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癥:《困在心緒里的兒子》,一個艱難家庭的代際傳承
電影《困在時間里的父親》的導演佛羅萊恩·澤勒最近推出了他的“困在”家庭三部曲之二《困在心緒里的兒子》,講述了三代人,兩對父子之間的情感連接與裂痕。
導演曾表示過自己開啟這一系列,是“想讓觀眾們?nèi)ベ|(zhì)疑,去挑戰(zhàn),我們與心理疾病問題的關(guān)系?!?
而在這一部《兒子》圍繞的是患有抑郁癥的“兒子”展開,以此帶出來的三代人的心結(jié),以及兩個家庭的糾葛與羈絆。
01
困在心緒里的兒子
少年尼古拉斯在父母離異后便一直跟隨母親生活。而父母的分開緣于父親彼得愛上了他人,母親凱特內(nèi)心充滿怨恨,常常在兒子面前不斷咒罵前夫。父親彼得則迫不及待地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全然忽視了還處于成長階段的兒子。
或許是因為如此的原生家庭——父親的忽視、母親的負能量,尼古拉斯患上了抑郁癥。
他感到內(nèi)心充滿痛苦,但不知該如何排解,失去了上學的動力,常常厭學逃課,有時候痛苦到了極點時,他不惜用刀子進行自殘……而他的種種行為在母親看來是一種“無理取鬧”、愛制造麻煩的孩子,母子關(guān)系常常處于緊繃的狀態(tài)。
與母親無法溝通的尼古拉斯選擇投奔父親,希望能在父親那里開啟新生活。但遺憾的是,尼古拉斯心中始終難以釋懷父親的拋棄和繼母的插足,在父親的和睦新家庭中也常常感到自己是個“外來者”。這個憂郁敏感的少年就如此徘徊在兩個家庭之間,回不去也融不進。
而隨著父子兩人相處的時間增加,父子之間的矛盾與沖突也逐漸顯現(xiàn)出來。
在投奔爸爸前,尼古拉斯心中其實對父親有著“理想父親”的投射,雖怨恨父親的拋棄,但依然深愛、崇拜父親,渴望得到父親的理解與關(guān)懷。
而現(xiàn)實狠狠打碎了尼古拉斯對父親的幻想。
無人理解的痛苦,孤立無援的尼古拉斯最終在向父母表達了歉意和感恩后,在浴室用一把槍徹底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一聲決絕的槍聲也驚醒了還沉浸在尼古拉斯努力制造的孩子好轉(zhuǎn)的假象中的父母。
從小在父親打壓教育下長大的彼得很排斥自己的父親,對于拋下病重母親不管的父親,彼得心中有著對父親深深的恨與怨,他不停地告誡自己不要像父親一樣的冷漠無情,所以在前妻找上門來時,彼得將兒子接回自己的新家,看到孩子自殘的傷口也很心疼,詢問孩子為何會變成這樣子,費盡心思地照顧深陷抑郁情緒的兒子,甚至放棄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他是我的兒子,我不會放棄他”,彼得對其他人說道。但現(xiàn)實發(fā)生的一切卻與彼得預想的不同。
事實上,崇尚狼性教育的彼得并無法理解兒子的痛苦,他希望孩子迅速適應新的學校,補回落下的功課;希望孩子能夠放下心結(jié),與自己的現(xiàn)任妻子好好相處;給孩子買不符合年齡的西裝,希望孩子能夠成熟一點,成為自己心中理想的兒子。
彼得對孩子抱著過高期待,原本已經(jīng)疏遠的父子關(guān)系更是在他填塞式的教育中變得更為僵化,不被理解的兒子逐漸關(guān)上了對父親的傾訴窗口。
當承受不住壓力的兒子再次逃課和自殘時,彼得表現(xiàn)得非常生氣和失望,面對兒子哭訴自己很痛苦時,彼得卻指責兒子不夠堅強,強硬地要求孩子回到學校中去上學,批評孩子過于任性妄為,甚至在憤怒中向兒子咆哮,覺得孩子破壞了他重新生活的機會。
彼得努力地想拯救兒子與水火,盡力跳出上一輩父子不睦,但兒子的自殺宣告了他的失敗,不知怎么,曾經(jīng)不想讓孩子遭遇與自己同樣痛苦卻還是發(fā)生了。似乎被困住的不止是那個抑郁的少年。
正如彼得的扮演者休·杰克曼所說,困在心緒里的兒子,一開始我們會看到是深陷抑郁的少年,但會在看到某一幕后恍然大悟,“兒子”指的也是彼得。
02
有時候,只有愛是不夠的
在這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父母之愛似乎是無力無用的。片中也多次出現(xiàn)“只有愛是不夠的”這樣的臺詞。
對于深陷家庭糾葛的彼得來說,他無疑是深愛尼古拉斯的,他努力地去證明自己與無情的父親是不一樣的,他愿意為孩子行動付出,但還是一步步將孩子逼向了絕境。
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抑郁青少年的家長也深感到與彼得類似的身不由己與無能為力。
面對崩潰的孩子他們也竭盡了全力地去耐心陪伴,但還是會有憤怒、會有失望,用著自己以為地對孩子好的方式去對待孩子,但傳遞給孩子的還有更多地傷害,得來的是孩子的控訴與逐漸滑向深淵的孩子。
難以突破親子困境的他們?nèi)滩蛔“l(fā)問:為何努力不起效?為何我明明是愛孩子的,卻還是傷害了孩子?為何還是陷入相同的困境與循環(huán)中?為何努力成為不給孩子帶來痛苦的父母,但還是落入窠臼?在彼得身上我們或許能找到些許答案。
顯然,彼得有一個艱難的童年,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受到了來自父親的創(chuàng)傷,所以在成家立業(yè)后,他意識層面上拒絕自己的孩子遭遇與自己相似的情況,努力去當一個有溫度的父親;
但在潛意識層面上,他似乎走回了父親的老路,與前妻分開后很少關(guān)心尼古拉斯,直到孩子出了問題,而在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也無法在情感上理解和回應兒子,讓兒子體驗到了與自己相同的創(chuàng)傷經(jīng)歷。
正如片中不停旋轉(zhuǎn)的洗衣機、反復出現(xiàn)的十字路口所象征隱喻的一般,彼得沒能走出這父子關(guān)系的循環(huán)與糾纏。而上一代的創(chuàng)傷被傳遞到了他們的后代身上,這樣的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上稱為“創(chuàng)傷的代際傳遞”。
創(chuàng)傷代際傳遞的研究起始于二戰(zhàn)后,人們發(fā)現(xiàn)在大屠殺幸存者的后代中,出現(xiàn)心理精神問題的比例高達普通人群的300%,后續(xù)研究也發(fā)現(xiàn),經(jīng)歷過創(chuàng)傷事件的第一代人在認知、情感上發(fā)生了變化,而這樣的變化影響了他們作為父母/長輩的功能,進而影響到孩子的精神健康。也就是說,創(chuàng)傷會通過親子教養(yǎng)向下一代傳遞。
“人類不能承受的體驗,創(chuàng)傷的體驗,并不因其痛苦,而消失在人們所處的當下,更不會讓其消失,這些體驗往往會以一種敏感的情緒或混亂的緊迫感,傳遞給下一代?!?/p>
精神分析強調(diào)創(chuàng)傷會通過無意識的認同過程進行傳遞。原初創(chuàng)傷者無法在意識層面表達的情感傳遞到后代身上,被后代無意識接收,并以各種問題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完成一個“投射性認同”的過程。
彼得與父親,彼得與尼古拉斯之間的創(chuàng)傷循環(huán)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完成的。彼得雖然意識上“反對”父親,但無意識地“認同”著傳遞給他創(chuàng)傷的父親,這就是費爾貝恩所說的,寧愿保有“壞客體”,也不能沒有客體,因為個體害怕失去與父母的情感鏈接,即便這是病理性的鏈接。
而后代承受者則會體驗到一種難以言喻的痛苦感和憤怒感,特別是當創(chuàng)傷是披著“都是為你好”的外衣隱性地存在著時,孩子便陷入了更加強烈的壓抑和對父/母親的認同,對自己則是強烈的憤怒和攻擊,“對內(nèi)施虐”,孩子身上便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同尼古拉斯的結(jié)局。
所以,明明愛孩子的父母,不想讓孩子遭遇同樣痛苦的父母卻還是會不經(jīng)意間沿襲了行為思維模式;在父母自身的隱痛影響下,一直強調(diào)的父母之愛或許此時也顯露出無力之處。
而若是沒能看見愛背后的傷害,沒能意識到潛意識下被封鎖的創(chuàng)傷,那么它們便會以其他的轉(zhuǎn)化形式在重復著,傳遞著,不斷制造出一個個親子困境。
03
走出困境,從自我心靈的成長開始
那么童年早期的我們無力承受創(chuàng)傷,便注定了這樣的創(chuàng)傷會傳遞給后代嗎?是否作為承受方的后代無法擁有自主性,不可避免地會被卷入父輩創(chuàng)傷的漩渦中呢?
在《育嬰室的幽魂:對母嬰關(guān)系受損及重復創(chuàng)傷的思考》一文中有這樣描述:
“本質(zhì)的差別在于防御性壓抑的特質(zhì)和內(nèi)容。那些成功地隔離和壓抑掉了創(chuàng)傷的情緒情感體驗的父母,是注定會通過向攻擊者和背叛者認同,來重復其病理性的養(yǎng)育方式的。而那些在意識中保留了他們痛苦的過去的情感體驗的父母,則能更好地寬恕/放過他們自己的孩子,使其不去經(jīng)歷跟他們一樣的苦難經(jīng)歷?!?/p>
很多時候,當我們自己在原生家庭中受到創(chuàng)傷后,我們總想避免自己也成為類似的人,努力地想逃離原生家庭,反感父輩們的價值觀,想要擺脫過去的控制,但往往會發(fā)現(xiàn)在離開后我們逐漸在自己身上看到了他們留下來的痕跡:
不知不覺中重復父母的婚姻、與當時的自己一樣無助的孩子、即使逃離后依舊在他人身上看到父輩們的影子、在親密關(guān)系中下意識采取的行為思維模式......它們仿佛無法擺脫,但這不意味著我們自己失去了自主性。
要讓循環(huán)打破,至關(guān)重要的第一步便是去覺察創(chuàng)傷的“遺痕”??吹礁篙厒兊木窒藓退麄兩砩衔唇鉀Q的問題,看到我們自己壓抑著的憤怒與痛苦,也看到我們自身蘊藏著的力量與更多可能性。
一位匿名的網(wǎng)友分享了自己真正成長的經(jīng)歷:
作為一個女兒,我切身地體會到母女關(guān)系的“和解”,其實是和自己的和解。
媽媽作為典型的中國母親,包攬著工作家庭,對外待人接物一貫和顏悅色,但在家卻容易發(fā)脾氣,信奉打壓式教育。
這似乎是典型中國家庭的通病,作為子女,實在是難以理解平時那張能把你說得體無完膚的嘴竟然能說出如此多的贊揚與鼓勵,不過對象絕對不是你。
我從小在家里便很會看媽媽眼色做乖小孩,直到中學青春期時,意識到自己的自我否定和強烈的自卑,非常痛苦,也認定了自己這樣的自卑敏感源于我媽從來沒有正面反饋。
后來直到有一次又重復這種對話時突然爆發(fā),媽媽依舊習慣呵斥我不該哭不該吼,但在我單方面的控訴后是長久的沉默,她說她也是第一次做母親,她也是這樣長大的。
那時候我突然醒悟,母女關(guān)系的處理也是會被隱秘的代際傳承,但真正走出來卻不是依靠和媽媽溝通,而是自己的成長。
當我們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和缺陷推到原生家庭上時,固然找到了追責的對象,也推卸掉了責任,但同時,我們也在放棄掉自己的主體性,否認了自己擁有主觀能動性的可能。
對于父輩的創(chuàng)傷性影響,我們始終擁有自主性來選擇承接什么,也可能獲得創(chuàng)傷后成長,在我們與創(chuàng)新性事件或情境進行抗爭后也許可以體驗到自身的正性變化,學會去寬容不完美的自己,也寬容不完美的父母。
要相信,這時候的我們所做的事情,也不再是回應他們的期待,而真正屬于我們自己的人生,也開始向前了。
END
▎本文為廣州聽說吧心理咨詢中心原創(chuàng)文章,轉(zhuǎn)載時請標明出處,未經(jīng)許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權(quán)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