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喀吾圖——一個欠債的普通人

導讀: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你們的領讀員長樂。本期主要分享一本書叫《阿勒泰的角落》。
她結合個人的實際生活,用純凈樸實的文字描述有趣而寧靜的一方世界。當你被生活無情的刻刀改變了模樣,當你因為生計而奔波在路上,當你為了理想而不得不闖入這個喧囂的世界,不妨每日抽點空花幾分鐘讀一讀。
【原文】
“有一個人,他的名字實在太復雜了,因此我們就忘記了。他的臉卻長得極尋常,因此我們再也想不起他的模樣。總之我們實在不知道他是誰,可是他欠了我們家的錢?!?/p>
【淺析】
這里很有趣,作者印象中有一個復雜的名字,但記不全。只記得普通的長臉,卻想不起他的模樣,但是為啥老惦記呢,因為他欠了作者家的錢,哈哈哈哈。這種鋪陳方式,極其吊人胃口,欲罷不能啊,讀到最后,才知道原來是欠錢的,可是記不全名字和詳細的樣貌。讓作者家人耿耿于懷的,是欠債的,可能欠了有段時間了,人也不好找。
【思考】
關于名字:大家應該沒有見過太復雜的名字,在漢字里,讀一遍基本上都記住了。而這里描述的太復雜源于作者是漢族人,大概率是在喀吾圖遇上少數(shù)民族,長長的名字了。關于樣貌:太過普通,可能因為是大眾臉,沒有非常明顯的輪廓或者帥氣的樣貌讓人記住。
【原文】
當時,他趕著羊群路過我家商店,進來看了看,賒走了八十塊錢的商品,在我家的賬本上簽了一個名字(幾個不認識的阿拉伯字母)。后來我們一有空就翻開賬本那一頁反復研究,不知這筆錢找誰要去。
【淺析】
本段開始回憶這個欠錢的家伙當時怎么欠錢了,解釋前面為啥名字很復雜,是幾個不認識的阿拉伯字母,換做是我們讀者也大概率認不出來。一共欠了八十塊錢,算是一筆不小的數(shù)字。為啥這么說呢,因為作者和她母親經(jīng)常有空翻過去研究,但不知道這筆錢找誰要。文章尾部特別有意思,還是回來到了不知道找誰要。
【思考】
為第一段埋下的伏筆進行鋪開展示,我們要考慮這位欠錢的男子在哪個時間段,作者在《自序》中提到,描述的生活場景在1998~2003年,且在喀吾圖,那個時候的80元可是一筆不小的巨款呢,所以母女倆總是一有空就去研究。
【原文】
在游牧地區(qū)放債比較困難,大家都趕著羊群不停地跑,今天在這里扎下站房子住幾天,明天又在那里停一宿。從南至北,綿綿千里逐水草而居,再加之語言不精通,環(huán)境不了解......我們居然還敢給人賒賬!幸好牧民都老實巴交的,又有信仰,一般不會賴賬。我們給人賒賬,看起來風險很大,但從長遠考慮還是劃得來的。春天上山之前,大家剛剛離開荒涼的冬牧場,羊群瘦弱,牧民手頭都沒有現(xiàn)錢,生活用品又急需,不欠債實在無法過日子。而到了秋天,羊群南下,膘肥體壯。大部隊路過喀吾圖一帶時,便是我們收債的好日子。但那段時間我們也總是搬家。害得跑來還債的人找不著地方,得千打聽萬打聽,好不容易才找上門。等結清了債,親眼看著我們翻開記賬的本子,用筆劃去自己的名字,他們這才放心離去,一身輕松。在喀吾圖,一個淺淺寫在薄紙上的名字就能緊緊束縛住一個人。

【淺析】講述放債人的背景。在喀吾圖的游牧地區(qū),放債的人經(jīng)常不在本地。變動性很多,而且作者母女倆對當?shù)厝苏Z言不精通、環(huán)境不了解,還敢給人去賒賬。但牧民比較講究誠信,一般不會去賴賬,看似風險大,但是長遠角度考慮比較劃得來。因為這里的牧民在春天上山之前,羊群瘦弱(沒有吃好肥沃的草料),導致羊群瘦弱,自然就出現(xiàn)這些牧民的經(jīng)濟困難了。他們有個季節(jié)性周期,春天放羊,秋天收獲賣羊賺錢。可每當秋天,他們母女倆也總是搬家(這里又在此埋下搬家的伏筆,后文可了解)。害得跑來還債的人找不著地方,到處打聽搬在何處。結清了債后,母女倆劃去自己的名字。他們才放心離開,因為他們特別在乎自己的名字記在欠債的賬本上。
【思考】
前面作為普通人思考,人生地不熟的,然后語言不精通,感覺放債特別離譜。但這里的人有信仰,又講誠信。表面看似風險大,但是長期賒賬給他們,比較劃得來。如何劃得來,最后一段就闡述了牧民的春天手頭困難,秋天盈余。且為了照顧生意(增加交易額,增加利潤空間),就選擇了放債。一個是間接性幫扶他們(樂于助人),另外一個是增加成交額(賺更多的錢),更深層的意思是,做好本地的店鋪口碑(傳播)。但秋天那段時間為何總是搬家,導致了會存在別人不容易找到母女倆店鋪,存在收不回債的風險;另外也是為了后面的章節(jié)鋪設引子,為何總是搬家呢?勾起讀者們的好奇心,想繼續(xù)讀下去。這些還債的人非常急切,因為他們內心里誠信與善良的,所以作者鋪陳了即便是總是搬家情況下,他們也會找到母女倆的店來結清債務。因為對于他們來說,不光是自己的名字在這張薄紙上,更在乎的是自己的信譽。所以就有了開頭那句,看似不靠譜的牧民,就給他們賒賬!
【原文】
可是,那個老賬本上的所有名字都劃去了,唯獨這個人的名字還穩(wěn)穩(wěn)當當在那頁紙上停留了好幾年。我們急了,開始想法子打聽這家伙的下落。冬日的一天,店里來了一個顧客,一看他沉重扎實的緞面狐皮帽子就知道是牧人。我們正好想起那件事,就拿出賬本請他辨認一下是否認識那人——用我媽的原話,就是那個“不要臉”的、“加蠻”(不好)的人。。
【淺析】
老賬本,是代表時間比較久,在喀吾圖這地方欠錢的人都還清了。唯獨這個人在這頁紙上停留好幾年。時間久了母女倆開始打聽下落。冬日的一天,店里來了一位顧客,通過帶著緞面狐皮帽子就是牧人。母女倆想起欠債這件事情,作者母親一邊罵欠債的人久而久之不還,一邊拿出賬本讓顧客辨認。
【思考】
賬單停留好幾年未清賬,也就解釋了為了前面段落中母女倆經(jīng)常翻開賬本查看這筆壞賬。因為欠債時間越久,母女倆認為這個壞賬率非常高,感覺這個人信用非常有問題。沉重扎實的緞面狐皮帽子,是藏族牧人的標志性衣服。能戴上狐皮帽子應該有些經(jīng)濟實力的。母女倆因為一直心心念念這個欠債人,所以讓牧人幫忙看下,看看認不認識。還在一邊說欠債人的壞話,因為太久沒還,一點基礎信任都沒了。但這里,母女倆仍是對游牧人講究誠信的。
【原文】
誰知他不看倒罷了,一看之下大吃一驚:這個,這個,這不是我嗎?這是我的名字呀!這是我寫的字啊!”我媽更加吃驚,加之幾秒鐘之前剛罵了人家“不要臉”并且“加蠻”,便非常不好意思,支支吾吾起來:你?呵呵,是你?嘿嘿,原來是你?.....“
這個人揪著胡子想半天,也記不起自己到底什么時候買了這個八十塊錢東西,到底買了什么東西,以及為什么要買。?他抱歉地說:“實在想起不起來!”卻并沒有一點點要賴賬的意思。因為那自己的確是他的。但字跡這個東西嘛,終究還是他自己說了算,我們又不知道他平時怎么寫字的。反正他就是沒賴賬。
他回家以后,當天晚上立刻送來了二十元錢。后來,他在接下來的八個月時間里,分四次還完了剩下的六十元錢。看來他真的很窮。
【淺析】
作者刻畫這位牧人的顧客表情,已經(jīng)驚訝的說是自己的名字。而且認為是自己的名字。作者母親感到驚訝,后悔剛才還罵人家,想讓人還錢就一臉歉意,話語中有非常開心的意思。然后這個人開始回憶當初買了80元的東西,因為是“巨額”實在想不起來, 也就是表達了欠債多年,會忘記還這筆債務的事情。但是人家雖然不記得了,沒有一點想要賴賬,作者想了字跡人家想承認就承認,不想承認也沒有辦法。他回去以后,當天晚上還了20元,然后分了四次還完剩下的60元,最后下了一句定義,他真的很窮。
【思考】
作者通過對話的方式,生動地刻畫了欠債人和作者母親的心理變化,從剛才的罵人到尷尬內囧的變化,再到找到欠債人(就能還債)的喜悅心情,栩栩生輝。雖然欠債人牧人記不起自己買了什么東西,他可能真的忘記了(這份債務),但是他認(即便是欠債多年,也許是忘記了,但是游牧人依然是誠實可靠),這也就是呼應了前面的母女倆從長遠看,放債給他們。最后一部分,講述作者對欠債人的分期還款,他真的很窮,更表述了,這里人即便是窮,依然講究誠信,把錢給還清。。
【總結】
本章閱讀下來,通篇都在表達母女倆在喀吾圖做生意,沒有一筆“壞賬”,這里的人樸實,講究誠信,可靠。枚舉了一個欠債幾年的人,也許是游牧的人忘記了,但是依然會清債。通篇表達了作者對喀吾圖的游牧人的友好、誠信贊譽。一個偏僻的地方,雖然人并不富有,但是特別靠譜。也給我們打開了一扇門,看人,任何時候都不要低看。。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每次讀一章,戒驕戒躁~
書原文:摘自《阿泰勒的角落》,作者: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