲勝、不能相信他人。之所以有很多人雖然取得了社會性的成功,但卻感覺不到幸福,就是因為他們活在競爭之中。因為他們眼中的世界是敵人遍布的危險所在。

?

“無法真心祝福過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為站在競爭的角度來考慮人際關(guān)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敗”,所以才無法給予祝福。

但是,一旦從競爭的怪圈中解放出來,就再沒有必要戰(zhàn)勝任何人了,也就能夠擺脫“或許會輸”的恐懼心理了,變得能夠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并能夠為他人的幸福作出積極的貢獻。當某人陷入困難的時候你隨時愿意伸出援手,那他對你來說就是可以稱為伙伴的存在。

?

如果能夠體會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對世界的看法也會截然不同。不再把世界當成危險的所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會成為一個安全舒適的地方。人際關(guān)系的煩惱也會大大減少。

?

的確,我們有時候會對社會問題感到憤怒。但是,這并不是突發(fā)性的感情,而是合乎邏輯的憤慨。個人的憤怒(私憤)和對社會矛盾或不公平產(chǎn)生的憤怒(公憤)不屬于同一種類。個人的憤怒很快就會冷卻,而公憤則會長時間地持續(xù)。因私憤而流露的發(fā)怒只不過是為了讓別人屈服的一種工具而己。

?

如果遭人當面辱罵,我就會考慮一下那個人隱藏的“目的”。不僅僅是直接性的當面辱罵,當被對方的言行激怒的時候,也要認清對方是在挑起“權(quán)力之爭”。

?

對方斗爭的目的是想要獲勝,想要通過獲勝來證明自己的力量。

對方只是想要責難挑釁你,通過權(quán)力之爭來達到讓不順眼的你屈服的目的。這個時候你如果發(fā)怒的話,那就是正中其下懷,關(guān)系會急劇轉(zhuǎn)入權(quán)力之爭。所以,我們不能上任何挑釁的當。

?

人際關(guān)系一旦發(fā)展到復仇階段,那么當事人之間幾乎就不可能調(diào)和了。為了避免這一點,在受到爭權(quán)挑釁時絕對不可以上當。

?

”忍耐“這種想法本身就表明你依然拘泥于權(quán)力之爭。而是要對對方的行為不做任何反應。我們能做的就只有這一點。

所謂控制怒氣是否就是”忍耐“呢?不是的,我們應該學習不使用怒氣這種感情的方法,因為怒氣終歸是為了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和工具。

?

發(fā)怒是交流的一種形態(tài),而且不使用發(fā)怒這種方式也可以交流。我們即使不使用怒氣,也可以進行溝通以及取得別人的認同。如果能夠從經(jīng)驗中明白這一點,那自然就不會再有怒氣產(chǎn)生了。

?

不是不能發(fā)怒,而是”沒必要依賴發(fā)怒這一工具”。

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發(fā)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所以才會說”不由得發(fā)火“之類的話。這其實是在借助發(fā)怒來進行交流。

?

關(guān)于權(quán)力之爭,還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無論認為自己多么正確,也不要以此為理由去責難對方。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進去的人際關(guān)系圈套。

人在人際關(guān)系中一旦確信”我是正確的“,那就已經(jīng)步入了權(quán)力之爭。

?

我是正確的,也就是說對方是錯誤的。一旦這樣想,辯論的焦點便會從”主張的正確性“變成了”人際關(guān)系的方式”。也就是說,”我是正確的“這種堅信意味著堅持”對方是錯誤的“,最終就會演變成”所以我必須獲勝“之類的勝負之爭。這就是完完全全的權(quán)力之爭吧?

?

原本主張的對錯與勝負毫無關(guān)系。如果你認為自己正確的話,那么無論對方持什么意見都應該無所謂。但是,很多人都會陷入權(quán)力之爭,試圖讓對方屈服。正因為如此,才會認為”承認自己的錯誤“就等于”承認失敗”。

?

因為不想失敗,所以就不愿承認自己的錯誤,結(jié)果就會選擇錯誤的道路。承認錯誤、賠禮道歉、退出權(quán)力之爭,這些都不是“失敗”。

?

“人生的課題”

阿德勒心理學關(guān)于人的行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相當明確的目標。

行為方面的目標有以下兩點:

①自立。

②與社會和諧共處。

而且,支撐這種行為的心理方面的目標也有以下兩點:

①”我有能力“的意識。

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識。

?

這些目標可以通過阿德勒所說的直面”人生課題“來實現(xiàn)。

?

一個個體在想要作為社會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時候,就會遇到不得不面對的人際關(guān)系,這就是人生課題。在”不得不面對“這一意義上確實可以說是”義務”。

?

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改變他人的心理學,而是追求自我改變的心理學。不能等著別人發(fā)生變化,也不要等著狀況有所改變,而是由你自己勇敢邁出第一步。

?

在工作、交友和愛這三大課題中,愛之課題恐怕是最難的課題。

?

阿德勒不同意束縛對方這一點。如果對方過得幸福,那就能夠真誠地去祝福,這就是愛。相互束縛的關(guān)系很快就會破裂。

?

如果在一起感到苦悶或者緊張,那即使是戀愛關(guān)系也不能稱之為愛。當人能夠感覺到”與這個人在一起可以無拘無束“的時候,才能夠體會到愛。既沒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優(yōu)越性,能夠保持一種平靜而自然的狀態(tài)。真正的愛應該是這樣的。

另一方面,束縛是想要支配對方的表現(xiàn),也是一種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與一個不信任自己的人處在同一個空間里,那就根本不可能保持一種自然狀態(tài)。阿德勒說:”如果想要和諧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須把對方當成平等的人?!?/p>

?

現(xiàn)階段能說的就是不能夠逃避。無論多么困難的關(guān)系都不可以選擇逃避,必須勇敢去面對。即使最終發(fā)展成用剪刀剪斷,也要首先選擇面對。最不可取的就是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止步不前。

?

這是因為那個人已經(jīng)下定決心要找機會”結(jié)束這種關(guān)系”,繼而正在搜集結(jié)束關(guān)系的材料,所以才會那樣感覺。對方其實沒有任何改變,只是自己的”目的“變了而已。

人就是這么任性而自私的生物,一旦產(chǎn)生這種想法,無論怎樣都能發(fā)現(xiàn)對方的缺點。即使對方是圣人君子一樣的人物,也能夠輕而易舉地找到對方值得討厭的理由。正因為如此,世界才隨時可能變成危險的所在,人們也就有可能把所有他人都看成”敵人“。

?

阿德勒把這種企圖設立種種借口來回避人生課題的情況叫作”人生謊言“。

對于自己目前所處的狀態(tài),把責任轉(zhuǎn)嫁給別人,通過歸咎于他人或者環(huán)境來回避人生課題。

?

決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狀態(tài))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假若你的生活方式是由他人或者環(huán)境所決定的,那還有可能轉(zhuǎn)嫁責任。但是,我們是自己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責任之所在就非常明確了。

?

阿德勒心理學是“勇氣心理學”。

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擁有的心理學”而是“使用的心理學”。

?“不在于被給予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去使用被給予的東西”

?

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論是“擁有的心理學”,繼而就會轉(zhuǎn)入決定論。另一方面,阿德勒心理學是“使用的心理學”,起決定作用的是你自己。

?

我們?nèi)祟惒⒉皇菚茉蛘撍f的精神創(chuàng)傷所擺弄的脆弱存在。從目的論的角度來講,我們是用自己的手來選擇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我們有這種力量。

?

?第三夜 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

?

阿德勒心理學否定尋求他人的認可。

根本沒必要被別人認可,也不要去尋求認可。

?

我們“并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

我們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

?

在猶太教教義中有這么一句話:“倘若自己都不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還有誰會為自己而活呢?”你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要說為誰活著,那當然是為你自己。假如你不為自己而活的話,那誰會為你而活呢?我們最終還是為自己活著。沒理由不可以這樣想。

?

這并不是虛無主義,而且正相反。如果一味尋求別人的認可、在意別人的評價,那最終就會活在別人的人生中。

?

過于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棄真正的自我,活在別人的人生之中。

而且,請你記住,假如說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當別人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時候也不可以發(fā)怒。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

得到了認可就真的會幸福嗎?獲得了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就能體會到幸福嗎?

想要取得別人認可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會采取“滿足別人的期待”這一手段,這其實都是受“如果做了恰當?shù)氖虑榫湍軌虻玫奖頁P”這種賞罰教育的影響。但是,如果工作的主要目標成了“滿足別人的期待”,那工作就會變得相當痛苦吧。因為那樣就會一味在意別人的視線、害怕別人的評價,根本無法做真正的自己。

也許你會感到意外,但事實上,來接受心理咨詢輔導的人幾乎沒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惱于要滿足別人的期待、滿足父母或老師的期待,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

我們必須從“這是誰的課題”這一觀點出發(fā),把自己的課題與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

分離之后再怎么做呢?

不干涉他人的課題。僅此而己。

?

基本上,一切人際關(guān)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guān)系就會發(fā)生巨大改變。

?

辨別究竟是誰的課題的方法非常簡單,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jié)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

?

的確,世上的父母總是說“為你著想”之類的話。但是,父母們的行為有時候很明顯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目的——面子和虛榮又或者是支配欲。

?

阿德勒心理學并不是推崇放任主義。放任是一種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態(tài)度。而阿德勒心理學的主張不是如此,而是在了解孩子干什各的基礎(chǔ)上對其加以守護。如果就學習而言,告訴孩子這是他自己的課題,在他想學習的時候父母要隨時準備給予幫助,但絕不對孩子的課題妄加干涉。在孩子沒有向你求助的時候不可以指手畫腳。

?

輔導顧問要竭盡全力地加以援助,但不可以妄加干涉。某個國家有這么一句諺語: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阿德勒心理學中的心理咨詢輔導以及對別人的一切援助都遵循這個要求。倘若無視本人的意愿而強迫其“改變”,那結(jié)果只會是日后產(chǎn)生更加強烈的反作用。

?

能夠改變自己的只有自己。

?

苦惱于與孩子之間的關(guān)系的父母往往容易認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總之就是把孩子的課題也看成是自己的課題,總是只考慮孩子,而當意識到的時候,他們已經(jīng)失去了自我。

但即使父母再怎么背負孩子的課題,孩子依然是獨立的個人,不會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孩子的學習、工作、結(jié)婚對象或者哪怕是日常行為舉止都不會完全按照父母所想。當然,我也會擔心甚至會想要去干涉。但是,剛才我也說過:“別人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奔词故亲约旱暮⒆右膊皇菫榱藵M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

信任這一行為也需要進行課題分離。信任別人,這是你的課題。但是,如何對待你的信任,那就是對方的課題了。如果不分清界限而是把自己的希望強加給別人的話,那就變成粗暴的“干涉”了。

即使對方不如自己所愿也依然能夠信任和愛嗎?阿德勒所說的“愛的課題”就包括這種追問。

?

干涉甚至擔負起別人的課題這會讓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如果你正在為自己的人生而苦惱——這種苦惱源于人際關(guān)系——那首先請弄清楚“這不是自己的課題”這一界限;然后,請丟開別人的課題。這是減輕人生負擔,使其變得簡單的第一步。

?

關(guān)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夠做的就只有“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

我的建議是這樣。首先要思考一下“這是誰的課題”。然后進行課題分離——哪些是自己的課題,哪些是別人的課題,要冷靜地劃清界限。

而且,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具體而且有可能徹底改變?nèi)穗H關(guān)系煩惱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點。

?

課題分離并不是人際關(guān)系的最終目標,而是入口。

?

你剛才說課題分離是肆意踐踏對方好意。這其實是一種受“回報”思想束縛的想法。也就是說,如果對方為自己做了什么一一即使那不是自己所期望的事情——自己也必須給予報答。

這其實并非是不辜負好意,而僅僅是受回報思想的束縛。無論對方做什么,決定自己應該如何做的都應該是自己。

?

如果人際關(guān)系中有“回報思想”存在,那就會產(chǎn)生“因為我為你做了這些,所以你就應該給予相應回報”這樣的想法。當然,這是一種與課題分離相悖的思想。我們既不可以尋求回報,也不可以受其束縛。

?

但是,有些情況下不進行課題分離而是干涉別人的課題會更加容易。例如孩子總是系不上鞋帶,對繁忙的母親而言,直接幫孩子系上要比等著孩子自己系上更快。但是,這種行為是一種干涉,是在剝奪孩子的課題。而且,反復干涉的結(jié)果會是孩子什么也學不到,最終還會失去面對人生課題的勇氣。

阿德勒說:“沒有學會直面困難的孩子最終會想要逃避一切困難?!?/p>

?

阿德勒心理學中有反常識的方面:否定原因論、否定精神創(chuàng)傷、采取目的論;認為人的煩惱全都是關(guān)于人際關(guān)系的煩惱;此外,不尋求認可或者課題分離也全都是反常識的理論。

?

的確,按照別人的期待生活會比較輕松,因為那是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給了別人,比如走在父母鋪好的軌道上。盡管這里也會有各種不滿,但只要還在軌道了走著就不會迷路。但是,如果要自己決定自己的道路,那就有可能會迷路,甚至也會面臨著“該如何生存”這樣的難題。

?

是選擇別人的認可還是選擇得不到認可的自由之路,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咱們一起來思考一下,在意別人的視線、看著別人的臉色生活、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著,這或許的確能夠成為一種人生路標,但這卻是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那么,為什么要選擇這種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呢?你用了“認可欲求”這個詞,總而言之就是不想被任何人討厭。

?

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給別人,這是一種對自己撒謊也不斷對周圍人撒謊的生活方式。

?

分離課題并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相反,干涉別人的課題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

?

選擇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著自由活在當下的年輕人就會批判其“享樂主義”。當然,這其實是為了讓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種人生謊言。選擇了真正自由的大人就不會說這樣的話,相反還會鼓勵年輕人要勇于爭取自由。

?

“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p>

?

是你被某人討厭。這是你行使自由以及活得自由的證據(jù),也是你按照自我方針生活的表現(xiàn)。

?

的確,招人討厭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話,我們都想毫不討人嫌地活著,想要盡力滿足自己的認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瓏地討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事情。

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價。而在人際關(guān)系中,自由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

?

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如果不付出以上這些代價,那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獲得自由。

?

既不是自以為是,也不是將錯就錯,只是分離課題。即使有人不喜歡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課題。并且,“應該喜歡我”或者“我已經(jīng)這么努力了還不喜歡我也太奇怪了”之類的想法也是一種干涉對方課題的回報式的思維。

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激流勇進,這才是對人而言的自由。

?

如果在我面前有“被所有人喜歡的人生”和“有人討厭自己的人生”這兩個選擇讓我選的話,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比起別人如何看自己,我更關(guān)心自己過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

“不想被人討厭”也許是我的課題,但“是否討厭我”卻是別人的課題。即使有人不喜歡我,我也不能去干涉。如果用剛才介紹過的那個諺語說的話,那就是只做“把馬帶到水邊”的努力,是否喝水是那個人的課題。

?

獲得幸福的勇氣也包括“被討厭的勇氣”。一旦擁有了這種勇氣,你的人際關(guān)系也會一下子變得輕松起來。

?

很多人認為人際關(guān)系之卡由他人掌握著。正因為如此才非常在意“那個人怎么看我”,選擇滿足他人希望的生活方式。但是,如果能夠理解課題分離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一切的卡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會是全新的發(fā)現(xiàn)。

?

?第四夜 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

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為”整體的我“來考慮的方式叫作”整體論”。

?

”要想締結(jié)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需要保持一定距離:太過親密就無法正面對話。但是,距離也不可以太遠。“課題分離不是為了疏遠他人,而是為了解開錯綜復雜的人際關(guān)系之線。


如果他人是伙伴,我們生活在伙伴中間,那就能夠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還可以認為自己在為伙伴們——也就是共同體——做著貢獻。像這樣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tài),就叫共同體感覺。

?

共同體感覺是幸福的人際關(guān)系的最重要的指標。

?

不能進行“課題分離”、一味拘泥于認可欲求的人也是極其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

考慮一下認可欲求的實質(zhì)——他人如何關(guān)注自己、如何評價自己?又在多大程度上滿足自己的欲求?受這種認可欲求束縛的人看似在看著他人,但實際上眼里卻只有自己。失去了對他人的關(guān)心而只關(guān)心“我”,也就是以自我為中心。

?

有人認為你不好,那證明你活得自由,或許從中能感到以自我為中心的氣息。但是,我們現(xiàn)在要討論的不是這一點。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關(guān)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

我們首先是作為共同體的一員從屬于共同體,能夠感覺到在共同體中有自己的位置并能體會到“可以在這里”,也就是擁有歸屬感,這是人的基本欲求。

?

自己人生的主人公是“我”。這種認識并沒有問題。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君臨于世界的中心?!拔摇笔亲约喝松闹魅斯瑫r也是共同體的一員、是整體的一部分。

我們都在尋求”可以在這里“的歸屬感。但是,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歸屬感不是僅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須靠積極地參與到共同體中去才能夠得到。

?

直面”人生課題“。也就是不回避工作、交友、愛之類的人際關(guān)系課題,要積極主動地去面對。如果你認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那就絲毫不會主動融入共同體中,因為一切他人都是”為我服務的人“,根本沒必要由自己采取行動。

但是,無論是你還是我,我們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須用自己的腳主動邁出一步去面對人際關(guān)系課題;不是考慮”這個人會給我什么“,而是要必須思考一下”我能給這個人什么”。這就是對共同體的參與和融入。

?

歸屬感不是生來就有的東西,要靠自己的手去獲得。

?

假設你是學生只看到”學校“這個共同體。也就是說,學校就是一切,我正因為有了學校才是”我“,這之外的”我“根本不可能存在。

但是,在這個共同體中自然也會遇到某些麻煩—一受欺負、交不到朋友、功課不好或者是根本無法適應學校這個系統(tǒng)。也就是,”我“有可能對于學校這個共同體不能產(chǎn)生”可以在這里“的歸屬感。

這種時候,如果認為學校就是一切,那你就會沒有任何歸屬感。然后就會逃避到更小的共同體,例如家庭之中,并且還會躲在里面不愿出去,有時候甚至會陷入家庭暴力等不良狀況,想要通過這樣做來獲得某種歸屬感。

如果了解了世界之大,就會明白自己在學校中所受的苦只不過是”杯中風暴“而己。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風暴也會變成微風。

?

當我們在人際關(guān)系中遇到困難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時候,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傾聽更大共同體的聲音“這一原則。

?

如果是因為你的反對就能崩塌的關(guān)系,那么這種關(guān)系從一開始就沒有必要締結(jié),由自己主動舍棄也無所謂?;钤诤ε玛P(guān)系破裂的恐懼之中,那是為他人而活的一種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

不可以批評也不可以表揚,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的立場。

?

表揚這種行為含有”有能力者對沒能力者所做的評價“這方面的特點。

人表揚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縱比自己能力低的對方“,其中既沒有感謝也沒有尊敬。

?

希望被別人表揚或者反過來想要去表揚別人,這是一種把一切人際關(guān)系都理解為”縱向關(guān)系“的證明。你也是因為生活在縱向關(guān)系中,所以才希望得到表揚。阿德勒心理學反對一切”縱向關(guān)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際關(guān)系都看作”橫向關(guān)系”。在某種意義上,這可以說是阿德勒心理學的基本原理。

?

他們恐怕是非常害怕女性變得聰明、比自己掙錢多或者是跟自己頂嘴之類的事情。他們把人際關(guān)系都看成是”縱向關(guān)系“,害怕被女性瞧不起,也就是在掩飾自己強烈的自卑感。

?

自卑感原本就是從縱向關(guān)系中產(chǎn)生的一種意識。

只要能夠?qū)λ腥硕冀⑵稹彪m不同但平等“的橫向關(guān)系,那就根本不會產(chǎn)生自卑情結(jié)。

那么,人為什么會去干涉別人呢?其背后實際上也是一種縱向關(guān)系。正因為把人際關(guān)系看成縱向關(guān)系、把對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會去干涉。希望通過干涉行為把對方導向自己希望的方向。這是堅信自己正確而對方錯誤。

?

既不表揚也不批評。阿德勒心理學把這種基于橫向關(guān)系的援助稱為”鼓勵“。

?

人害怕面對課題并不是因為沒有能力。阿德勒心理學認為這不是能力問題,純粹是”缺乏直面課題的‘勇氣'“。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首先應該找回受挫的勇氣。

?

人越得到別人的表揚就越會形成”自己沒能力“的信念。

假如你會因為得到表揚而感到喜悅,那就等于是從屬于縱向關(guān)系和承認”自己沒能力“。因為表揚是”有能力的人對沒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評價“。

如果以獲得表揚為目的,那最終就會選擇迎合他人價值觀的生活方式。

?

首先應該進行課題分離,然后應該在接受雙方差異的同時建立平等的橫向關(guān)系?!惫膭睢皠t是這種基礎(chǔ)之上的一種方法。

?

最重要的是不”評價“他人,評價性的語言是基于縱向關(guān)系的語言。如果能夠建立起橫向關(guān)系,那自然就會說出一些更加真誠地表示感謝、尊敬或者喜悅的話。

?

被表揚是得到他人”很好“之類的評價。而且,判定某種行為”好“還是”壞“是以他人的標準。如果希望得到表揚,那就只能迎合他人的標準、妨礙自己的自由。另一方面,”謝謝“不是一種評價,而是更加純粹的感謝之詞。人在聽到感謝之詞的時候,就會知道自己能夠?qū)e人有所貢獻。

?

人怎樣才能夠獲得”勇氣“?阿德勒的見解是:人只有在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

?

人只有在可以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價值。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的答案。

就是通過為共同體也就是他人服務能夠體會到”我對別人有用“,不是被別人評價說”很好“,而是主觀上就能夠認為”我能夠?qū)λ俗龀鲐暙I“,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體會到自己的價值。之前討論到的”共同體感覺“或”鼓勵“的話題也與此緊密相關(guān)。

?

對別人寄予關(guān)心、建立橫向關(guān)系、使用鼓勵法,這些都能夠帶給自己”我對別人有用“這一實際感受,繼而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氣。

?

請不要用”行為“標準而是用”存在“標準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斷,而應對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悅和感謝。

如果按照存在標準來考慮的話,我們僅僅因為”存在于這里“,就已經(jīng)對他人有用、有價值了,這是不容懷疑的事實。

?

如果你危在旦夕的時候,周圍的人也會因為”你還存在著“這件事本身而感到無比高興,也就是并不要求什么直接行為,僅僅是平安無事地存在著就非常難能可貴。至少沒有不可以這樣想的理由。對于自己,不要用”行為“標準去考慮,而要首先從”存在“標準上去接納。

?

關(guān)于共同體感覺問題,也有人向阿德勒本人提出過同樣的疑問。當時,阿德勒的回答是這樣的:”必須得有人開始。即使其他人不合作,那也跟你沒關(guān)系。我的意見就是這樣:應該由你來開始。不必去考慮他人是否合作。

?

重要的是意識上的平等以及堅持自己應有的主張。

?

?第五夜 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

?

還是共同體感覺。具體來說就是,把對自己的執(zhí)著(self interest)轉(zhuǎn)換成對他人的關(guān)心(social interest),建立起共同體感覺。這需要從以下三點做起:”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

?

我們既不能丟棄也不能更換”我“這個容器。但是,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來改變對”我“的看法和利用方法。

?

沒必要特別積極地肯定自己,不是自我肯定而是自我接納。

?

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還是暗示自己說”我能行“或者”我很強“,也可以說是一種容易導致優(yōu)越情結(jié)的想法,是對自己撒謊的生活方式。

而另一方面,自我接納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后盡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

?

課題分離也是如此,要分清”能夠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

我們無法改變”被給予了什么“。但是,關(guān)于”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我們卻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這就是不去關(guān)注”無法改變的“,而是去關(guān)注”可以改變的‘這就是我所說的自我接納。

?

接受不能更換的事物,接受現(xiàn)實的“這個我”,然后,關(guān)于那些可以改變的事情,拿出改變的“勇氣”。這就是我接納。

?

尼布爾的祈禱文:“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qū)別。”

?

我們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氣”。一切都是“勇氣”的問題。

?

當然,也并不是說做到了肯定性達觀的自我接納就可以獲得共同體感覺。這是事實。還要把“對自己的執(zhí)著”變成“對他人的關(guān)心”,這就是絕對不可以缺少的第二個關(guān)鍵詞——“他者信賴”。

?

在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即使沒有足以構(gòu)成信用的客觀依據(jù)也依然相信,不考慮抵押之類的事情,無條件地相信。這就是信賴。

?

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很簡單。你現(xiàn)在認為“無條件地信賴別人只會遭到背叛”。但是,決定背不背叛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課題。你只需要考慮“我該怎么做”?!叭绻麑Ψ街v信用我也給予信任”,這只不過是一種基于抵押或條件的信用關(guān)系。

?

就像我反復提到的一樣,如果能夠進行課題分離,那么人生就會簡單得令你吃驚。但是,即使理解課題分離的原理和原則比較容易,實踐起來也非常困難。這一點我也承認。

?

如果不敢去信賴別人,那最終就會與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關(guān)系。

?

自我接納。只要能夠接受真實的自己并看清“自己能做到的”和“自己做不到的”,也就可以理解背叛是他人的課題,繼而也就不難邁出邁向他者信賴的步伐了。

?

悲傷的時候盡管悲傷就可以。因為,正是想要逃避痛苦或悲傷才不敢付渚行動,以至于與任何人都無法建立起深厚的關(guān)系。

請你這樣想。我們可以相信也可以懷疑;并且,我們的目標是把別人當作朋友。如此一來,是該選擇信任還是懷疑,答案就非常明顯了。

?

共同體感覺并不是僅憑自我接納和他者信賴就可以獲得的。這里還需要第三個關(guān)鍵詞——“他者貢獻”。

他者貢獻的意思并不是自我犧牲。相反,阿德勒把為他人犧牲自己人生的人稱作“過度適應社會的人”,并對此給予警示。

他者貢獻并不是舍棄“我”而為他人效勞,它反而是為了能夠體會到“我”的價值而采取的一種手段。

?

最容易理解的他者貢獻就是工作——到社會上去工作或者做家務。勞動并不是賺取金錢的手段,我們通過勞動來實現(xiàn)他者貢獻、參與共同體、體會“我對他人有用”,進而獲得自己的存在價值。

?

世上并非全是好人,人際關(guān)系中也會遭遇到諸多不愉快的事情。但是,在這里絕對不可以搞錯這樣一個事實:任何情況下都只是攻擊我的“那個人”有問題,而絕不是“大家”的錯。

?

人際關(guān)系不順利既不是因為口吃也不是因為臉紅恐懼癥,真正的問題在于無法做到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卻將焦點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個方面并企圖以此來評價整個世界。這就是缺乏人生和諧的錯誤生活方式。

?

任何人都有自己不再是生產(chǎn)者的時候。例如,上了年紀退休之后不得不靠退休金或孩子們的贍養(yǎng)生活;或者雖然年輕但因為受傷或生病而無法勞動。這種時候,只能用“行為標準”來接受自己的人總會受到非常嚴重的打擊。

?

是按照“行為標準”來接受自己還是按照“存在標準”來接受自己,這正是一個有關(guān)“獲得幸福的勇氣”的問題。

?

對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歡自己。

?

判斷你的貢獻是否起作用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課題,是你無法干涉的問題。是否真正作出了貢獻,從原理上根本無從了解。也就是說,進行他者貢獻時候的我們即使作出看不見的貢獻,只要能夠產(chǎn)生“我對他人有用”的主觀感覺即“貢獻感”也可以。

?

“幸福即貢獻感”。這就是幸福的定義。

?

人們想要喜歡自己,想要感覺自己有價值,為此就想要擁有“我對他人有用”的貢獻感,而獲得貢獻感的常見手段就是尋求他人認可。

獲得貢獻感的手段一旦成了“被他人認可”,最終就不得不按照他人的愿望來過自己的人生。通過認可欲求獲得的貢獻感沒有自由。但我們?nèi)祟愂窃谶x擇自由的同時也在追求幸福。

?

如果能夠真正擁有貢獻感,那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認可。因為即使不特意去尋求他人的認可,也可以體會到“我對他人有用”。也就是說,受認可欲求束縛的人不具有共同體感覺,還不能做到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

有了共同體感覺認可欲求就會消失。不再需要他人的認可。

?

無論是希望特別優(yōu)秀還是希望特別差勁,其目的都一樣——引起他人的關(guān)注、脫離“普通”狀態(tài)、成為“特別的存在”。這就是他們的目的。

?

為什么非要“特別”呢?這是因為無法接受“普通的自己”。所以,在“特別優(yōu)秀”的夢想受挫之后便非常極端地轉(zhuǎn)為“特別差勁”。

但是,普通和平凡真的不好嗎?有什么不好呢?實際上誰都是普通人。沒有必要糾結(jié)于這一點。

?

自我接納就是其中的重要一步。如果你能夠擁有“甘于平凡的勇氣”,那么對世界的看法也會截然不同。

?

拒絕普通的你也許是把“普通”理解成了“無能”吧。普通并不等于無能,我們根本沒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優(yōu)越性。

?

假如人生是為了到達山頂?shù)牡巧剑敲慈松拇蟀霑r光就都是在“路上”。也就是說,“真正的人生”始于登上山頂?shù)臅r候,那之前的路程都是“臨時的我”走過的“臨時的人生”。

那么,假如你沒能到達山頂?shù)脑?,你的人生會如何呢?有時候會因為事故或疾病而無法到達山頂,登山活動本身也很有可能以失敗告終?!霸诼飞稀薄芭R時的我”,還有“臨時的人生”,人生就此中斷。這種情況下的人生又是什么呢?

?

阿德勒心理學的立場與此不同。把人生當作登山的人其實是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了一條“線”。自降生人世那-瞬間便已經(jīng)開始的線,畫著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曲線到達頂點,最終迎來“死”這一終點。但是,這種把人生理解為故事的想法與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論緊密相關(guān),而且會把人生的大半時光當作“在路上”。

?

請不要把人生理解為一條線,而要理解成點的連續(xù)。

如果拿放大鏡去看用粉筆畫的實線,你會發(fā)現(xiàn)原本以為的線其實也是一些連續(xù)的小點。看似像線一樣的人生其實也是點的連續(xù),也就是說人生是連續(xù)的剎那。


是“現(xiàn)在”這一剎那的連續(xù)。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我們的人生只存在于剎那之中。

不了解這一點的大人們總是想要強迫年輕人過“線”一樣的人生。在他們看來,上好大學、進好企業(yè)、擁有穩(wěn)定的家庭,這樣的軌道才是幸福的人生。

但是,人生不可能是一條線。

?

如果人生是一條線,那么人生規(guī)劃就有可能。但是,我們的人生只是點的連續(xù)。計劃式的人生不是有沒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

不是活在“在路上”的人生之中,而是時?;钤凇按藭r此刻”。

?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個瞬間不停旋轉(zhuǎn)起舞的連續(xù)的剎那。并且,暮然四顧時常常會驚覺:“已經(jīng)來到這里了嗎?”

?

所有的人生都不是終結(jié)“在路上”,只要跳著舞的“此時此刻”充實就已經(jīng)足夠。

?

在舞蹈中,跳舞本身就是目的,最終會跳到哪里誰都不知道。當然,作為跳的結(jié)果最終會到達某個地方。因為一直在跳動所以不會停在原地。但是,并不存在目的地。

?

你所說的想要到達目的地的人生可以稱為“潛在性的人生”。與此相對,我所說的像跳舞一樣的人生則可以稱為“現(xiàn)實性的人生”。

?

到達目的地之前的路程在還沒有到達目的地這個意義上來講并不完整。這就是潛在性的人生。

另一方面,現(xiàn)實性運動是一種“當下做了當下即完成”的運動。用別的話說也可以理解為“把過程本身也看作結(jié)果的運動”,跳舞是如此,旅行等本身也是如此。

?

旅行的目的是什么?例如你要去埃及旅行。這時候你會想盡早盡快地到達胡夫金字塔,然后再以最短的距離返回嗎?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不能稱為旅行??绯黾议T的那一瞬間,“旅行”已經(jīng)開始,朝著目的地出發(fā)途中的每一個瞬間都是旅行。當然,即使因為某些事情而沒能夠到達金字塔,那也并非沒有旅行。這就是現(xiàn)實性的人生。

?

正因為把模糊而微弱的光打向人生整體,所以才能夠看到過去和未來;不,是感覺能夠看得到。但是,如果把強烈的聚光燈對準“此時此刻”,那就會既看不到過去也看不到未來。

?

我們應該更加認真地過好“此時此刻”。如果感覺能夠看得到過去也能預測到未來,那就證明你沒有認真地活在“此時此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

人生是連續(xù)的剎那,根本不存在過去和未來。你是想要通過關(guān)注過去或未來為自己尋找免罪符。過去發(fā)生了什么與你的“此時此刻”沒有任何關(guān)系,未來會如何也不是“此時此刻”要考慮的問題。假如認真地活在“此時此刻”,那就根本不會說出那樣的話。

?

如果站在弗洛伊德式原因論的立場上,那就會把人生理解為基于因果律的一個長故事。何時何地出生、度過了什么樣的童年時代、從什么樣的學校畢業(yè)、進了什么樣的公司,正是這些因素決定了現(xiàn)在的我和將來的我。

的確,把人生當作故事是很有趣的事情。但是,在故事的前面部分就能看到“模糊的將來”;并且,人們還會想要按照這個故事去生活。我的人生就是這樣,所以我只能照此生活,錯不在我而在于過去和環(huán)境。這里搬出來的過去無非是一種免罪符,是人生的謊言。

但是,人生是點的連續(xù)、是連續(xù)的剎那。如果能夠理解這一點,那就不再需要故事。

?

生活方式說的是“此時此刻”,是可以按照自己意志改變的事情。像直線一樣的過去的生活只不過是在你反復下定決心“不做改變”的基礎(chǔ)上才貌似成了直線而己。并且,將來的人生也完全是一張白紙,并未鋪好行進的軌道。這里沒有故事。

?

聚焦“此時此刻”是認真而謹慎地做好現(xiàn)在能做的事情。

?

不要用線的形式去看其到達了哪里,而是應該去關(guān)注其如何度過這一剎那。

?

你自己的人生也同樣。為遙遠的將來設定一個目標,并認為現(xiàn)在是其準備階段。一直想著“真正想做的是這樣的事情,等時機到了就去做”,是一種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我們就會無所進展,只能每天過著枯燥乏味的單調(diào)生活。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人就會認為“此時此刻”只是準備階段和忍耐階段。

?

沒有目標也無妨。認真過好“此時此刻”,這本身就是跳舞。

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請不要把認真和深刻混為一談。

?

人生很簡單,并不是什么深刻的事情。如果認真過好了每一個剎那,就沒有什么必要令其過于深刻。

并且還要記住一點。站在現(xiàn)實性角度的時候,人生總是處于完結(jié)狀態(tài)。

?

你還有我,即使生命終結(jié)于“此時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稱為不幸。無論是20歲終結(jié)的人生還是90歲終結(jié)的人生,全都是完結(jié)的、幸福的人生。

?

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糾結(jié)過去、關(guān)注未來,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體,自認為看到了些什么。你之前就一直忽略“此時此刻”,只關(guān)注根本不存在的過去和未來。對自己的人生和無可替代的剎那撒了一個大大的謊言。

?

過去和未來根本不存在,所以才要談現(xiàn)在。起決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時此刻”。

?

當人生是連續(xù)剎那的時候,當人生只存在于“此時此刻”的時候,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么呢?我是為了什么出生、經(jīng)受滿是苦難的生命、最后迎來死亡的呢?我不明白這其中的原因。

人生的意義是什么?人為了什么而活?當有人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阿德勒的回答是:“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

“人生意義是自己賦予自己的。”

?

人生沒有普遍性的意義。但是,你可以賦予這樣的人生以意義,而能夠賦予你的人生以意義的只有你自己。

?

無論你過著怎樣的剎那,即使有人討厭你,只要沒有迷失“他者貢獻”這顆引導之星,那么你就不會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討厭自己的人討厭著也可以自由地生活。

而且,我們要像跳舞一樣認真過好作為剎那的“此時此刻”,既不看過去也不看未來,只需要過好每一個完結(jié)的剎那。沒必要與誰競爭,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著,就一定會到達某一個地方。

現(xiàn)實性的人生就是這樣。我自己無論怎樣回顧之前的人生也無法解釋自己為什么會走到“此時此刻”。

對你而言的人生意義在認真跳好“此時此刻”的時候就會逐漸明確。

?

“一個人的力量很大”。不!應該說是“我的力量無窮大”。

也就是,如果“我”改變,“世界”就會改變。世界不是靠他人改變而只能靠“我”來改變。在了解了阿德勒心理學的我的眼中,世界已經(jīng)不是曾經(jīng)的世界了。

?

這就類似于常年近視的人初次戴上眼鏡時的沖擊。原本模糊的世界輪廓一下子變得清晰起來,就連顏色也鮮艷了許多。而且,不是視野的一部分變得清晰,而是能夠看到的一切世界都變得清晰起來。我想你如果能夠有同樣的體驗,那一定會無比幸福。

?

人生中有時候無意間拿起的一本書就會完全改變之后的人生。

后記關(guān)于遇見一本書和上一段對于看見新世界的形容,我有著深刻的體會,那種世界被重啟人生被重啟的開悟感覺,在那一天,徹底瘋掉的那一天,2022年6月7日。

重生的契機是一個視頻加上一本書

沒有什么比行動本身更靠譜

來自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S4y187rA>

《維羅妮卡決定去死》

一切的發(fā)生都不是偶然的。

《被討厭的勇氣》摘抄筆記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灯塔市| 独山县| 新乐市| 永济市| 化隆| 库伦旗| 洱源县| 平武县| 祁阳县| 珠海市| 汝城县| 西贡区| 隆化县| 旬阳县| 华容县| 广丰县| 丰县| 新宾| 旺苍县| 东安县| 洞头县| 和田县| 鄂州市| 敦化市| 武功县| 宜黄县| 开平市| 扎赉特旗| 镇远县| 泰州市| 洛扎县| 土默特左旗| 广河县| 祁门县| 会泽县| 阿鲁科尔沁旗| 南木林县| 化德县| 巴马| 封开县| 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