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之道》:腎無陰虛論。腎無陰虛論,少陰之氣與厥陰之血。厥陰風(fēng)木內(nèi)藏之陰血,對
《傷寒之道》:腎無陰虛論。腎無陰虛論,少陰之氣與厥陰之血。厥陰風(fēng)木內(nèi)藏之陰血,對位的是少陰寒水內(nèi)藏之陽氣,而不是少陰寒水的水虧陰虛。少陰寒水,化君火為溫,溫則為氣,此少陰收藏之陽氣,對謂厥陰風(fēng)木之陰血,此是內(nèi)藏氣血之論。中醫(yī)常說氣血不足,就是此理,包括很多中醫(yī)在內(nèi)的而大部分人,認為是腎有陰虛,這不前后矛盾嗎?
? ?厥陰的陰,區(qū)別于少陰的陰,少陰以寒水而藏陽氣,少陰者是一身陰陽的陰,化火為溫者,一身陰陽的陽。厥陰的陰,肝木藏血,就是人們常說的陰虛的陰,少陰者,只有陽虛,沒有陰虛。少陰腎水與厥陰肝木,都是陰臟,而主收藏,厥陰藏血,少陰藏氣。厥陰風(fēng)木,血枯木燥,是有陰虛,而少陰寒水,只有陽虛,內(nèi)傷雜病,就沒有陰虛一說,也就是少陰沒有水虧陰虛,可以在此,把話說死了(《傷寒》論內(nèi)),內(nèi)傷雜病,腎無陰虛(溫病除外)。傷寒,就所謂的陰虛水虧者,燥土克水,是水負之義,此是外感傷寒,陽明胃腑病實,而土克其水也。唯外感傷寒,陽明病腑實有之。
在陽明篇是燥土克水,言陽明病,在少陰篇是水負太過,言少陰病。無論是燥土克水,還是水負太過,都是用大承氣湯,瀉腑實土燥,以保少陰腎水,就沒有滋補腎水這一說。陽旺于陽明,陰旺于少陰,燥土克水者,也是外感,先病陽明腑實,后傷其腎水。沒有外感,陽明不病腑實,水就不會負之太過,也就是內(nèi)寒雜病,只會寒盛水旺,永不會陰虧水涸。所以,少陰的陽氣,對謂厥陰的陰血,一定分清。而不是少陰的水虧為陰虛,厥陰的血虧也為陰虛,少陰之水對謂的是厥陰之木。亂造少陰水虧理論,又與厥陰的血虧,俱為陰虛,混為一壇,這也就是今天滋陰與扶陽理論,互相不服,互不認可的原因。滋陰派的滋少陰補腎水的理論是錯的,但人家把病治愈了,就認為理論是對了。他們還認為扶陽的理論錯誤,藥也溫燥傷陰,扶陽派的理論認為滋陰敗脾,中敗則人亡,不能滋陰,扶陽能治好眾多病,但又找不出腎無陰虛,與此陰非彼陰的理論,也就無法反駁滋陰理論,也只能以治愈更多的病來反駁。此二者理論,都有治愈,都有治不愈,是血枯木燥,大膽用歸膠地芍,滋厥陰之陰;是水寒水旺,歸膠地芍,一點都不能用,用之?dāng)≈型鲫?。厥陰之陰,只是本?jīng)本臟之陰,而少陰之陰,是一身之陰,是整個陰陽的陰。此陰非彼陰,一定分清。
少陰又是以陰而藏陽,正是這種陰平陽秘的關(guān)系,又讓所有人迷糊,少陰之病,是扶陽化氣,還是滋陰補水。用天冬,麥冬,龜板等藥滋陰補水以潛陽,他們認為沒有水就不能潛陽,他們不知道水氣為寒,越寒則水越旺,不知能陰易盛陽易衰,更不知道火不勝水,則陽不勝陰的自然之道。更有大多數(shù)人的理論居然是用地黃,滋陰補水,補腎填精,后來又有的神醫(yī)胡萬林,知道人病水旺,不是補水,而是泄水,反用芒硝泄水,此理解是泄水之質(zhì),而不知泄水之氣,水氣為寒,芒硝苦寒?dāng)≈?,土敗水發(fā),越泄則水越旺。
少陰寒水,化君火為溫,水中之溫,是為木氣之根,肝以陰體而用陽,肝血升達者,是用少陰內(nèi)藏之陽氣升發(fā)也。衛(wèi)陽出于下焦,腎以陰水而藏陽氣,則肝血升達,又抱少陰之藏氣,營行脈內(nèi),則衛(wèi)陽行于外也。
厥陰與少陰,又是風(fēng)泄與水藏的關(guān)系,正是這種關(guān)系,讓大多數(shù)人分不清,滋陰到底是滋少陰的水,還是滋厥陰的血,還是滋陰陽的陰,這么多陰,以至有理論有些亂如麻。從八味丸舉例,地黃就是滋的厥陰風(fēng)木之枯燥。名腎氣丸者,其與少陰的關(guān)系是,少陰之失藏,因厥陰之風(fēng)泄,滋厥陰之陰,熄風(fēng)止泄,所以助少陰之藏。也正是這種滋風(fēng)木以止泄而助藏的關(guān)系,讓后醫(yī)分不清此陰非彼陰,地黃是補腎陰虛,所以今天就有了所謂腎陰虛與腎陽虛之悖論。