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大革命時期英國的“反法事業(yè)”始末

2021-09-05 11:34 作者:輕奢也蠻好  | 我要投稿


一、英國參加并組織反法戰(zhàn)爭


Ⅰ反法聯(lián)盟中的英國


法國大革命

當法國革命剛爆發(fā)時,包括英國統(tǒng)治階級在內的多數英國人,都抱著觀望的態(tài)度。在英國政府的領導人看來,法國國內已被革命斗爭弄得天翻地覆,秩序大亂。它必然抵御不了對它抱著極端敵視態(tài)度的奧地利和普魯士的干涉,無需英國出面。當奧地利皇帝利奧波德二世鼓動各國政府聯(lián)合起來支援法國的君主,共同干涉法國革命時,英國政府不為所動,繼續(xù)以隔岸觀火的態(tài)度注視著歐洲大陸所發(fā)生的紛爭。


一直到法軍在對外戰(zhàn)爭中節(jié)節(jié)勝利,法國革命的浪潮步步深入,英國在低地國家的利益受到威脅,以及法軍越過了萊茵河,控制了奧屬尼德蘭的大部地區(qū)時,英國政府才感到對歐洲大陸的局勢不可等閑視之。這段時期,在英國擔任首相的是小威廉·皮特。


英國第14位首相 小威廉·皮特

他從1783年12月起到1801年,后來又從1804年到1806年,一直擔任首相之職。雖然他在兩屆任期之間的4年中失去了官職,但在政治上仍具有很大勢力。這些年來,英國的對外政策是在他的主持下制訂的。像許多英國人一樣,法國革命發(fā)生后,小皮特以幸災樂禍的心情來看待這次事件。他認為革命將給法國以沉重打擊,至少使法國在短期內不再能夠成為歐洲的一個強國。同時,小皮特也一直認為法國是英國在外交斗爭中的主要敵手,但他不愿使英國單獨同法國發(fā)生正面沖突,而是竭力想在歐洲大陸找到同盟者,以便假別人之手來打擊法國。起初,小皮特寄希望于俄國女皇葉卡特琳娜二世。


俄國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

然而俄國女沙皇認為英國反對俄國的東方政策,曾力圖反對俄國向里海沿岸推進,所以俄英關系不睦。小皮特不得不轉向歐洲大陸上的普魯士,同普魯士締結了針對法國的同盟條約。


奧屬尼德蘭起義

1789年秋,當法國革命的影響波及到臨近的奧屬尼德蘭(比利時)時,當地爆發(fā)了反對奧地利統(tǒng)治的起義,起義者宣布脫離奧地利而獨立。小皮特政府利用這個機會出面干涉,以加強英國在歐洲大陸的影響。1790年,小皮特在給普魯士政府的備忘錄中,建議與普魯士就共同干涉奧屬尼德蘭的革命達成協(xié)議。同時小皮特要求普魯士與奧地利停止爭奪霸權的斗爭,與英國攜起手來,共同反對法國革命。1790年7月,當奧、普代表在萊亨巴赫舉行會議時,英國和荷蘭的代表也參加了。會上經過英國代表的努力游說,與會幾國締結協(xié)定:普魯士與英國有義務幫助奧地利恢復其對奧屬尼德蘭地區(qū)的統(tǒng)治,而奧地利則應停止正在進行的同土耳其的戰(zhàn)爭,并與普魯士聯(lián)合起來反對法國革命。


奧地利和普魯士在英國唆使下,走向了反對法國的聯(lián)盟。1790年12月,奧地利攻占了布魯塞爾,鎮(zhèn)壓了比利時的革命。1791年,奧普兩國又在西里西亞的皮爾尼茨公布了一致反對法國革命的宣言。次年2月,奧地利與普魯士訂立了聯(lián)盟,兩國同意各出2萬軍隊反對法國。當時普魯士的目標是想占領阿爾薩斯,而奧地利則想在比利時擴大自己的領地。


1792年春,法國要求奧地利與普魯士解除聯(lián)盟,并停止庇護那些法國的反革命分子,奧地利加以拒絕。法國的立法會議即于4月20日通過了對奧地利宣戰(zhàn)的決議。


最初,英國并未參加對法國的戰(zhàn)爭。在法國,1792年8月10日革命后執(zhí)政的吉倫特派,也希望英國能保持中立。然而,法國革命的不斷深入,在英國引起越來越強烈的影響,英國國內的激進民主派運動在法國革命思想激蕩下日益廣泛的發(fā)展。這些都引起英國統(tǒng)治階級的驚恐。加以法國革命勢力迅速向歐洲大陸廣大地區(qū)擴散,特別是伸展到低地國家,更使英國政府感到不可容忍。當1792年11月法軍炮轟并占領荷蘭的安特衛(wèi)普后,英國外交大臣于12月31日照會法國政府。照會中說:“英國決不會同意法國擅自以冒充的天賦權利為借口,把自己當成唯一的裁判官去裁決由神圣的條約建立起來,并由所有大國一致加以保證的歐洲政治體系。英國堅持它一個多世紀以來所遵循的準則,對法國直接或間接地使自己成為低地國家(比利時)的主人,或成為歐洲普遍權利和自由的主宰者的行為,決不會置之不理?!庇炎叩綄Ψ☉?zhàn)爭的邊沿。英國政府決定直接參加反對法國的軍事行動。


Ⅱ英國參加反法戰(zhàn)爭


第一次反法同盟


在反法聯(lián)盟中,小皮特實際上成了主要的倡導者和組織者。當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被革命者推上斷頭臺后,英國在1793年1月就將法國駐英國的代表逐出了倫敦,并同法國斷絕了外交關系。但這時法國的革命者對自己的力量充滿信心,同時他們還指望能得到英國國內民主派人士的支持,所以他們對英國和普、奧等國的威脅毫不畏懼。法國軍隊在比利時取得勝利后,隨即開進了荷蘭,并在1793年2月1日向英國宣戰(zhàn)。小皮特政府則糾集普魯士、奧地利、俄國、荷蘭以及西班牙和德意志的一些諸侯國組成了第一次反法聯(lián)盟,從而開始了長時期的英國反對法國的戰(zhàn)爭。


英國所以積極參加并組織反法戰(zhàn)爭,其目的雖然具有反對法國革命的因素,但從根本上說,它仍然是17世紀末以來,英國和法國爭奪商業(yè)和殖民霸權的繼續(xù)。這個問題,容易在觀念上引起混淆。特別在1793年英、法之間戰(zhàn)爭初起的時候,愛德蒙·伯克反對法國革命的言論在英國社會上廣為流行,反法聯(lián)盟各國的封建專制君主們也紛紛舉起保衛(wèi)秩序、反對叛亂的旗幟,因而使人覺得英國參與反法聯(lián)盟似乎主要是反對革命的意識形態(tài)和革命行動。


英國殖民風頭無兩

實質上,英國政府和統(tǒng)治階級反對法國的主要動機并非為了意識形態(tài)上的原因,而是為了爭奪世界的商業(yè)和殖民霸權。從這個觀點出發(fā),下列問題就可得到合理的解決:為何資產階級當政的資本主義英國,要和發(fā)生資產階級革命的法國作殊死的搏斗。


1793年春,當第一次反法聯(lián)盟的戰(zhàn)爭行動剛開始時,英國憑借它強大的海軍艦隊,炮擊敦刻爾克,并占領了科西嘉島。但在進攻法國的土倫港口時,受到法國軍隊的英勇抵抗。1793年12月,法軍解放了該港口,英國艦隊不得不撤離。


英國除了在戰(zhàn)場上從事反對法國的戰(zhàn)爭之外,還派遣了大量間諜到法國國內從事破壞活動。1794年7月“熱月政變”之后,法國的雅各賓派下臺,而英國反對法國的斗爭仍在繼續(xù)進行。1795年,英國艦隊幫助幾千個法國流亡的王黨分子登陸回國,并且還積極幫助旺岱地方的法國王黨分子進行反革命活動。但法國王黨分子內部彼此傾軋,紛爭迭起,幾乎在所有問題上都無法達成一致意見。他們雖都仇視革命,但對在撲滅革命后應該建立什么制度卻各有不同主張,有的主張建立立憲君主制,有的主張恢復絕對君主專制。


爭吵不休的保王黨

在這個問題上,英國人盡量避免卷入他們的爭吵。英國人反對法國革命的“過激”行為,特別是反對沒收私有財產,因為他們認為,私有財產是穩(wěn)定的、可靠的政府的基礎。同時他們還主張恢復君主制和教會,將被沒收的逃亡者的財產歸還本人,并給那些在革命時期購買了這部分財產的人以經濟補償,但他們反對在革命后恢復絕對君主專制,而傾向建立立憲君主制。


英國首相格侖威爾認為,專制君主制不能恢復,也不應該恢復。他覺得,既然專制制度已導致了革命的爆發(fā),那么如果再恢復專制君主制,必然又將導致新的革命。因此法國王黨分子,雖然他們得到英國政府的支持和資助,但他們非但對英國政府沒有感恩戴德的想法,反而在內心里對之十分憎惡,這是英國政府始料不及的。


反法聯(lián)盟各國除了反對法國革命的可怕威脅之外,沒有更多的共同利益。1795年4月,普魯士同法國訂立和約,退出了聯(lián)盟。1797年10月,奧地利又同法國訂立了和約,英國在反法聯(lián)盟中又失去了一個幫手。


拿破侖擊敗馬穆魯克

法國的督政府本擬派遣軍隊從土倫渡過英吉利海峽,直接攻擊英國本土。但在1798年擔任法軍統(tǒng)帥的拿破侖,認為法軍準備不夠充分,改變了計劃,轉而進軍埃及,以便從埃及威脅英國的重要殖民地印度。拿破侖在出發(fā)之前故意散布消息說,他要穿過直布羅陀海峽,繞過西班牙,進攻正在發(fā)生起義事件的愛爾蘭,以便從那里打擊英國。


而當時歐洲很多人只知道法國南部各港口都在進行緊張的準備工作,有大量法軍不斷開往法國南部,但這些軍隊究竟開往哪里,人們無從捉摸。在地中海指揮英國艦隊的海軍上將納爾遜也摸不透法軍的意圖。當他指揮的艦隊在直布羅陀海峽等候法國艦隊的到來,以便迎頭打擊的時候,卻聽到法國艦隊在拿破侖統(tǒng)率下已駛向東邊的馬耳他島。納爾遜估計法軍將前往埃及,就下令所有船艦扯起風帆急馳直追。


金字塔之戰(zhàn)

然而由于過于匆忙,反又超過了法國艦隊。當英國艦隊重新回過頭來駛往君士坦丁堡尋找法國艦隊時,拿破侖的軍隊已在埃及登陸。


法國旗艦東方號被轟沉

拿破侖的軍隊占領了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港,后又占領了開羅。這時法國的艦隊停泊在亞勃基爾灣。納爾遜派了一支分遣隊駛往亞勃基爾灣。1798年8月1日清晨,英、法艦隊發(fā)生戰(zhàn)斗,結果法國艦隊徹底失敗。13艘主力艦中有11艘被擊沉,兩艘逃之夭夭。此后,英國艦隊控制了地中海,并占領了馬爾他等重要據點。


英國雖然在海戰(zhàn)中取得勝利,但并不能扭轉整個戰(zhàn)爭局勢,所以,小皮特在1798年底又組成了第二次反法聯(lián)盟。參加的除了英國之外,還有俄國、奧地利、西班牙和那不勒斯等。


拿破侖率軍翻越圣伯納隘口

聯(lián)盟軍中的俄軍在意大利和愛奧尼亞群島取得一些勝利。英國軍隊則在荷蘭登陸。但奧地利卻節(jié)節(jié)失利,并于1800年6月在馬連戈遭到慘敗。1801年2月,奧地利同法國訂立了呂尼維爾和約,退出了聯(lián)盟。而俄國沙皇保羅一世也同法國談判講和,并和瑞典、丹麥、普魯士組成了中立聯(lián)盟。雖然1801年3月俄國發(fā)生宮廷政變,保羅一世遇刺身亡,但談判仍在繼續(xù)。1801年10月,法俄訂立了和約,此外還訂立了一個秘密協(xié)定。在奧地利退出聯(lián)盟之后,普魯士也在拿破侖的脅迫下退出聯(lián)盟,至此第二次反法聯(lián)盟瓦解。英國的小皮特政府在此情況下被迫辭職,由阿丁頓組閣。阿丁頓屬于托利派的一個集團,受到喬治三世的寵信。


1801年英國聯(lián)合土耳其擊敗了在埃及的法軍以后,以阿丁頓為首的英國政府即開始同法國和談。阿丁頓指望法國在霧月18日政變后,其政治局面會發(fā)生不利于革命的變化,指望新上臺的拿破侖會親手鎮(zhèn)壓法國國內的民主運動,所以就在1802年3月27日在亞眠與法國締結停戰(zhàn)協(xié)定。根據協(xié)定,英國被迫放棄了戰(zhàn)爭年代中所占領的一些殖民地,將之交還給法國及其盟國西班牙和巴達維亞共和國,但繼續(xù)保留錫蘭和特里尼達島;法國則保留在歐洲對比利時和荷蘭的監(jiān)督權,并將埃及歸還土耳其。


二、反法戰(zhàn)爭后期的英國和維也納會議


Ⅰ大陸封鎖


亞眠和約訂立之后,英國實際上仍在不斷加強自己的力量。1803年,阿丁頓政府為重建英國的海軍艦隊而堅持不懈地努力。這個時期,英國軍事建設的規(guī)模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期。英國共保留了13萬正規(guī)軍,其中有5萬人駐扎在海外,8.1萬人留守在英國本土。此外,英國還有5萬民兵,并建造了許多要塞。這支龐大的軍事力量,大大超過了拿破侖可能動用的、渡過英倫海峽進攻英國本土的軍力。


由于英法的基本矛盾并未消除,雙方又都在繼續(xù)備戰(zhàn),所以亞眠和約未能維持多久。第二年春,英、法之間的戰(zhàn)爭又起。英國資產階級覺得只有小皮特才能有魄力去與拿破侖對抗。所以在1804年5月,小皮特又代替阿丁頓成為首相。他匆忙地組織了第三次反法聯(lián)盟,參加者有英、俄、奧和那不勒斯。


拿破侖企圖跨越英吉利海峽

拿破侖則把西班牙和荷蘭拉到自己一邊,并決定渡過英吉利海峽直接攻打英國。為此,他在布洛涅和其他沿海城市集結了大軍。一俟天降大霧,即起錨渡海。拿破侖說:“只要有3天大霧,我就將是倫敦、英國議會和英格蘭銀行的主人?!钡捶?lián)盟中的俄國和奧地利的軍隊仍在大陸上展開廣泛的戰(zhàn)斗活動。為了解除后顧之憂,拿破侖不得不放棄渡海征英的計劃,撤掉了布洛涅營,回師東指,去迎擊俄國和奧地利的軍隊。他先擊潰了奧軍,10月間迫使奧軍在烏爾姆要塞投降。在庫圖佐夫指揮下的俄國軍隊,不得不趕快撤退到多瑙河彼岸。


“三皇會戰(zhàn)”奧斯特里茨戰(zhàn)役

1805年11月13日,拿破侖率軍進入了維也納,12月2日,也就是拿破侖加冕一周年,在摩拉維亞的奧斯特里茨村附近發(fā)生了一次大戰(zhàn),俄、奧聯(lián)軍遭到徹底失敗。至此,第三次反法聯(lián)盟實際解體了。


特拉法加海戰(zhàn)

對英國來說,拿破侖渡海登陸的危險已被消除,因為1805年10月21日在特拉法加發(fā)生了一次大海戰(zhàn),英國名將納爾遜指揮的艦隊徹底擊敗了法國和西班牙的聯(lián)合艦隊。在這次著名的海戰(zhàn)中,納爾遜要求英國艦隊上的官兵“人人盡責”。大戰(zhàn)結束時,法、西聯(lián)合艦隊只有9艘戰(zhàn)艦回港,4398人陣亡,而英國僅陣亡449人。


納爾遜之死

納爾遜在這次戰(zhàn)役中,也受了重傷,并因傷勢過重而去世。這次戰(zhàn)斗使法國海軍受到無法彌補的損失,在短期之內不可能在海上與英國較量。


1806年1月,小皮特去世。這時,拿破侖在大陸上正所向披靡,不斷取得勝利。英國統(tǒng)治階級惶恐不安。為了更有效地同法國進行斗爭,英國建立了以格倫維爾為首的托利黨和輝格黨的聯(lián)合政府,由福克斯擔任外交大臣。


福克斯一向以反對小皮特的政策而著稱,他當了外交大臣后,立即派代表到巴黎與拿破侖進行和談,但拿破侖不相信和談能取得實質成果。他決定首先給普魯士以狠狠的打擊。為了鞏固對德意志西部和一部分中部地區(qū)的統(tǒng)治,拿破侖建立了萊茵同盟,參加同盟的包括德意志西部和中部的一些小邦國。1806年7月12日,德意志各國君主根據拿破侖的命令簽訂了相應的條約,同時還“選舉”拿破侖為同盟的保護人,這樣存在了大約一千年的“神圣羅馬帝國”就不再存在了。奧地利皇帝不得不接受拿破侖的建議,放棄這個歷代奧地利皇帝所享有的、表示其對分裂的德意志各邦的最高權力的稱號——神圣羅馬帝國皇帝。


奧地利皇帝弗蘭茨

與此同時,拿破侖積極準備新戰(zhàn)爭。9月13日,英國唯一竭力主張同法國議和的外交大臣??怂谷ナ馈T谄蒸斒?,主張同拿破侖作斗爭的勢力抬了頭。拿破侖在準備好之后,于1806年10月8日下令將軍隊開進普魯士的盟國薩克森,繼而攻入普魯士。法軍長驅直入,于10月27日進入柏林。11月 8日,普魯士的最后一個重要據點投降。接著,拿破侖于11月21日在柏林發(fā)布了“大陸封鎖令”,宣布對不列顛群島實行封鎖,禁止一切與不列顛群島的貿易和聯(lián)系。后來連郵政和其他方面與英國的聯(lián)系都一律禁止。同時拿破侖還下令,逮捕各處的所有英國人,并沒收他們的商品和財產。


拿破侖的“大陸封鎖令”,其目的在于在經濟上使英國陷于完全癱瘓狀態(tài),最后導致英國經濟破產而不得不向法國屈服。他力圖把大陸封鎖轉變?yōu)閼?zhàn)爭武器。實際上,只要拿破侖一天不掌握制海權,他就不能完全封鎖英國。


拿破侖企圖封鎖英國

拿破侖沒有充分估計到英國社會經濟結構的活力。他錯誤地認為,英國的經濟主要是建立在信貸和出口之上的,只要斷絕了它的海外貿易,這種經濟結構就將瓦解,并將引起破產、失業(yè),甚至革命,最終將導致英國屈膝投降。


實際上拿破侖戰(zhàn)爭期間戰(zhàn)事主要在歐洲大陸進行,英國并未受到嚴重破壞,特別是工商業(yè)上層人士的生活未受到很大影響。針對法國的“大陸封鎖令”,英國于1807年1月發(fā)布了一些所謂的“內閣法令”,對法國及其盟國的所有港口實行反封鎖?!皵橙诵Q要斷絕英國的商業(yè),我們的回答是,除非通過英國,我們的敵人(就其廣義而言)的一切商業(yè)都將斷絕。”法國的大陸封鎖和英國的反封鎖的實施,對英國的經濟固然影響不小,但對法國的經濟也是沉重的打擊。從1807年起,法國的經濟開始萎縮,到1811年2月時,在法國的1700個紡紗廠中,只有300個繼續(xù)開工。由于大批工廠倒閉,失業(yè)人數不斷增加,加以農業(yè)歉收,糧價高漲,人民生活水平不斷下降。


拿破侖與亞歷山大在梯爾西特尼門河船上

普魯士被擊潰之后,拿破侖又率軍東進,向俄國邊界尼門河進發(fā),同時他向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提議締結和約。1807年7月,兩個皇帝在梯爾西特尼門河一個木筏上臨時蓋起來的兩個亭子里會晤,締結了梯爾西特和約。


根據和約,俄國參加拿破侖的大陸封鎖體系,第四次反法聯(lián)盟解體。


喬治·坎寧

第四次反法聯(lián)盟的失敗,在英國政府中引起了不滿情緒。原來由托利黨和輝格黨共同組成的聯(lián)合內閣倒臺,改由托利黨的波特蘭公爵出任首相,外交大臣由年輕而干練的喬治·坎寧擔任??矊幵谙略簱碛芯薮蟮膭萘?,成了內閣中最強有力的人物。新內閣對法國采取強硬的政策,除了更加嚴格地對法國及其盟國的港口實行封鎖之外,還派了軍隊到比利牛斯半島去同法軍作戰(zhàn),開始了所謂的“半島戰(zhàn)爭”。


Ⅱ比利牛斯半島戰(zhàn)爭


比利牛斯半島上的葡萄牙因和英國關系密切,所以當拿破侖宣布“大陸封鎖令”后,拒絕參加,而葡萄牙的鄰國西班牙卻站在拿破侖的一邊。于是拿破侖就通過西班牙對葡萄牙施加壓力,但葡萄牙仍拒絕屈服。拿破侖即派軍經由西班牙去進攻葡萄牙。1807年11月,法軍占領了里斯本,然后又占領西班牙北部,進而占領整個西班牙,并將西班牙王室從馬德里擄掠而去,使自己的哥哥約瑟夫當了西班牙國王。


馬德里市民襲擊法國騎兵

拿破侖本以為西班牙人在他的武力鎮(zhèn)壓之下,必然會俯首貼耳,任其宰割,何況西班牙軍隊不足,常備軍總共不過8.6萬人,而且沒有騎兵,武器落后,數量也很少,所以只派了他的中等才能的將軍率領少量軍隊前往,其中只有1/3是他的精銳部隊。但西班牙人民為了反對法國的侵略和奴役,到處組織游擊隊,英勇奮戰(zhàn),給法國軍隊以沉重的打擊?!坝螕魬?zhàn)”這個名稱,就是從這次戰(zhàn)爭中才出現(xiàn)的。在西班牙文中,所謂“游擊戰(zhàn)”(guerrilla),意為“小戰(zhàn)爭”。


阿瑟·韋爾斯利進軍西班牙

1808年,在葡萄牙軍的協(xié)助下,韋爾斯利將軍,即后來的威靈頓公爵,指揮2萬英軍在葡萄牙登陸,當年8月將法軍從葡萄牙趕走。不過,這只是局部的勝利,對整個戰(zhàn)爭的成敗,不能起決定的作用。韋爾斯利將軍對由下層人民組成的西班牙游擊隊抱著輕蔑的態(tài)度,不愿去幫助他們。與此同時,在歐洲的另一端比利時,英軍也未取得明顯的勝利,而拿破侖的勢力卻不斷增長。


當時,法蘭西帝國的版圖,除了法國原來的土地之外,還包括比利時,德意志西部和意大利的彼蒙特、熱那亞,瑞士也處于拿破侖的控制之下。


鼎盛的拿破侖帝國

拿破侖的3個兄弟分別擔任荷蘭、那不勒斯、威斯特法利亞王國的統(tǒng)治者。巴伐利亞王國和華沙大公國則是拿破侖帝國馴服的附庸。翻開當時的歐洲地圖,可以看到從歐洲北部的漢堡、不來梅、但澤向南直到歐洲南部海濱的愛奧尼亞群島和亞德里亞海岸,都處于拿破侖的勢力范圍之內。到1811年時,僅法蘭西帝國本土就包括了128個郡和大約4300萬人口。面對蒸蒸日上的拿破侖帝國,英國國內有些人不免憂心忡忡。


英軍在反法斗爭中的遲疑不決,引起英國國內一部分人士的不滿。在英國政府內也發(fā)生了分歧。外交大臣坎寧不滿陸軍大臣卡斯爾雷優(yōu)柔寡斷的態(tài)度,結果內閣辭職,由托利黨人帕西瓦爾組成新內閣。


拿破侖為了準備進攻俄國,在1811年把派往西班牙的一部分軍隊抽調出來。這時,英軍在西班牙才能采取積極的行動。1812年8月12日,英軍與西班牙人組成的隊伍進入了馬德里,法軍雖然反攻,但未能得逞,不得不撤退到葡萄牙。


拿破侖遠征俄國

1812年拿破侖在俄國的慘重失敗,使他的整個戰(zhàn)爭計劃受到重大挫折。整個歐洲的形勢也隨之發(fā)生急劇變化。英軍趁機鞏固自己在西班牙的地位。1813年把法軍趕出西班牙,并幫助西班牙的保守勢力在那里恢復封建秩序。


Ⅲ英美戰(zhàn)爭


英國同拿破侖的斗爭也影響了它同美國的關系。因為1806年拿破侖在柏林宣布“大陸封鎖令”后,英國也對法國實行了反封鎖。這時,英國的商品無法進入歐洲其他國家的市場,就大量向美洲出口。但美國所生產的商品卻因為受到法、英封鎖和反封鎖政策的影響而無法運往歐洲各國,特別是英國利用它強大的海軍,嚴格搜查一切與法國及其盟國進行貿易的船只,并且封鎖了美國的大西洋沿岸,包括路易斯安那的新奧爾良港。由于拿破侖已在 1803年把路易斯安那賣給了美國,所以美國對英國這一舉動非常不滿。


英國艦隊檢查船只

1807年6月,英國軍艦“豹子”號欲對一艘美國巡洋艦“切薩皮克”號進行搜查,遭到拒絕,英艦竟對之開火,使美國人更為憤慨。為了對英、法進行報復,并對他們施加壓力,以迫使他們改變對美國貿易的政策,美國政府也在1807年12月公布禁運法案,禁止同任何交戰(zhàn)國進行貿易。然而這影響了美國資產階級的利益,引起美國資產階級的不滿。于是美國政府又決定,英、法兩國中任何一國如果廢除對美國貿易的限制,那么美國就一方面同它貿易,另一方面則停止同它的敵國的貿易。法國政府立刻抓住這個機會,宣布廢除對美國貿易的一切限制。接著美國在1811年宣布停止同英國和英國的所有領地的貿易往來。這一措施大大影響了英國的出口貿易,使之在一年中下降了1/3。


英國鑒于情況嚴重,準備采取措施,改變原來限制美國貿易的政策。但恰好這時,首相帕西瓦爾去世,由于忙于組織新政府,問題被拖延了下來。


等利物浦伯爵領導的新政府于1812年6月26日宣布廢除對美貿易的一切限制時,為時已晚,因為美國已于6月18日向英國宣戰(zhàn)。美國統(tǒng)治集團所以向英國宣戰(zhàn),除了受到貿易限制的原因外,還想趁英法激烈斗爭之際奪取加拿大。


美國對英宣戰(zhàn)

從表面上看,美國向英國宣戰(zhàn)是因為英國人從美國的船上抓走了英籍水手并強迫他們服勞役;英國對美國實行貿易封鎖;英國禁止美國人同法國控制的港口進行貿易等。但歷史學者在研究了有關資料后指出,美國所以向英國宣戰(zhàn),主要原因并不是為了海上貿易,因為東部沿海新英格蘭地方的美國人雖然最關心海外貿易,但他們竭力主張和平,反對同英國交戰(zhàn)。相反,堅決主張進行戰(zhàn)爭的是美國西部的一些有勢力的集團。這些集團在西進運動中搶奪印第安人的土地和林地。他們對鄰近的英屬加拿大的大片土地垂涎欲滴。他們編造一種說法,即印第安人對他們的抵抗,是靠了加拿大人在背后支持,所以必須擊敗英屬加拿大人,把加拿大人的廣大土地從大英帝國的統(tǒng)治下奪取過來。這派人是美國政治上的“鷹派”,是他們鼓動了對英國的戰(zhàn)爭。同時,獨立戰(zhàn)爭以來,美國立國的指導思想和法國革命時期的指導思想都是植根于“人權宣言”所宣布的主權在民的原則,自然對法國抱有同情心。


雖然美國在反法戰(zhàn)爭時期并未與法國結成同盟,但美國人民中卻普遍抱著親法仇英的態(tài)度。1812至1814年的英美戰(zhàn)爭,事實上是美國和法國反對一個共同的敵人,即英國。英美戰(zhàn)爭開始后,英軍雖然在1813年曾一度失利,并在海上戰(zhàn)斗中受到一些挫折,但在整個戰(zhàn)爭進程中一直處于優(yōu)勢地位。


英軍火燒華盛頓

1814年8月,英軍占領了美國首都華盛頓,把華盛頓的一些建筑物付之一炬。由于美國人民奮起反抗,誓死保衛(wèi)這個新獲獨立的國家,才阻止了英軍奪取巴爾的摩和紐約的企圖。1814年12月,雙方在佛蘭德爾的根特簽訂和約,戰(zhàn)爭結束。雙方同意恢復戰(zhàn)前狀態(tài)。美國通過這次戰(zhàn)爭,進一步鞏固了剛獲得不久的獨立地位,英國則騰出手來,集中力量同拿破侖法國進行斗爭。


Ⅳ維也納會議中的英國


拿破侖1812年在俄國失敗后,歐洲各國反拿破侖的氣氛又高漲起來。


1813年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參加的有英、俄、普魯士、奧地利、瑞典、西班牙和葡萄牙。1813年10月16日至19日,反法聯(lián)盟各國的軍隊在萊比錫與拿破侖的軍隊進行了一次所謂的“民族之戰(zhàn)”,結果拿破侖遭到失敗。


萊比錫“民族之戰(zhàn)”

1814年初,聯(lián)軍攻入法國。1814年3月31日,以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為首的聯(lián)軍進入巴黎。4月6日,拿破侖在楓丹白露下詔退位。盟國把他遣送到意大利近旁的厄爾巴小島,讓他作這個小島的全權統(tǒng)治者,并保持皇帝稱號。


維也納會議

但反法同盟各國對法國以后應建立什么樣制度的問題意見不一。英國認為恢復原來正統(tǒng)的波旁王朝是防止拿破侖東山再起的最好辦法,這一意見得到俄國沙皇的贊同。1814年5月3日,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在鐘聲和禮炮聲中回到了巴黎。


1814年10月,歐洲各國在維也納舉行會議,討論戰(zhàn)后問題。會上圍繞著波蘭問題和薩克遜問題發(fā)生了激烈爭論。英國外交大臣卡斯爾累原想拉攏各戰(zhàn)勝國建立一個防止法國東山再起的同盟,但由于各國之間勾心斗角、矛盾重重而未果。經過一段周旋之后,卡斯爾雷覺得“俄國可能會通過奧地利和普魯士之間的矛盾和斗爭而建立起它在各個方面和每個問題上的優(yōu)勢地位?!边@是英國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卡斯爾雷就轉過頭來拉攏法國和奧地利反對俄國和普魯士。1815年1月3日,英國與法、奧締結了反對俄國和普魯士的秘密條約。


拿破侖“百日王朝”復辟

拿破侖利用英、俄等國的矛盾,于1815年2月26日偷偷離開厄爾巴島,在法國南部登陸。一路未遇任何抵抗,于3月20日抵達巴黎,又當了大約 100天的皇帝,即所謂拿破侖的“百日”。參加維也納會議的各國代表聞訊,不得不趕快達成協(xié)議,并組成第七次反法聯(lián)盟。聯(lián)軍在英國的威靈頓指揮下,于1815年6月18日在滑鐵盧徹底擊敗了拿破侖的軍隊。6月22日,拿破侖第二次下詔退位,被流放到了大西洋上遙遠的圣赫勒那島。1821年,拿破侖在那里去世。


在長達20余年的戰(zhàn)爭中,歐洲各國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受到巨大的損失。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戰(zhàn)爭中死亡人數達100萬人。但有些人并沒有從中吸取應有的教訓,以致以后繼續(xù)發(fā)生更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特別是戰(zhàn)爭的罪魁禍首之一拿破侖,還在一些人編造的“神話”中被吹捧為“英雄”、“天才”。難怪有的史學家把這些人比作是被逼迫去建造金字塔的奴隸,反而去歌頌強迫他們從事奴隸勞動的帝王;被凌辱的青樓婦女,反而去贊美那些鞭打、折磨她們的人。


滑鐵盧戰(zhàn)役前幾天,即6月9日,維也納會議舉行最后一次會議,與會各國代表簽署了“最后文件”,包括121條條款和17條附款。根據這個文件,英國得到了非洲南部的開普敦、亞洲的錫蘭島、西印度的特立尼達。另外,英國保持了對馬耳他島的占領權,還奪取了塞舌耳群島和馬達加斯加海岸邊的毛里求斯島,并從丹麥手中奪取了北海的重要據點赫爾戈蘭島(這個島后來在1890年時歸還法國)。愛奧尼亞群島也置于英國保護之下(1863年后成為希臘的領土)。


“日不落”帝國

英國在維也納會議上得到的許多經濟上和軍事上的重要地區(qū),使它進一步確立了在世界上作為第一號殖民強國的地位。這樣,自17世紀末以來同法國爭奪殖民地的長期斗爭,就以英國的勝利而結束了。以后英國在歐洲和世界上的作用不斷加強。而歐洲其他國家除了俄國由于它的落后而相對穩(wěn)定之外,法國經過革命和戰(zhàn)爭的長期動蕩已精疲力竭,德意志和意大利仍處于四分五裂狀態(tài)中。相比之下,英國政治比較安定,經濟蒸蒸日上,在國際上地位更加突出。


“神圣同盟”

維也納會議之后,俄、奧、普三國君主于同年9月26日在巴黎簽署了建立“神圣同盟”的條約,目的在于保證已劃定的國家疆界的不可改變性,并協(xié)同一致地鎮(zhèn)壓在各國可能發(fā)生的反封建的革命民主運動。三國君主簽約后,又邀請其他國家相繼參加。英國雖然由于立憲制度的制約未正式參加同盟,但英國政府表示,它完全同意同盟的基本原則。但是經過法國革命爆發(fā)以來20多年的地動山搖的大震動之后,歐洲各國的封建專制的舊制度再也無法恢復原狀了。事實上,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俄國和土耳其以西、斯堪的那維亞以南的任何歐洲大陸國家,都未能擺脫法國革命和戰(zhàn)爭的影響。20年代以后,包括沙皇俄國在內的歐洲許多地區(qū),重新燃起了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烽火。在英國,民主、改革的潮流也以新的力量興起。


大革命時期英國的“反法事業(yè)”始末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彰化县| 镇江市| 景宁| 福安市| 江城| 柳河县| 京山县| 读书| 仁怀市| 佳木斯市| 九龙坡区| 鄂伦春自治旗| 固原市| 海门市| 苗栗县| 新邵县| 新兴县| 罗定市| 南康市| 铜陵市| 禹城市| 雅安市| 盈江县| 浪卡子县| 海淀区| 策勒县| 耿马| 墨脱县| 隆德县| 江山市| 惠水县| 临泽县| 遵化市| 巴林左旗| 平南县| 合水县| 绍兴县| 乌兰浩特市| 东方市| 永丰县| 巢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