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真正的高手過招從來不留痕跡,都是在談笑風生中顯殺氣
《資治通鑒》第22卷 漢紀十四
漢武帝后元二年(甲午,公元前87年)
【原文】
上病篤,霍光涕泣問曰:“如有不諱,誰當嗣者?”
上曰:“君未諭前畫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
光頓首讓曰:“臣不如金日!”
日亦曰:“臣,外國人,不如光;且使匈奴輕漢矣!”
【譯文】
漢武帝病重,霍光哭著問道:“萬一陛下不幸離去,應(yīng)當由誰繼承皇位呢?
漢武帝說:“你難道沒有理解先前賜給你的那幅畫的含意嗎?立我最小的兒子,由你擔任周公的角色!”
霍光叩頭推辭說:“我不如金日!”金日也說:“我是外國人,不如霍光。況且由我輔政,會使匈奴輕視我大漢!”
【解析】
上述材料主要講的是漢武帝臨終托孤的事情,三個人看上去只是輕描淡寫的談事情,實際上都是在相互試探,揣摩、挖坑等等。霍光和金日有一個回答不滿意,就容踢出權(quán)力中心,甚至身首異處。我們分析一下霍光與金日如何巧妙應(yīng)對別人給自己挖坑的。
1、霍光的明知故問
在上述材料之前,漢武帝曾經(jīng)命人畫了一幅畫,畫里面是周公背著年幼的周成王,接受各路諸侯的朝拜,并且還給霍光看了。這個意思不言而喻,要霍光做當代的周公,輔佐年幼的天子。
在這種情況下,霍光卻明知故問,裝作沒搞明白這幅周公背周成王的圖是什么意思。他之所以這樣問主要有幾個原因。
其一、明眼人都知道這是漢武帝在暗示讓劉弗陵作為繼承人。但是問題來了,漢武帝只是給霍光看這幅畫,這畫里面也沒有明確暗示誰為繼承人,更沒有說你霍光就是周公?;艄庥写艘粏?,讓漢武帝的態(tài)度徹底明確————你沒有理解我的意思嗎,立我最小的兒子為繼承人。這可是你漢武帝親口說的,不是我霍光說的。這樣就可以避嫌,因為如果不尊重漢武帝的意志,霍光自作聰明說是不是立某某為繼承人,說對了還好,說錯了漢武帝怎么想?哦,你霍光原來還有自己的如意算盤,難不成等我死了,是不是開始造反。這樣霍光是很危險的,所以這個話只能讓漢武帝親口說出來。
其二、面對漢武帝這種不清不楚的暗示,未嘗不是一種試探?;艄膺@樣問,其實是為了避免漢武帝的猜疑,同時也表面自己不做主,一切聽漢武帝的安排,讓他對自己放心。
其三、霍光謹小慎微大半輩子,現(xiàn)在漢武帝快要死了,自己這個小媳婦馬上熬成婆,這個時候要把最后一崗站好,絕對不能在勝利即將到來之前出了事情。
2、霍光客氣謙讓
面對漢武帝明確的點名,他就是將來輔佐幼主的人選,霍光聽后即使內(nèi)心十分喜悅,也裝作誠惶誠恐的樣子。
霍光卻推讓說,自己不如金日。同樣的,這里有三層含義:
其一、故作推讓的樣子,表示自己毫無權(quán)力之心,算是一種謙虛。
其二、以此來試探金日的反應(yīng),看對方是不是跟自己有爭權(quán)之心。
其三、給金日挖一個坑,把他推到臺前,意思是跟漢武帝表明,我霍光發(fā)自內(nèi)心地認為他金日比我還牛逼,他也能作為輔政大臣。讓他放心我霍光和金日關(guān)系好,不會出現(xiàn)爭權(quán)奪利。另外我霍光如果做了輔政大臣,你金日會怎么想。
3、金日的推讓
面對霍光給自己挖的坑,金日也知道對方的意思,無非是在試探他有沒有野心。但是金日也不傻,知道這是個坑,自己作為外人不能傻了吧唧的接球。于是他的回答是這樣的。
臣是外國人,不如霍光,而且如果任用我作為輔政大臣,以后大漢帝國會被匈奴看不起。
他這樣說就點明了幾個問題:
其一、自己有自知之明,身份不合適
金日說自己不是中原人,身為匈奴休屠王王子,這個身份不適于做輔政大臣,如果讓他代替霍光,必定被其他人拿來說事,甚至以此來搞事情。如此一來,不僅讓金日陷于不利的局面,霍光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一方面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另一方面,霍光本人做事謹小慎微,無論什么地方不容易被別人拿來做文章。
其二、使用的后果
如果讓一個匈奴人做首席輔政大臣,而那些資格老的大臣怎么想,他們會不會善罷甘休,會不會不服氣?忠心耿耿為大漢,結(jié)果到頭來連個外國人都不如,必然會心生怨氣,從而大概率出來搞事情,事情搞起來就不利于國家穩(wěn)定。到時候真亂起來,唯恐天下不亂的人就會渾水摸魚,到時候這才是真正的大麻煩。
其三、讓霍光放心,自己不會與其爭權(quán)奪利
金日把球又踢給霍光,同時也向漢武帝表明自己毫無權(quán)力之心,而且也知道自己不是這塊料。這樣不僅讓漢武帝放心也讓霍光日后不會因為自己提心吊膽。
【啟發(fā)】
1、當別人暗示我們某些事情時,不要天真地直接接過來說出自己的意圖,好事情還好,如果是壞事情,如果自己率先表明了,到時候出事情了,對方會說他沒有說這樣的話,我們留下了證據(jù),百口莫辯,到時候容易吃虧。
2、別人明確給我們東西時,要學會謙讓,因為我們不知道對方的真實想法。也許對方是在試探我們,如果提前表露自己的想法,對方怎么想?原來你這小子早有打算,我只不過隨口說說而已。
閱讀更多文章,請關(guān)注首發(fā)公眾號:【鑒史悟道】
和20萬歷史愛好者共同研讀《資治通鑒》,學點通鑒智慧,少走十年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